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160 > 疾病频道 > 腹泻 > 腹泻简介

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消化内科、肛肠外科

疾病简介

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3次/日),或粪便量增加(>200g/d),或粪质稀薄(含水量>85%)。病程短于4周者为急性腹泻,超过4周或长期反复发作者为慢性腹泻。腹泻可能是各种疾病和治疗手段引起的一个症状,或某药物治疗的副作用,还可能是特定的饮食造成的结果。治疗的目的不仅是改善腹泻症状,而且应尽可能找到并解除病因,防止反复腹泻。

病因

大多数急性腹泻是由病毒、细菌或寄生虫感染引起,也可能由于中毒、过敏、急性肠道疾病及多种药物的副作用所致。

慢性腹泻病因相对复杂,可引起慢性腹泻的疾病包括:

(一)胃肠道疾病胃癌、萎缩性胃炎、胃切除术后、慢性菌痢、肠结核、肠易激综合征、肠道菌群失调、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结肠息肉、结肠癌、回盲部切除术后、慢性阿米巴结肠炎、放射性肠炎、肠淋巴瘤、类癌、盲袢综合征、原发性小肠吸收不良、Whipple病。

(二)肝、胆道、胰腺疾病慢性肝炎、长期阻塞性黄疸、肝硬化、慢性胰腺炎、肝癌、胆管癌、胰腺癌、APUD瘤。

(三)全身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尿毒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混合性风湿免疫疾病、动脉粥样硬化、食物过敏、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状旁腺功能减退、腺垂体功能减退、烟酸缺乏。

症状

腹泻明显的症状就是大便次数明显增多,从原先一天一次,到一天多次,且每次的间距时间短。粪便变稀,形态、颜色、气味改变,有些患者含有脓血、粘液、不消化食物、脂肪,或变为黄色稀水,绿色稀糊,气味酸臭。大便时有腹痛、下坠、里急后重、肛门灼痛等症状,同时可伴有呕吐、发热、腹痛、腹胀、黏液便、血便等症状。

1、急性腹泻起病急,分为水样泻和痢疾样泻,前者粪便不含血或脓,可不伴里急后重,腹痛较轻;后者有脓血便,常伴里急后重和腹部绞痛。感染性腹泻常伴有腹痛、恶心、呕吐及发热,小肠感染常为水样泻,大肠感染常含血性便。

2、慢性腹泻大便次数增多,每日排便在3次以上,便稀或不成形,粪便含水量大于85%,有时伴黏液、脓血,持续两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病变位于直肠和(或)乙状结肠的患者多有里急后重,每次排便量少,有时只排出少量气体和黏液,粉色较深,多呈黏冻状,可混血液,腹部不适位于腹部两侧或下腹。小肠病变引起腹泻的特点是腹部不适多位于脐周,并于餐后或便前加剧,无里急后重,粪便不成形,可成液状,色较淡,量较多。慢性胰腺炎和小肠吸收不良者,粪便中可见油滴,多泡沫,含食物残渣,有恶臭。血吸虫病、慢性痢疾、直肠癌、溃疡性结肠炎等病引起的腹泻,粪便常带脓血。肠易激综合征和肠结核常有腹泻和便秘交替现象。因病因不同可伴有腹痛、发热、消瘦、腹部包块等症状。相对于急性腹泻,慢性腹泻更加隐匿,临床多被诊断为胃肠道功能紊乱,约70%腹泻为感染性因素引起,肠道菌群失调人群更加容易发生慢性腹泻,慢性腹泻通过脑肠轴、肝肠循环障碍等机制促进代谢紊乱,参与多种慢性病的发生发展。

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1、粪便检查  新鲜粪便检查时诊断急、慢性腹泻病因的最重要步骤,可发现红白细胞、吞噬细胞、原虫、虫卵、脂肪滴及未消化食物等,隐血试验可检测出血。粪培养可发现致病微生物。

2、血液检查  可了解有无贫血、白细胞计数增多、糖尿病以及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情况。

3、小肠吸收功能试验  通过类脂测定、蛋白质吸收试验、右旋木糖(D—xylose)吸收试验、H2呼气试验、蛋白质吸收试验:、维生素B12 吸收试验(Schilling试验)、胆盐吸收试验等检查了解肠道吸收功能。 

4、血浆胃肠多肽和介质测定   对于各种APUD肿瘤引起的分泌性腹泻有重要诊断价值。

(二)器械检查

1、B超   是了解有无肝胆胰疾病的最常用方法。

2、X线检查  包括腹部平片、钡餐、钡灌肠、CT以及选择性血管造影,有助于观察胃肠道黏膜的形态、胃肠道肿瘤、胃肠动力等。

3、内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和活检对于结肠的肿瘤、炎症等病变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小肠镜可观察十二指肠和空肠近端病变,并可取活检及吸取空肠液作培养。ERCP有助于胆胰疾病的诊断。

