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神经内科、耳鼻喉科
疾病简介
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相对于重力方向的头位变化所诱发的、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和特征性眼球震颤为表现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常具有自限性,易复发。
2、流行病学:通常40岁以后高发,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逐渐上升趋势。
病因
一、BPPV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公认的学说包括以下两种。
1、管结石症
2、嵴帽结石症
二、病因分类
1、特发性BPPV:病因不明,约占50%~97%。
2、继发性BPPV:继发于其他耳科或全身系统性疾病,如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突发性耳聋、中耳炎、头部外伤等。
症状
1、典型的BPPV发作是突然出现的短暂性眩晕,通常持续不超过1 min;起床、躺下、床上翻身、低头或抬头易诱发;
2、其他症状可包括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
3、部分患者表现为头晕、头重脚轻、漂浮感等。
检查
一、BPPV的基本检查为:位置试验
二、可选检查主要是鉴别诊断和病因诊断
1、前庭功能检查:包括前庭眼反射检查、冷热试验、旋转试验、摇头试验、头脉冲试验、前庭自旋转试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主观垂直视觉/主观水平视觉等。
2、听力学检查:纯音测听、声导抗、听性脑干反应、耳声反射、耳蜗电图等。
3、影像学检查:颞骨高分辨率CT、含内听道一桥小脑角的颅脑MRI。
4、平衡功能检查:静态或动态姿势描记、平衡感觉整合能力测试以及步态评价等。
5、病因学检查:包括钙离子、血糖、血脂、尿酸、性激素等相关检查。
诊断与鉴别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联合制定发布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
一、确定诊断
1、相对于重力方向改变头位后出现反复发作的、短暂的眩晕或头晕;
2、位置试验可诱发眩晕及眼震,眼震特点符合相应半规管兴奋或抑制的表现:
(1)后半规管BPPV:患耳向地时出现带扭转成分的垂直上跳性眼震(垂直成分向上,扭转成分向下位耳),回到坐位时眼震方向逆转,眩晕及眼震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1 min;
(2)外半规管BPPV:双侧位置试验均可诱发水平向地性或水平离地性眼震。
3、排除其他疾病。
二、可能诊断
1、相对于重力方向改变头位后出现反复发作的、短暂的眩晕或头晕,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1 min。
2、位置试验未诱发出眩晕及眼震。3排除其他疾病。(注:病史符合BPPV诊断,但位置试验未诱发出眩晕及眼震,可能是BPPV已自愈或反复处于激发头位导致的疲劳现象,择期复查位置试验可能会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三、鉴别诊断
需与前庭性偏头痛(VM)、持续性位置感觉性头晕(PPPD)
治疗
一、耳石复位是目前治疗BPPV的主要方法,操作简便,可徒手或借助仪器完成,效果良好。
二、药物治疗
原则上药物并不能使耳石复位,但鉴于BPPV可能和内耳退行性病变有关或合并其他眩晕疾病,下列情况可以考虑药物辅助治疗。
1、当合并其他疾病时,应同时治疗该类疾病;
2、复位后有头晕、平衡障碍等症状时,可给予改善内耳微循环的药物,如倍他司汀、银杏叶提取物等;
3、因前庭抑制剂可抑制或减缓前庭代偿,故不推荐常规使用。
三、手术治疗
对于诊断清楚、责任半规管明确,经过1年以上规范的耳石复位等综合治疗仍然无效且活动严重受限的难治性患者,可考虑行半规管阻塞等手术治疗。
四、前庭康复训练
前庭康复训练是一种物理训练方法,通过中枢适应和代偿机制提高患者前庭功能,减轻前庭损伤导致的后遗症。
并发症
BPPV反复发作易导致摔倒,并造成继发损伤,尤其是老年患者;较严重或长时间发作时,易诱发PPPD。二者都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
饮食与护理
1、发作期间:宜清淡饮食;
2、发作期病情严重的,可应用止吐、止晕药物,呕吐严重的话可适当补液治疗;
3、老年人预防摔倒。
预防
1、改变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适当补钙;
2、日常鼓励多活动;
3、尽早处理如梅尼埃病等易诱发BPPV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