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中医综合科、中医内科
疾病简介
脾胃不和,指气机阻滞,脾胃失健,以胃脘部、腹部发胀,食欲差,或食后腹胀,大便不成形,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的中医病证。临床可分为脾胃气滞证、脾胃气虚证、脾胃阳虚证、寒湿困阻证、湿热内蕴证。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饮食不节制、思虑太过、劳累过度、先天脾胃虚弱、失治误治等。常见于现代医学的慢性肠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消化不良等多种消化系统疾病。
病因
病因总述脾胃共同主持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但性能上各有特点。胃主受纳(即接受食物盛纳食物),脾主运化(主要指消化、吸收、运输营养物质的过程),胃气主降,使饮食物及其糟粕得以下行,脾气主升,则饮食物之精华得以营养全身,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这种纳与化、升与降、润与燥,相辅相成对立统一。脾胃不和是脾胃纳与化、升与降、润与燥对立统一的失调。临床凡能引起脾胃功能失调的原因,如饮食不节制、思虑太过、劳累过度、先天脾胃虚弱、失治误治等,均可导致脾胃不和。基本病因1、饮食不节制饮食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胃是接受食物和盛纳食物的脏器,可初步消化食物,然后由脾进一步消化与吸收,并将营养输送到全身。如果饮食不节制,暴饮暴食,或吃的过于油腻,可对脾胃造成负担,影响脾胃的受纳升降,遂致气机紊乱,脾胃不和。2、思虑太过正常的情绪是人人都有的,但若思虑过度,则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使脾胃之气结滞,脾气不能升清,胃气不能降浊,脾胃的对立统一失调。3、劳累过度若工作繁忙,作息没有规律,不注意劳逸结合,身心过于劳累,均会损伤脾气,脾气虚则不能为胃传输运送水谷精微,导致胃气虚。脾胃气虚则受纳升降功能紊乱,日久可出现脾胃不和。4、先天脾胃虚弱先天脾胃功能比较弱,抵抗疾病能力较差,若感受风寒等外邪,则可进一步使其功能减弱,脾胃失健而不和。5、失治误治如伤寒表邪,误治失治,由表及里,影响脾胃;或五脏疾病,失于调治;或滥服药物,损伤脾胃,升降失司。危险因素1、先天消化功能较差;2、不能自我控制情绪;3、年老体弱、中气久虚;4、病中过用寒凉之剂。
症状
症状总述脾胃不和以胃脘部、腹部发胀,食欲差,或食后腹胀,大便不成形,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典型症状1、脾胃气滞证胃脘部、腹部发胀,胃中有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的不适感,食欲差,或食后腹胀,大便不成型,大便不爽,打嗝,肠鸣,脉弦等。2、脾胃气虚证胃部隐隐作痛,腹胀,吃东西后更加严重,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嗳气,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淡黄或萎黄,舌淡苔白,脉弱。3、脾胃阳虚证脘腹冷痛绵绵,喜温喜按,呕吐清水,食欲不振,腹胀,大便中含有未消化的食物,小便短少,舌淡胖,脉沉迟无力。4、寒湿困阻证脘腹胀闷,胃脘冷痛,恶心,呕吐,口泛清水,头身困重,形寒肢冷,或小便短少,或妇女白带量多,舌体淡胖,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濡缓或沉细。5、湿热内蕴证肚子胀满、胀气,恶心欲呕,口中黏腻,食欲不振,肢体困重,大便黏腻,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检查
检查预计检查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初步判断病情。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可能建议做胃肠镜、碳13呼气试验。体格检查1、望诊医生会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质、舌苔等。2、闻诊主要是听声音,医生会诊察患者的语言、呕吐、肠鸣等各种响声,来辨别邪气的性质及病情的轻重。3、问诊包括问饮食口味、问二便等。4、切诊主要是进行脉诊,判断是否出现符合脾胃不和的脉象。其他检查1、胃肠镜可在直视下观察胃肠黏膜,判断有无异常,必要时可在内镜下取活检。2、碳13呼气试验可判断患者是否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助于慢性胃炎、胃溃疡的诊断。
诊断与鉴别
诊断诊断原则医生根据既往病史、相关症状,结合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即可诊断。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胃肠镜、碳13呼气试验)可帮助诊断原发病。诊断依据1、有饮食不节、思虑太过、劳累过度等病史。2、临床可见胃脘部、腹部发胀,食欲差,或食后腹胀,大便不成形,恶心,呕吐等表现。3、舌诊、脉诊符合脾胃不和的征象。
