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综合外科
疾病简介
甲状舌管囊肿(thyroglossal cyst)是指在胚胎早期(4-6周)因甲状腺在发育过程中甲状舌管退化不全、不消失而在颈部遗留形成的先天性囊肿。囊壁上皮细胞因有分泌功能内常有分泌物聚积囊肿并可通过舌盲孔与口腔相通,而继发感染囊肿可破溃形成甲状舌管瘘(thyroglossal fistula)。上皮细胞甚至可以形成癌变。
病因
在胚胎发育第4周甲状腺形成过程中,甲状腺原基从原始咽底壁正中线相当于第2、3对鳃弓的平面上,沿颈部正中线下降,直至未来气管的前方,末端向两侧膨大,形成甲状腺的左右两个侧叶。而在下降过程中形成,一管径1~2mm的伸向尾侧的盲管,与舌骨后面紧密相连,不能分离,也称为甲状舌管。在正常情况下,到胚胎第6周,甲状舌管开始萎缩退化。甲状舌管的上段退化消失后,其起始段的开口仍残留一浅凹,称盲孔。如果由于某种原因第10周后甲状舌管没有消失或退化不全,残留管道因上皮分泌物积聚,可在颈前正中舌根至气管前甲状腺的行程内形成囊肿,即甲状舌管囊肿,舌骨平面以上的囊肿多位于颈中线,舌骨平面以下者可居中线或偏向一侧,以偏左为多。甲状舌管囊肿常有完整的包膜,囊壁薄,外为纤维组织包绕,内衬有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扁平上皮、复层鳞状上皮等上皮细胞。而囊肿因可与口腔相通可继发感染,形成颈部脓肿,向皮肤或口咽部穿破并形成瘘,则为甲状舌管瘘。瘘管有3种形态:完全性瘘管,由盲孔直达颈部皮外;内盲管,开口于盲孔;外盲管,开口于颈部皮肤。
症状
本病多发于男性,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约50%的病例发生于20岁之前,绝大多数病人可见颈前肿物,可发生于颈正中线自舌盲孔至胸骨切迹间的任何部位,但以舌骨上、下部位喉结上方为最常见,有时可偏向一侧。囊肿生长缓慢呈圆形可伴有颈部胀痛吞咽不适、咽部异物感等局部症状。 若囊肿位于舌盲孔附近时,可使舌根部抬高,发生吞咽、语言和呼吸功能障碍。合并感染者可表现为痛性包块或脓肿,若已形成瘘者,可见窦道,窦道中有黏液或脓性分泌物流出感染明显者可伴有发热、疲乏等全身症状。甲状舌管瘘如长期不治,还可以发生癌变。体检时在颈部中线附近可触及肿块,质地软,直径1~5cm,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质地软,与表面皮肤及周围组织无粘连,有弹性或波动感。位于舌骨以下的囊肿,舌骨体与囊肿之间可触及坚韧的索条与舌骨体粘连可随伸舌运动上下移动。
检查
实验室检查:没有特异性内容描述,如合并感染可出现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及中性比例升高。
其他辅助检查:
1.B超检查:是甲状舌管囊肿的首先检查方法,B超声像图多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液性暗区,边界清晰多为单个囊肿,少数可见薄壁分隔。其后多有增强回声,病程长者或伴有感染时边界可较模糊,液性暗区中可见数量不等的飘浮光点。甚至部分病人囊壁内可见实性回声,需高度怀疑有无恶变。伴有瘘管形成时可探及由浅入深的中心暗淡的条索状结构与肿物或舌骨相连。B超检查对甲状舌管囊肿诊断的准确率可高达94%以上。
2.CT检查 可了解肿物与周边组织关系.甲状舌管囊肿多表现为颈前部正中自舌盲孔至胸骨颈静脉切迹之间任何部位的囊性占位,具有完整包膜,囊壁较薄囊内容物密度较低,合并感染时囊壁可毛糙增厚。部分病人(约30%)壁内可见到甲状腺组织的特征性密度影。
3.放射性核素显像 对本病的诊断也有一定帮助,131I或99mTc扫描可评估肿块的大小,了解有无有活性甲状腺组织的存在,并有利于与甲状腺肿物鉴别。
4.颈部X线检查、钡餐食管造影、碘油造影均有助于协助诊断甲状舌管囊肿的瘘管行径。
诊断与鉴别
诊断:甲状舌管囊肿多可根据颈前肿物部位及伸舌肿物可移动、超声检查提示为囊性肿物,作出初步诊断,必要时穿刺可抽出透明微混浊的黄色稀薄或黏稠性液体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其中以B超检查意义较大。
