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神经内科、中医内科
疾病简介
脊神经根炎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脊神经根炎性及变性疾病的总称,病变可侵及颈、胸、腰、骶任一节段的脊神经根。临床上以颈胸神经根和腰骶神经最常受累,引起肩背痛及腰腿痛。
病因
脊神经根炎的病因繁多,硬膜内、外段神经根炎的病因亦不尽相同。膜内段神经根炎常由感染、中毒、营养代谢障碍等引起;膜外段神经根炎常因局部受凉、受潮(引起神经营养敌血管痉挛、缺血、水肿)、肌肉及横突外伤和炎症等引起。膜内脊神经根炎的病变常较广泛,且多为双侧性者;膜外段者病变常较局限,多为单侧性者。
症状
起病可急可缓,常有感染、中毒、营养代谢障碍、脊椎疾病、椎旁肌肉外伤及炎症、横突外伤等病史。在受损神经根后根支配范围内有放射性麻木、疼痛,如胸神经根炎引起肋间神经痛;颈胸神经根炎有肩颈部至上肢尺侧或(和)桡侧疼痛;腰骶神经根炎表现为腰骶部至下肢内侧或(和)外侧及足部疼痛等。常因受凉、咳嗽、排便等诱发或使症状加重。在受累神经根前根分布区域内,呈现不同程度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肌力减退、肌肉萎缩、腱反射减退或消失等。如颈胸神经根炎症状多发生于肩胛带和上肢;腰骶神经根炎症状则见于下肢。骶神经根损害较重时尚有失张力性膀胱和性功能障碍。病变累及蛛网膜时称脊膜-神经根炎,如同时累及脊髓则称脊髓-脊膜-神经根炎,可产生脊髓蛛网膜炎症状。有原发病病因的症状和体征。
检查
1、实验室检查对临床诊断有辅助意义。脑脊液可有轻度淋巴细胞增高。 2、诱发电位。受损范围内的肌肉可呈失神经性肌电图改变,周围神经运动和感觉传导速度减慢。感觉神经诱发电位潜伏期延长。 3、头颅CT及核磁共振。
诊断与鉴别
注意与下列疾病鉴别: 1、颈椎病:症状与颈胸神经根炎较相似。但一般多见于中老年人,可有眩晕或脊髓受累表现。叩击头顶或自头顶向颈部加压时,可引起上肢疼痛加重(Spurling征)。颈髓X线摄片或CT检查可见颈椎骨质增生、椎间孔狭窄或骨刺伸入其内、椎间盘变性等改变。颈椎牵引等治疗可使症状减轻。 2、颈段脊髓肿瘤:起病缓慢,进行性加重,早期体征常较局限,根性症状更为突出,腰椎穿刺可显示蛛网膜下腔梗阻,脑脊液蛋白定量增高,细胞数常正常。脊髓造影见病变部位造影剂流通受阻及充盈缺损。 3、臂丛神经炎:多见于成年人,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疼痛部位常在一侧的锁骨上窝或肩部,逐渐扩展至同侧上臂、前臂及手部、尺侧较甚。臂丛神经干(锁骨上窝处)有压痛,牵拉上肢时可诱发或加重疼痛。 4、胸腔出口综合征:主要由颈肋,前中斜角肌病变及肋骨或锁骨畸形,局部肿块压迫等引起。表现为上肢神经和血管的受压症状。神经受压出现患肢的放射性疼痛。锁骨下动脉受压出现手部皮肤苍白、发凉、甚至有雷诺现象。患肢过伸及外展时,桡动脉搏动减弱甚至消失。 此外,尚需与脊髓空洞症、肩关节周围炎、肱二头肌腱鞘炎等鉴别。
治疗
1、中医原理: ‘久病入络,血瘀作痛’久痛入络,积伤入络,气血皆瘀,则流行失司,所谓痛则不通也;。伤及阴阳气血,呈现阳失温熙,阴失濡润,而至‘不容则痛’久病当以缓攻,不可致重损的原则。结合本病,正气虚衰,气血瘀阻,经脉不畅的病理基础,以扶正驱邪,为基本原则,祛邪以通,扶正以荣,养阴益气,活血搜毒,通络止痛。
西医治疗
主要在于消除病因,改善神经营养代谢及促进神经机能的恢复。 1、病因治疗:控制各种感染及糖尿病等。 2、药物治疗:可选用强的松30毫克或地塞米松1.5毫克,1/日。疗程长短视病情而定,一般3~4周为一疗程。同时使用B族维生素、辅酶Q10、胞二磷胆碱等药物,以促进神经修复及机能的改善。亦可使用地巴唑、加兰他敏、碘化钾等,以改善循环,促进炎症吸收。疼痛明显者可使用酰胺咪嗪或苯妥英钠等治疗。 3、理疗、局部热敷、按摩等均有一定疗效。
治疗用药
腺苷钴胺片、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注射用腺苷钴胺、复方当归注射液、注射用腺苷钴铵、珍宝丸。
并发症
骶神经根损害较重时尚有失张力性膀胱和性功能障碍。
饮食与护理
脊神经根炎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注意补充足量维生素,并进行积极的功能锻炼。
忌吃
护理
如果有可疑神经根炎表现的患者应该进行积极的检查,并明确诊断,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从而最大程度的减少患者的神经系统以及运动系统的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注意事项
预防
1、预防: 1)积极治疗引发本病的各种疾病;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