治疗
治疗治疗原则治疗的目的是减轻症状,改善和恢复脾胃功能。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温之,热者寒之的原则全面施治。脾胃气滞证,应理气和胃;脾胃气虚证,需益气健脾和胃;脾胃阳虚证,应温补脾胃;寒湿困阻证,应温中散寒,健脾化湿;湿热内蕴证,应清热利湿。药物治疗1、脾胃气滞证可用木香顺气散加减,常用中药有木香、砂仁、醋香附、陈皮、厚朴、苍术等。2、脾胃气虚证可用四君子汤加减,常用中药有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等。3、脾胃阳虚证可用理中汤加减,常用中药有厚朴、陈皮、丁香、干姜、白豆蔻、砂仁、木香等。4、寒湿困阻证可用苓桂术甘汤,常用中药有茯苓、桂枝、白术、甘草。5、湿热内蕴证可用甘露消毒丹加减,常用中药有黄连、黄芩、栀子、茵陈、茯苓等。相关药品木香顺气散、四君子汤、理中汤、苓桂术甘汤、甘露消毒丹其他治疗1、按摩(1)摩腹:用掌心或四指在腹部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抚摩,具有健脾和胃、理气消食的作用。(2)腹部揉按:用手掌呈螺旋形揉按腹部,可促进消化。(3)腹部震颤法:用震颤法震中脘、关元等穴,扶正祛邪。(4)揉足三里:用拇指指腹顺时针揉按足三里,有健脾和胃、通经活络、益气养血的作用。2、拔罐取穴脾俞、胃俞、中脘、章门、阳陵泉、三阴交、足三里。用真空罐或火罐,每次选拔2~3次,隔2~3天1次,吸拔10~15分钟。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脾胃不和的治疗周期可存在个体差异。治疗费用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并发症
并发症脾胃不和严重者,可能导致阳气虚脱,造成症状加重甚至体质大幅度下降的情况。
饮食与护理
日常总述良好的日常生活管理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治疗效果,缓解或控制症状,以促进康复。心理护理该病常慢性起病,病程长、顽固,患者可能因此出现负面情绪,家属应主动和患者沟通,多关心患者,帮助其改善不良情绪,提高依从性,积极配合治疗。生活管理1、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避免过度的情志波动。2、生活有规律,不要熬夜,保证睡眠充足。3、注意保暖,尤其是胃部、腹部的保暖,夏季不可贪凉露宿。4、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如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5、平时可按摩穴位进行保健,如中脘、膻中、足三里、合谷、太冲等。以有酸胀感为宜,每次按压5~10分钟,一日一次。饮食饮食调理脾胃不和者的饮食不仅要规律、易消化,还要注意营养的均衡搭配。饮食建议清淡饮食,多吃小米粥、山药粥等细软食物,注意适当补充蛋白质、纤维素等。以下药膳仅供参考。1、冬瓜500g、薏米50g、湘莲肉30g、扁豆30g、瘦肉300g,将冬瓜洗净切块,瘦肉切块,薏米莲子扁豆洗净,加适量水和少许盐进行煲汤。适用于脾胃湿热、胃肠不适者,但脾胃虚寒者不宜,最宜夏天服用。2、当归9g、黄芪30g、生姜3片、羊肉500克,将羊肉洗净切块,放入热水中加生姜少许,先煲五分钟捞起,然后加以上药材,再加适量水和少许盐进行煲汤。可温中补虚,补脾益胃。气虚者最宜。3、胡椒9g、莲子60g、佛手9克、猪肚1个,先将猪肚洗净放入滚水中煲5分钟捞起,然后用布或调料盒包好胡椒,加莲子、佛手,再加适量水和少许盐进行煲汤。适用于脾胃气滞者。饮食禁忌1、不吃过硬或不好消化的食物,戒烟。2、避免冷饮、雪糕等寒凉之品。尽量避免寒性的食物,如蟹、螺蛳、蚌肉、柿子、猕猴桃、甘蔗、香蕉、梨等。3、避免食用利气消积、容易耗伤脾气的食品。如荞麦、山楂、萝卜、香菜等。4、避免高糖、高脂肪,容易阻碍脾气运化功能的食品,如鸭肉、猪肉、甲鱼肉、牡蛎肉等。5、不要食用辛辣、酸性等刺激性食物,如辣椒、酒、咖啡等。其他注意1、饮食要规律,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减轻胃肠负担。如热量摄入不足,可用干稀搭配的加餐办法补充。2、食物要细、碎、软、烂。烹调方法多采用蒸、煮、炖、烩与煨等。3、饭前少用脑,吃饭要专心,饭后稍休息。
预防
预防预防措施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暴饮暴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2、学会调节自己,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抑郁不舒。3、避免过度劳累,做到劳逸结合,保证作息规律。4、可通过快走等运动,增强消化功能,提高抗病能力。5、有基础疾病者,需要正规的医院进行治疗,以免失治误治,损伤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