鉴别诊断:
1.甲状舌管囊肿的鉴别诊断:
(1)颏下慢性淋巴结炎和淋巴结核:表现为颏下肿物,淋巴结核若破溃也可形成瘘管经久不愈。但淋巴结病变较表浅多为实质肿物常有压痛,可借病史和超声检查甚至病理活检鉴别。
(2)异位甲状腺:异位甲状腺与甲状舌管囊肿均为甲状腺先天异常,二者在胚胎发育上密切相关异位甲状腺常位于舌根部或舌盲孔的咽部,呈瘤状突起,表面紫蓝色,质地柔软,边界清楚而舌部异位甲状腺主要位于颈前部,病人常有语言不清,严重者可出现吞咽、呼吸困难。由于75%的异位甲状腺为惟一有功能甲状腺组织,错误将其切除将导致终生甲状腺功能低下的严重后果。放射性核素扫描是最有效的鉴别方法。采用131I或99mTc扫描时,可见异位甲状腺部位有核素浓聚或颈部无甲状腺。
(3)副胸腺:不与舌骨连接,肿块不随吞咽上下活动,B超为实质性肿块等可与甲状舌管囊肿鉴别。
(4)皮样囊肿:常表现为颏下实性肿物,也可位于胸骨上凹处。一般囊肿包膜较厚,无波动感,有揉面感常与皮肤粘连,不随吞咽和伸舌活动,超声检查提示为实性肿物可资鉴别。
(5)甲状腺腺瘤:本病多表现为颈前区无痛性实性肿块或囊实性肿物,质软,边界较清楚,随吞咽活动但不随伸舌活动,必要时借助放射性核素扫描可鉴别。
(6)腮裂囊肿:多位于颈动脉三角区,肿物多偏离中线,与舌骨无关。穿刺物含皮肤附件及胆固醇结晶,需做病理检查鉴别。术中见瘘管经颈内外动脉交叉入咽部。
(7)其他颈部肿块:如甲状腺锥状叶、囊状水瘤、脂肪瘤、皮脂腺囊肿、舌下囊肿、喉含气囊肿、甲状旁腺囊肿和畸胎瘤等,多可据肿物所在部位和性状做出鉴别。
治疗
由于甲状舌管囊肿经常合并感染,并易于成瘘,且甲状舌管瘘可长年迁延不愈。故本病一经确诊,多主张尽快手术治疗。 经典手术方式1.Sistrunk手术。
(1)手术时机:颈部甲状舌管囊肿无感染者,1岁以上手术比较安全,如有感染趋势者,应尽早手术;舌根部囊肿其发病率虽然只占本病的1%~2%,因影响呼吸道通畅或有吞咽困难,手术不受年龄限制,应尽早手术;颈部囊肿合并感染者可行抗炎或脓肿切开排脓术,待炎症消退2~3个月后再行Sistrunk手术。
(2)手术范围:切除范围包括囊肿、瘘管、舌骨中部以及舌盲孔周围部分组织。
(3)操作要点:首选全麻,剥离囊肿时应注意其底部及后上极,切勿遗留管状物,应行带部分肌肉的整块切除解剖到舌骨时,可将囊肿与舌骨粘连部显露清楚,用骨剪于囊肿附着之两侧剪断舌骨,剪除舌骨约1cm。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剪断舌骨后,解剖到舌盲孔连同周围部分组织做柱状切除。术中勿暴力牵拉以免囊壁或瘘管及其分支断裂致部分残留。对甲状舌管瘘手术开始时,可自瘘管内注入1%亚甲蓝,以协助识别。瘘管行径较长时,酌情采用“阶梯式”平行切口。甲状舌管瘘或已有继发感染者,术后酌情应用抗生素。如囊肿已恶变,按照病理行恶性肿瘤根治手术及术后处理。
(4)术后复发率: Sistrunk手术后,复发率约为3%~5%,多数在术后1年之内复发。再次手术难度明显增大。因此必须尽可能提高首次手术的成功率。
并发症
1.囊肿合并感染,形成颈部脓肿,导致周围组织及器官的压迫症状,如脓肿破溃后形成甲状舌管瘘。
2. 甲状甲状腺舌管囊肿有发生癌变的可能,恶变率约为1%,1915年Ucherman首先描述了甲状舌管囊肿癌变,至今文献报道已超过150例,大部分为乳头状癌,也有滤泡状癌、鳞癌等。
饮食与护理
注意饮食清淡,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
预防
1.发现颈部肿物及早就诊,由于甲状舌管囊肿常可合并感染,并易于成瘘,且可长年迁延不愈,故本病一经确诊,多主张尽快手术治疗。行Sistrunk术后仍可复发,甲状舌管囊肿手术切除后可有一定的复发率,文献报道Sistrunk手术的术后复发率为3%~5%,但也有报告复发率高达26.9%。术后复发者其再次复发率可达33%。
2.甲状甲状腺舌管囊肿有发生癌变的可能(约为1%),特别是对于超声发现囊肿内有实性肿物的病例要高度重视,必要时可术前行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