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妇科、综合妇产科
疾病简介
盆腔炎性疾病是女性常见病,指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的炎症,多发生于产后、流产后和妇科手术后,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严重时可累及整个盆腔脏器。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引起盆腔慢性疼痛、不孕、异位妊娠和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
病因
常见原因是宫腔手术操作后,如人流、放环、取环等,或不洁性生活后,发生感染所致。病原体多为原寄居在阴道内的菌群,由于种类或数量的改变,发生感染,以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为多见。此外,一些外源性病原体如淋病奈瑟菌、沙眼原体、支原体感染,也是常见病原体。
症状
流产后、产后、经期性交后、宫腔手术操作后,出现发热、下腹痛、阴道分泌物异常等症状。严重者可有高热、头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如果病程长,会出现腰骶酸痛,乏力,腹胀、性交疼痛,月经不调等。
检查
⒈体格检查:
①腹部检查:腹部肌紧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②妇科检查:阴道分泌物异常,宫颈充血,宫颈管口可见脓性分泌物。宫颈举痛,宫体压痛。附件区压痛,扪及包块等。
⒉辅助检查:
①常规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尿妊娠试验,肝肾功能、电解质。
②阴道分泌物检查:白带涂片、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对疑似病例行淋球菌、支原体衣原体检查。
③阴道后穹窿穿刺:可抽出脓性液体
④B超检查:盆腔包块或积液。
⑤腹腔镜检查:不推荐常规使用,通常诊断不明确或治疗48-72小时无效后可采取。对盆腔炎的诊断特异性高,可采取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查。
诊断与鉴别
⒈诊断要点
①基本标准:子宫压痛、附件区压痛、宫颈举痛。
②附加标准:口腔温度>38℃ 阴道分泌物涂片见白细胞 宫颈或阴道异常粘液脓性分泌物 实验室检查证实有宫颈淋球菌及衣原体感染 C反应蛋白升高 红细胞沉降率加快
③特异标准:子宫内膜活检证实有子宫内膜炎 B超及MRI 提示输卵管增粗、输卵管积液、有或无盆腔积液或输卵管卵巢肿块。 腹腔镜检查异常:输卵管充血水肿和盆腔脓性分泌物。
⒉诊断:有性生活的妇女,出现上述的基本条件,排除需要鉴别的疾病后,就可拟诊盆腔炎性疾病。如果基本条件基础上,达到附加标准及特特异标准,可确诊为盆腔炎性疾病。
⒊鉴别诊断:需要鉴别的疾病:流产、异位妊娠、卵巢囊肿蒂扭转、卵巢囊肿破裂、急性阑尾炎等。
治疗
⒈治疗目的:消除症状和体征,恢复正常的盆腔解剖,避免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发生。
⒉治疗原则:治疗分为门诊治疗和住院治疗。住院治疗的指征:诊断不明确,不能排除阑尾炎等外科急腹症和异位妊娠,病情严重。妊娠期、门诊治疗无效的患者,不能耐受或服从门诊治疗者、免疫缺陷的患者、输卵管及卵巢积脓的患者。治疗72小时后,如病情缓解继续治疗,如未缓解则应判断诊断是否正确,采取进一步诊断手段查找原因,考虑手术探查。
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光谱抗生素治疗合理使用抗生素:选择广谱抗生素、联合用药。抗菌谱覆盖需氧菌、厌氧菌、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沙眼衣原体及淋病奈瑟菌。当病原检查阳性时,按药敏结果调整用药。足量足疗程治疗10-14天,以免病情复发或转成慢性。如果感染淋病或衣原体,需要对发病前60天内有性接触的性伴侣进行检查和治疗。
2、手术治疗:
①手术指征:A.脓肿破裂;B、盆腔包块增大,性质不明;C、抗菌治疗48-72小时体温不下降或脓肿增大。
②手术方法:腹腔镜手术或剖腹手术。
3、性伴侣治疗:发病60天内接触的性伴侣进行淋病和衣原体检查,对检查出淋病和衣原体的患者无论性伴侣有无症状均进行治疗。治疗期间避免误保护屏障的性交。
4、中药治疗及理疗:多用于慢性盆前炎性疾病患者。
并发症
慢性腰骶疼痛、月经紊乱、性交疼痛、不孕、痛经,盆腔粘黏等。
饮食与护理
卧床休息,高蛋白容易消化的流质饮食,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半卧位,有利于脓液聚集直肠窝,使炎症局限。
预防
①注意性生活卫生,避免多个性伴侣,加强营养,锻炼身体,劳逸结合,提高免疫力。
②宫腔手术后适当预防感染,避免性生活。
③性伴侣有性病要积极治疗,治疗期间禁忌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