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皮肤科
疾病简介
1、甲是指趾末端重要的皮肤附属器,甲板厚0.5-0.75mm,由坚硬角质构成。甲板、甲床、甲母质、甲皱襞、甲小皮、甲下皮及甲周神经、血管、脂肪等组织共同构成甲单元。
2、嵌甲是甲板与甲周组织结构出现异常,包括甲板嵌入甲沟皮肤,或甲周皮肤因肿胀或增生包绕甲板(到底是先有前者还是后者,目前还存在争论)。
3、嵌甲主要引起局部疼痛,常常严重影响正常行走,当甲板刺破皮肤时可继发细菌感染而导致甲沟炎。
病因
1、具体病因不详。
2、多数跟穿鞋过紧、修甲不当、创伤、感染、遗传等有关系,其中穿鞋不适及修甲不当是最常见的两个原因。过紧、高跟、尖头鞋导致足趾受挤压而引起甲板卷曲,反复摩擦使得组织肿胀,嵌甲加重。不恰当的修甲导致甲侧缘及侧角嵌入甲沟。
3、其他原因:某些疾病如甲真菌病、拇趾外翻、甲营养不良、厚甲症、甲周倒刺等引起甲板增厚、增宽畸形;遗传因素包括甲的曲度过大和轴向异常,如喇叭甲、钳形甲等;过度活动引起机械性损伤、碰撞、挤压等导致甲板边缘畸形;口服某些药物如维A酸类药物、环孢素、口服抗真菌药物等(引起甲皱襞肉芽组织过度增生);长久站立职业者、糖尿病、肥胖、造血干细胞移植等人群。
症状
1、嵌甲以学龄儿童、青少年、妊娠妇女多见,所有指趾甲均可发生,但绝大多数发生于足拇趾,尤其以外侧多见。
2、嵌甲处甲板充当异物插入甲周皮肤,以引起炎症为主,表现为局部剧烈疼痛不适,承重或行走时明显。当继发感染时引起甲沟炎,此时足趾红、肿、热、痛、渗液是其典型表现。
3、临床常将嵌甲分为轻、中、重度。轻度为(炎症期):趾端轻度红肿,轻微压痛。中度为(脓肿期):肿胀、疼痛持续,伴有黄或白色渗液,感染开始。重度(肉芽肿期):肿痛明显,肉芽组织形成,伴有甲皱襞增生,严重感染可引起发热。
检查
1、体格检查:可见患趾甲床周围组织炎性水肿、红斑,甲板侧缘部分被覆盖或嵌入甲周,甲板见侧角甲刺,局部渗液、结痂常见,伴有感染可有脓液及异味,渐出现局部浸渍、肉芽组织,慢性反复者可见甲缘、甲周皮肤过度增生,甲板增厚、卷曲、扇形改变等。
2、通常不需要实验室检查。怀疑真菌感染时,可行真菌镜检及培养。必要时X光检查排除异物、骨髓炎,排除趾骨骨折(有外伤史时)等。
诊断与鉴别
1、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查体可诊断。
2、鉴别诊断:蜂窝组织炎、淋巴管炎、异物肉芽肿、骨折、脓疱病、甲周纤维瘤、甲母质瘤、化脓性肉芽肿、甲下骨疣、无色素性黑色素瘤、甲床损伤等。
治疗
1、治疗以及时将嵌入的甲板与甲周组织分离为主。
2、若无禁忌,轻到中度疼痛时可考虑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口服,中重度疼痛必要时口服可待因。甲真菌病需要配合抗真菌药物治疗。抗生素的使用也存在一定争议。
3、根据疾病发展情况选择治疗方式。
4、轻度嵌甲,每天数次温水浸泡,局部肥皂水清洗,浸泡后可采用棉球填塞法,将棉球(可用纱布、丝线等替代)塞入患侧甲板下,使之抬高,使其与甲床及甲皱襞分离。其他保守治疗方法包括韧管夹甲(引流)法、牙线引流法、胶带牵引法、嵌甲矫正贴(器)、挂线疗法、线结法等。
5、中度嵌甲,局部外用或者口服抗生素,联合局麻药能减轻疼痛和帮助恢复,保守治疗效果不佳且情况加重,建议外科处理。
6、重度嵌甲,常需要手术治疗。
7、外科手术主要是处理好甲板与甲周组织的关系。主要分为甲板缩窄(以外侧甲板切除配合局部甲母质破坏为主)和甲周组织缩减(以尽量保留甲板,去除甲周肿胀组织为主)两种处理方法。前者包括化学消融术(常用88%酚醛、10%氢氧化钾、100%三氯醋酸等),楔形切除术(包括Winograd, Zadik, Emmert术式及其改良术式),激光去除外侧甲板、甲母质及甲周组织手术,甲板去除后配合放射破坏外侧甲母质治疗(热损伤),全甲母质切除术。后者包括Howard–Dubois(鱼嘴形术式)、VandenBos、Super U、Noël、Tweedie and Ranger皮片移植以及相关改良术式。
8、需要注意的是:外科治疗不能完全确保根治和无并发症,均存在感染、再发、复发等的风险。
并发症
1、甲沟炎是最常见并发症,处理不当可进一步发展为软组织感染、骨髓炎及系统感染、脓毒血症,甚至截趾。
2、慢性感染及反复复发可导致甲皱襞过度增生,化脓性肉芽肿、局部疤痕形成等。
饮食与护理
1、饮食无特殊要求。
2、嵌甲治疗期间建议穿凉鞋,尽量避免长久站立及负重,保持患趾干洁,注意休息,抬高患肢。
3、嵌甲伴甲沟炎,尽量避免辛辣、烟酒。
4、不管何种治疗均需定期随访,加强局部消毒、换药,外科手术后需穿宽松鞋子,避免跑步及高强度运动。
预防
1、水平齐头剪甲(甲远端呈直线),避免过短及边缘深挖及剪成弧形。
2、穿合适的鞋,避免过紧、高跟、尖头鞋。
3、注意个人卫生,保持手足部干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