4、小肠黏膜活检   有助于胶原性乳糜泻、热带性乳糜泻、某些寄生虫感染、Crohn病、小肠淋巴瘤等的诊断。

诊断与鉴别

腹泻的诊断关键是对原发疾病或病因的诊断,需从起病情况与病程、发病年龄、发病人群、腹泻次数与粪便性质、伴随症状和体征、常规化验特别是粪便检验中获得依据。

急性腹泻应根据病史、发病季节、伴随的全身症状等,首先鉴别是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性腹泻,还是食物中毒、药物或其他疾病引起的腹泻。

慢性腹泻的原发疾病或病因诊断须从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中获得依据。可从起病及病程、腹泻次数及粪便性质、腹泻与腹痛的关系、伴随症状和体征、缓解与加重的因素等方面诊断,有助于初步区别腹泻源于小肠或结肠。

治疗

1、病因治疗

感染性腹泻:针对病原体进行治疗;

抗生素相关腹泻:停止抗生素或调整原来使用的抗生;

素粪菌移植:治疗肠道难辨梭状杆菌感染的有效手段;

乳糖不耐受和麦胶性肠病:分别剔除食物中的乳糖或麦胶成分;

过敏或药物相关性腹泻:避免接触过敏原和停用有关药物;

慢性胰腺炎:补充胰酶等消化酶;

炎症性肠病: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

神经内分泌肿瘤: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

2、对症治疗:纠正腹泻所引起的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对严重营养不良者,应给予营养支持。针对粘膜进行营养、修复。通过微生态制剂调节肠道菌群。严重的非感染性腹泻可用止泻药,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时,不宜选用止泻药。3、慢性腹泻的治疗:慢性腹泻治疗,查找感染因素,调节微生态,益生菌、益生元以及查找原发性疾病进行治疗是关键,该领域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并发症

1、心脑血管意外  这是造成老年人急性腹泻致死的不容忽视的并发症。腹泻时体内大量水分和钠、钾、钙、镁等离子从大便中排出,水分丧失使人体处于脱水状态,此时人体中血容量减少,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并阻塞血管。冠状动脉阻塞造成心绞痛和心肌梗死;脑血管阻塞引起缺血性中风。钠、钾、钙、镁是体内重要的阳离子,除维持血液酸碱平衡外,对维持神经传导功能和心跳节律具有重要的作用,缺乏时可造成严重心律失常和猝死。

2、低血糖  腹泻时,食欲通常会下降而引起食物的摄入不足,此时就需要分解体内贮藏的肝糖原以维持血糖稳定。当没有足够的肝糖原贮藏转化为血糖,就使得体内血糖降低,就会出现疲乏、出汗、心悸、面色苍白及晕厥等一系列低血糖症状。当血糖浓度低于3.0毫摩尔/升(正常血糖浓度为3.9~6.2毫摩尔/升)时,就会出现精神症状甚至昏迷,可引起猝死。

3、脱水和酸中毒  是急性腹泻的主要致命原因,平时身体内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呼吸排出,其余的废物需要经过水的运送通过肾脏由尿排出体外。脱水时尿量因机体内水分损失而减少,严重时甚至无尿,这就会使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排出减少而在体内蓄积,使机体发生中毒症状,其临床表现除呼吸改变外,还可出现疲乏无力及神经系统症状等,脱水重时可并发急性肾衰竭。

4、胃病复发  腹泻后人体的消化功能逐渐下降,肠道抗病能力也减弱,使胃肠功能的负担加重,常会导致胃病的复发,部分急性腹泻可出现中毒性肠麻痹、肠出血、肠穿孔、肠套叠和胃扩张。

5、营养不良和维生素缺乏  腹泻迁延者或反复多次进食,长期热量供应不足容易导致营养不良、贫血和维生素a的缺乏。6、与多种慢性病的相关性:近年来研究发现慢性腹泻促进肥胖、2型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脂肪肝、动脉硬化、退行性骨性关节炎的发生发展,孕妇特定肠道菌与小儿自闭症存在关联。

饮食与护理

控制饮食:包括油腻的食物、高纤维食物、咖啡因和酒精、乳制品、未经高温消毒的产品等。

鼓励进食:包括软的、容易消化的食物 (例如汤,饼干) 和低纤维食物 (例如饭,面条,白面包,瘦肉)。

对于因为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腹泻,则可能需要更特别的饮食建议。例如肠易激综合症,急性活动期可给予流质半流质饮食,病情好转后改为富营养、易消化的、忌辛辣的饮食。

预防

腹泻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除饮食控制外,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是可预防细菌或病毒感染腹泻,还应当避免滥用抗生素。慢性腹泻的病人需要进行进一步明确病因,根据病因进行个体化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