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肛肠外科、普通外科
疾病简介
结直肠息肉是大肠肠道粘膜上一种隆起性的病变,主要有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绝大数的息肉为良性病变,但腺瘤性息肉属癌前病变,移除此类息肉可以明显降低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需医学干预。据文献报道,息肉发病率在总人群中占1.6%~12.0%。结直肠息肉可以在结肠的任何部位生长,其中以左半结肠、乙状结肠、直肠息肉最多。息肉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常见的有带蒂的、扁平型等。诊断肠道息肉及确定其病变性质的最有效的手段是定期进行全结肠镜检查并在镜下进行治疗,术后可明确息肉的病理性质。
病因
1、年龄、饮食因素及生活习惯结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长期吃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者发生率较高,而新鲜蔬果等膳食纤维摄入多者发生率较低。吸烟也与腺瘤性息肉关系密切,吸烟史在20年以上患肠道息肉的概率明显增加。
2、肠道粘膜损伤与炎症刺激粪便、异物残留、酒精等理化因素刺激可造成肠黏膜损伤,破坏肠黏膜稳态,易诱发肠道息肉。慢性便秘患者,长期使用刺激性泻药也有可能发生肠道息肉。肠道黏膜的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如炎性肠病:慢性结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氏病,肠道血吸虫和肠结核均是息肉高发的危险因素。部分病人结肠手术后正常解剖发生改变,吻合口部位亦可发生肠道息肉。国外有文献报道认为腺瘤性息肉的发生与某些病毒感染有关。
3、基因与遗传息肉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10%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同样,家族成员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时,其他成员发生结直肠息肉的可能性明显升高,尤其是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
4、其他疾病免疫功能低下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术、癌症放疗患者及肥胖人群的发生率较高。
症状
一般而言,大多数结直肠息肉不会引起任何临床症状,但息肉体积增大时,有可能会引起以下症状:便血、黑便、排粘液便;排便习惯改变,如排便次数增、大便形状发生改变;腹部疼痛等。
检查
结直肠息肉的首选、最有效的检查手段是结肠镜检查。当肠镜检查中发生肠道息肉时,根据息肉大小、数目、镜下观感等综合情况可选择在肠镜下治疗或活检。直肠指诊、粪便潜血检测、钡灌肠和乙状结肠镜检查也可帮助诊断肠道息肉。
诊断与鉴别
诊断:大多数结直肠息肉不会引起任何临床症状,一般多由常规体检行肠镜检查中发现。
鉴别:应与肠道黑斑息肉病、肠道肉芽肿、原位癌、腺癌等相鉴别,确诊需靠病理活检结果。
治疗
当肠镜检查中发现有肠道息肉,根据息肉大小、数目、镜下观感等综合情况可选择在肠镜下治疗或活检。息肉一经发现,应尽早切除。部分息肉体积>50px,或宽基底、息肉恶变属于原位癌者可在腹腔镜下切除。每天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非甾体抗炎药)可以减少息肉形成的风险。
并发症
1、出血:粘膜撕裂、息肉电切创面渗血等,严重时可能需急诊腹腔镜或开腹手术止血。
2、穿孔:肠镜检查有肠壁损伤致穿孔的可能性,严重时可并发急性腹膜炎等。
3、复发:息肉治疗后,有约30%的病人会复发。基于这个原因,建议息肉切除后5年内进行定期的复查。
饮食与护理
1、对于有结直肠息肉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行结肠镜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2、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食水果、蔬菜,多食粗纤维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煎炸以及腌制的食物。
3、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保持乐观心态,提高自身免疫力。
预防
1、定期行全结肠镜检查。凡已经明确肠道息肉并行治疗患者,均应每半年或1年复查一次肠镜,一直复查到术后5年。
2、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持大便通畅。尽量少食辛辣、煎炸、高蛋白及刺激性食品,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戒烟戒酒。
3、适当运动。适当运动可增加肠道蠕动,使粪便在肠道停留时间减少,从而减少有毒物质对肠黏膜的刺激。
4、保持乐观愉快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