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160 > 疾病频道 > 颈动脉狭窄 > 颈动脉狭窄简介

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老年病科、心血管内科

疾病简介

颈动脉是大脑的主要供血血管,负责将血液输送至大脑及头面部。颈动脉狭窄一般是指颈总动脉或者颈内动脉狭窄,是一种病理性变化,动脉管径逐渐变窄导致脑供血不足,进而引发一系列脑缺血的症状。

病因

1、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脂质物质在血管壁上堆积,而血管壁内的巨噬细胞吞噬脂质物质形成脂质池,同时伴有脂质池表面纤维帽的形成,二者是动脉壁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组成成分。斑块逐渐增大使管腔逐渐狭窄,或是斑块不稳定,发生破溃,导致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并脱落。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吸烟等易导致心脑血管损害的危险因素可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颈动脉狭窄常位于颈总动脉末端,颈内动脉起始段、颈内动脉虹吸部以及颈内动脉末段分为大脑前及大脑中动脉部。

2、颈动脉夹层 正常颈动脉由内膜、平滑肌层及外膜层构成,各种原因导致血液进入管壁各层之间进而形成夹层。

3、发育异常、炎症或自身免疫相关的血管病变 先天发育异常、炎症或者自身免疫相关原因颈动脉血管异常可导致颈动脉狭窄,例如动脉炎、先天性肌纤维发育不良等。

症状

分类:根据患者有无症状分两类。

1、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既往6个月内无颈动脉狭窄所致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卒中或其他相关神经症状,只有头晕或轻度头痛的临床表现视为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2、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既往6个月内有TIA、一过性黑矇、患侧颅内血管导致的轻度或非致残性卒中等临床症状中一项或多项的颈动脉狭窄称为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狭窄的症状主要是狭窄引起的脑缺血的症状,主要有: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其以短暂的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在24小时内症状完全消失、不遗留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多表现为病灶对侧肢体麻木、感觉减退或异常,伴有对侧肢体无力,对侧中枢性面瘫及失语等。

2、脑梗死 :1)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 表现为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可在1到3周内恢复,可有局灶性神经系统阳性体征。2)进行性卒中 脑缺血症状逐渐加重,在6小时制数日达高峰,脑内可见梗死灶。3)完全性卒中 脑缺血发展迅速,6小时内达高峰,常出现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甚至昏迷等明显神经功能缺陷。

检查

所有检查的目的是确认颈动脉有无狭窄及狭窄的程度,颈动脉狭窄程度的测量:根据血管造影颈动脉内径缩小程度将颈内动脉的狭窄程度分为4级:(1)轻度狭窄:<30%;(2)中度狭窄:30%-69%;(3)重度狭窄:70%-99%;(4)完全闭塞:闭塞前状态测量狭窄度>99%。颈动脉狭窄度=(1-B/A)×100%(如颈内动脉分叉后全程狭窄,则取对侧颈动脉作比较)。

1、颈动脉超声广泛应用于以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为主的诊断,为首选的无创检查手段。该检查与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诊断符合率达到90%。

2、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magnetic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可显示颈动脉狭窄的解剖部位和狭窄程度,MRA对动脉钙化的不敏感是其相对于超声和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omputed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的明显优势。但MRA图像显示的狭窄程度常会比实际的狭窄重,不能将接近闭塞的狭窄和完全闭塞区分开来。现在倾向于使用对比剂增强的MRA,通过放大流动血液与周围组织之间的相对信号强度,从而为颈动脉做出更准确的评估。特殊序列的MRI可以检测斑块中的纤维帽是否薄弱、完整、斑块脂质核心情况以及斑块下出血,辅助判断斑块的稳定性。缺点是体内有铁磁性金属植入物时不适合行MRI,而且扫描时间长、患者的不自主运动均可引起伪影、老年或幼儿患者耐受性相对较差。

3、CTA:是术前常用的无创性诊断方式,随着机器性能提高和软件的更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借助计算机软件对颈动脉血管进行三维重建和成像,提供主动脉弓、病变的解剖和形态学信息,对斑块的稳定性判断起到一定的帮助,亦可通过颅内脑动脉系统显像了解颅内血管和脑实质病变。缺点是成像的准确性与仪器的硬件、软件以及操作者等因素密切相关,如果动脉壁的钙化较重则影响动脉的有效显影,对远端小动脉的显影有时不理想,需要结合阅读横断面原始图像以提高诊断准确性。另外需要借助注射含碘的造影剂,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检查受一定限制。

4、 DSA:该检查目前仍然是诊断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造影部位包括主动脉弓、颈动脉的颅外段和颅内段。在颈总动脉狭窄部位至少取正、侧两个方向进行造影。DSA检查有助观察主动脉弓的类型、颈动脉狭窄病变的性质(如狭窄部位、狭窄程度、斑块的整体形态、斑块有无溃疡)、对侧颈动脉、椎动脉和颅内Willis环的完整性等。随着CTA和MRA成像技术的提高,DSA较少单独用于诊断,通常可以通过无损伤检查提供初步诊断资料,必要时再行DSA。如果患者行腔内治疗的可能性大,则首选无损伤诊断,血管造影明确病变部位及性质后,同期进行腔内治疗。设备的进步使DSA也能借助软件功能显示3D影像,有了360°动态观察血管病变的优势。但是DSA作为一种有创检查,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比如穿刺并发症、造影剂肾病等。

诊断与鉴别

根据患者病史及上述症状、检查手段可明确诊断,临床上应与颅内占位性病变、其他脑血管病相鉴别。

治疗

1、药物治疗 主要包括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常用药物为他汀类降脂药物及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药物治疗仅用于稳定斑块,减缓疾病进展,无法从根源上解除狭窄。

2、介入治疗主要介入方式为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以血管内介入技术为基础,采用球囊或支架扩张颈动脉狭窄处,达到重建颈动脉血流的目的。

3、手术治疗主要手术方式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即通过手术的方法切开颈动脉,将引起血管狭窄的斑块切除。

并发症

1、卒中与死亡,发生率在1%左右,其中心肌梗死占一半。

2、过度灌注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严重的局限性头痛、局限性和(或)广泛性痉挛、手术侧半球脑出血。术中术后需要严格管理血压。

3、心脏相关并发症:心肌梗塞、心律失常等。

饮食与护理

1、多吃蔬菜水果,补充优质蛋白;

2、限制过量盐的摄入 过量摄入盐可能导致高血压,健康成年人每天钠的摄入量应低于1500mg;

3、限制胆固醇的摄入 避免使用含饱和脂肪酸或者反式脂肪酸的食物,如油炸性食品、动物性脂肪。

预防

1、戒烟;

2、保持适量运动,维持理想体重;

3、控制血压、血脂、血糖;

4、一经发现有颈动脉狭窄,遵医嘱进行复查随访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