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神经内科、精神心理科
疾病简介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质量或者睡眠数量不正常以及睡眠中出现异常行为的表现。调查资料显示约5%~35%成年人患有睡眠障碍,妇女、老年人以及慢性疾病患者患病比例更高。睡眠障碍通常有四类表现:
1、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即失眠;
2、白天过多瞌睡;
3、睡眠中的异常行为,比如夜惊、梦游;
4、睡眠节律紊乱。
临床以失眠最为多见,即患者对于睡眠时间和(或)睡眠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主观体验。
病因
1、生物因素:生物易感性,遗传易感性,躯体疾病,生物节律等;
2、心理社会因素:不良睡眠习惯,错误认知,职业社会因素等;
3、应激与环境:生活应激,工作压力,生活环境等;
4、心理障碍:焦虑障碍,抑郁障碍,慢性疲劳综合症等。
症状
1、失眠:
①睡眠潜伏期延长,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
②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超过2次或者凌晨早醒;
③睡眠质量下降:睡眠浅,多梦;
④总睡眠时间缩短,少于6小时;
⑤日间残留效应:次晨头昏,精神不振,嗜睡,乏力等。
失眠根据病程分为:
①急性失眠,病程小于1个月;
②亚急性失眠,病程大于1个月,小于6个月;
③慢性失眠,病程大于6个月。
2、白天过多瞌睡:患者在白天常出现不适宜或不希望入睡的情况下睡着,无法避免地打瞌睡,出现无意识动作,认知功能下降。
3、睡眠中的异常行为:睡行症,夜惊,梦魇,梦游。
4、睡眠节律紊乱:患者的睡眠模式与常规的作息时间不同,在该睡的时候睡不着,该醒的时候难以醒来,从而出现失眠或过多的瞌睡。
检查
1、病史采集:躯体疾病,精神疾病,总体睡眠状况,近两周睡眠日记。
2、量表评估:Epworth思睡量表(ESS),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主观疲劳量表(SF-14),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
3、客观评估:多导睡眠图(PSG),睡眠障碍诊断的金标准。多导睡眠图监测脑电图、心电图、肌电图、眼动图、胸式和腹式呼吸张力图、鼻及口通气量、体位体动、血氧饱和度以及阴茎海绵体肌容积等10余个通道的生理信号,观察和研究睡眠的重要手段。通过同步记录脑电图、眼动图、和肌电图判断觉醒、睡眠、睡眠分期。
诊断与鉴别
1、失眠的诊断标准
①症状: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醒后感到不适、疲乏或白天困倦等;
②上述睡眠障碍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月以上;
③失眠引起显著的苦恼或精神活动效率下降,或妨碍社会功能;
④不是任何一种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的一部分。
2、嗜睡症诊断标准:
①白天睡眠过多,持续1月以上;
②不存在下述情况:
I:睡眠时间不足;
II:从唤醒到完全清醒的时间延长,或睡眠中呼吸暂停;
III:发作性睡病的附加症状(如猝倒症、睡眠麻痹、睡前幻觉或醒前幻觉等),
IV:脑器质性疾病或躯体性疾病引起的嗜睡,
V:以睡眠障碍为症状之一的其他精神性疾病。
治疗
睡眠障碍的治疗策略是:
①解决入睡困难、维持中段睡眠、防止早醒;
②尽量保持原有的睡眠生理结构;
③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1、睡眠障碍的药物治疗
①苯二氮卓类。可缩短入睡潜伏期、延长总睡眠时间,但同时也影响正常的睡眠生理结构。可以导致日间嗜睡、认知功能和精神运动功能受损、反跳和戒断症状。长期大量使用会产生依赖性。治疗短期睡眠障碍一般主张尽量采用短半衰期药物,使用时间不应>12周,在停药时应逐渐减量。对于顽固的睡眠障碍患者,选用长半衰期药物更为恰当,但要特别注意患者服药次日有无显着的困倦、疲劳、遗忘、精神运动功能减退等症状,以便调整剂量。
②非苯二氮卓类代表药物有佐吡坦(Zolpidem)、佐匹克隆(Zopiclone)、扎来普隆(Zelaplon)。此类药物不影响健康人的正常睡眠生理结构,甚至可以改善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生理,是治疗睡眠障碍的首选药物。
③抗抑郁剂。其使用正逐渐增多,目前曲唑酮使用最多,能显着改善各项睡眠参数,短期应用疗效稳定,但缺乏长期研究资料。
④褪黑素受体激动剂,阿戈美拉汀已被批准用于抑郁症及睡眠障碍。
⑤睡眠障碍的中草药治疗:中医认为睡眠障碍的主要病理机制是机体脏腑阴阳失调、气血失和,以致心神不宁。治疗着重调治脏腑及其气血阴阳,以“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为总则。
2、睡眠障碍的非药物治疗国内外的指南均把非药物治疗作为治疗睡眠障碍的首选。其中认知行为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并被广泛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包括4个方面:
①睡眠卫生教育:帮助患者理解睡眠的生理过程,帮助患者重建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
②放松训练:常用的方法有横膈膜式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想象等。
③刺激控制疗法:由RichardBootzin在1972发明,现已被美国睡眠医学会推荐为治疗入睡困难和睡眠维持困难的“标准的”非药物疗法。它的核心思想是将入睡前唤起去条件化,重建睡床和卧室与快速入睡及持续睡眠间的联系。这种方法被证明与药物治疗同样有效,且在治疗后仍能维持疗效。
④睡眠限制疗法:通过减少花在床上的非睡眠时间来提高睡眠效率。 这种治疗方法,简便易行,值得尝试。但也需要有耐心,要坚持做睡眠日记,严格按自己的睡眠效率调整睡眠时间。
3、睡眠障碍的物理治疗
①电疗法:目前主要包括高压低频电流、高压静电疗法、电睡眠疗法和低压静电治疗等。
②声疗法:主要常见的有超声波疗法、电音乐疗法。
③磁疗法:磁场作用人体,可使血管扩张,血黏度减小,血流加速,从而达到改善睡眠的目的。
④光疗法:光疗的依据是视网膜丘脑束将光信息传至交叉上核,从而使人体内的“昼夜节律起搏器”达到与明暗周期同步化。
并发症
睡眠障碍与许多疾病共病,失眠会降低白天的工作能力及应激水平。长期失眠可导致血压升高,血糖升高,癌症发病率增加,心脑血管发病率增加。睡眠障碍与焦虑抑郁障碍互为因果,加大了心理障碍性疾病的治疗难度。
饮食与护理
1、三餐安排适当:患者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2、进食定时定量,避免过饱过饥:因为胃肠的消化也受生物钟的控制的,如果每天能按时吃饭、睡觉,建立正常的生活节奏,那么将有助于睡眠。3、清淡而有营养,避免油腻辛辣食物。4、睡前6小时不饮咖啡不饮茶。
预防
慢性睡眠障碍往往是由于急性睡眠障碍应对不当所致。当引起急性睡眠障碍的因素去除后,由于长期的思想矛盾或精神负担过重、脑力劳动、劳逸结合长期处理不当、病后体弱等失眠的维持因素持续存在导致慢性睡眠障碍。积极治疗躯体及心理疾病,减轻心理压力,在急性期积极与医生沟通对于预防慢性睡眠障碍有着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