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妇科、产科
疾病简介
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弥漫或局限性的病变,与子宫内膜异位症一样,属于妇科常见病和疑难病。子宫腺肌病多发生于30~50岁左右的经产妇,但也可见于年轻未生育的女性,这可能与各种宫腔操作手术增多有一定关系。约15%的患者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约50%合并子宫肌瘤。本病的治疗可用药物干预,也可行手术治疗,但根治较难,进行子宫切除及绝经后疾病可以得到根治。故而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需结合患者的年龄、症状及生育要求进行个体化选择。子宫腺肌瘤是子宫腺肌症的一种表现,子宫腺肌瘤属相对集中的病灶,为无边界的弥漫性病变中出现的较为明显的岛状病灶。腺肌瘤与子宫肌瘤不同,腺肌瘤无边界、无包膜,进行手术时无法清晰观测界线。子宫腺肌瘤出现后,患者表现为痛经症状明显,月经量增多,其对放置曼月乐环的效果有较大影响。若患者无生育要求,且出现较大腺肌瘤,建议先剔除腺肌瘤,再放置曼月乐环,效果较好。
病因
病因尚不清楚。有可能是基底层内膜细胞增生,侵入到肌层间质引起。多次妊娠、刮宫和剖宫产、慢性子宫内膜炎等造成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遗传,高雌激素血症和病毒感染与本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症状
1、月经失调:主要表现为经期延长、月经量增多,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月经前后点滴出血,严重的患者可以导致贫血。
2、痛经:特点是继发性进行性加重的痛经。常在月经来潮前一周开始出现,当经期结束痛经即缓解。痛经初期服用止痛药物可以缓解,但随着病情进展,痛经需要服用的止痛药物剂量明显增加,使患者无法耐受。
检查
根据典型病史及体征即可作出初步诊断,结合影像学检查,如盆腔或阴道B超、MRI,CA125等可诊断,确诊需通过手术取得病变组织行病理学检查。
诊断与鉴别
切除组织物行病理学检查可明确本病的诊断。需与子宫肌瘤、子宫肉瘤鉴别。
治疗
治疗方案根据年龄、症状及生育要求进行个体化选择。治疗手段较多,临床决策需结合患者的年龄、症状及生育要求进行个体化选择。手术与药物治疗方案可同时选择。
1、对症治疗:痛经时予以非甾体抗炎药如芬必得、消炎痛或萘普生等。
2、假孕疗法:口服避孕药或孕激素使异位的子宫内膜蜕膜化和萎缩从而控制本病发展。
3、宫内节育器:使用内含高效孕激素的节育器,通过局部持续释放孕激素控制异位病灶发展。
4、假绝经疗法:药物性卵巢切除或药物性垂体切除适用于术前缩小病灶以及术后减少复发。GnRHa注射使体内的激素水平达到绝经状态,使异位的子宫内膜逐渐萎缩起到治疗的作用。应用GnRHa后可以使子宫明显缩小,可使手术风险和难度明显下降。
5、中医治疗:中医认为子宫腺肌病与瘀血内阻有关,而血瘀的形成又与气虚、寒凝、气滞、痰湿等致病因素有关。治疗既要以活血化瘀为原则,又要针对瘀血形成的原因及虚实的不同,予以兼顾。可口服化癥止痛颗粒、散结镇痛胶囊、等中成药或个性化汤药。也可用活血化瘀之中药保留灌肠、贴敷及丹参注射液离子导入。
6、手术治疗包括根治手术和保守手术。根治手术即为子宫切除术,保守手术包括腺肌病病灶(腺肌瘤)切除术、子宫内膜及肌层切除术、子宫肌层电凝术、子宫动脉阻断术以及骶前神经切除术和骶骨神经切除术等。
7、其他治疗: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作用机制有:异位子宫内膜坏死,分泌前列腺素减少,缓解痛经,减少月经量,降低复发率;内膜侧支循环的建立,可由基底层逐渐移行生长恢复功能。但子宫动脉栓塞术影响子宫及卵巢的血运,可能导致不孕、流产、早产并增加剖宫产率。
并发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等。
饮食与护理
日常护理:1、做好计划生育,尽量少做人工流产和刮宫。2、月经期要做好自身的保健,不要做剧烈的活动,注意控制情绪,不要生闷气,否则会导致内分泌的改变。3、经期禁性生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子宫腺肌症的发生。4、注意保暖防寒;调整自己情绪。饮食调理:饮食应富含足够的营养,纠正偏食及不正常的饮食习惯,不宜贪食刺激性或寒凉食物等。
预防
有妇科疾病及早就医,避免过多宫腔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