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160 > 疾病频道 > 神经症 > 神经症简介

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神经内科、中医内科

疾病简介

神经症是以精神症状(如焦虑、紧张及强迫)或躯体症状(如各器官或系统的功能性障碍)为重要表现的一类轻性精神障碍,有时也可表现为行为个性方面的异常。患者有自知力,主动寻求医生诊治。

病因

老年人神经症(senile neurosis)病因很多,目前认为主要与家庭关系、人的衰老与疾病、退离休等有密切关系。

症状

1、焦虑性神经症 焦虑性神经症是老年人较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肌肉紧张、难以放松、睡眠障碍,并伴有相应的自主神经症状,如心率快、胃肠功能失调、尿频、震颤、出汗、喉头发紧等。病人感到不安,莫名其妙的恐惧,或感大难临头。 (1)急性焦虑反应:多见于老年人对某种应激或创伤的反应,如退休、急性躯体疾病或亲人伤亡等,轻者表现紧张、不安或易激惹,重者愤怒暴发或防御行为,同时伴有严重的自主神经症状。 (2)慢性焦虑反应:病人无确定对象又无具体内容的不安和害怕,有些人则反复出现不详预感或期待性焦虑,总担心会出现最坏的事情,认为自己或亲人很快会有大病或大难临头,这些也可出现自主神经亢进症状,如心悸、胸闷、出汗、头重足轻、头晕、上腹不适、肌肉紧张、发抖等。 2、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 (1)衰弱症状:脑力易疲劳、精力缺乏、注意力不集中或不能持久集中、记忆力困难、做事效率低。 (2)情绪障碍:易烦恼、易激惹、情感脆弱、波动性大,但并无广泛性焦虑或原因不明情绪低落,患者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3)兴奋性增高:常回忆往事,控制不住的联想,对躯体内部的变化很敏感,对光声敏感,手指可出现轻微震颤,皮肤黏膜反射和腱反射增高,言语可减少。 (4)疼痛:可出现紧张性头痛,全身肌紧张性疼痛。 (5)睡眠障碍:夜间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醒后不解乏,或睡眠,或日间嗜睡,但又难以入眠,或睡眠节律不规则。 3、疑病性神经症 老年人对自己的身体功能过分关注,如果身体不适,常认为患有某方面的疾病。消化道症状,心血管症状最常见。有不少老年人在自己患病经治而愈,但怀疑未愈,或他人患病后怀疑自己也患同样的疾病,在此基础上出现焦虑、紧张、坐立不安。 4、抑郁性神经症 本病常以反复而强烈的躯体主诉为主要症状,尤其限于腹部脏器,由于病人有以上症状而伴有焦虑,且很少有表现为悲伤,因而抑郁往往被掩盖。当病人应用抗焦虑剂而无改善时,应考虑到抑郁性神经症存在的可能。病人的躯体症状主要是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或有关内脏功能性障碍的表现,如畏食、腹部不适、便秘、体重减轻、胸部紧迫感、喉部堵塞感、头痛、躯体各部位疼痛、性欲丧失、阳萎、失眠、周身无力等。另外应注意,老年人第1次出现恐惧症、强迫症时,也应想到神经性抑郁可能。 1、起症与躯体疾病、心理因素有关。 2、对自己的疾病有自知力,能主动要求治疗。 3、与周围环境接触良好,人格保持良好。 4、排除可证实的器质性疾病。

检查

  血液检查,白细胞正常,尿常规正常。  心电图检查可有异常改变。

诊断与鉴别

1、脑动脉硬化症 脑动脉硬化病人早期症状为头痛、头昏、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障碍、失眠、无力等,类似老年人神经衰弱,但病人有长期高血压病史,或有脑卒中史,头部CT或MRI检查可鉴别。 2、疑病性妄想 发病年龄在青壮年,病程长,对自己的病情无自知力,经过反复检查或科学解释,证实无病,但病人坚信不疑。 3、反应性抑郁症 病人在强烈或长期慢性心理因素的影响下起病,症状内容与发病因素密切相关,当发病因素解除后症状很快缓解。

治疗

暂无治疗方案。

西医治疗
神经症的治疗是综合性的。针对病情进行相应的治疗: 1.药物治疗 对焦虑、紧张、不安等症状,可应用抗焦虑药物,首选苯二氮卓类,但应用时间不宜过长,避免产生药物依赖。对老年性神经性抑郁症,可给予抗抑郁剂,如三环类抗抑郁剂,氟西汀(百优解)、帕罗西汀(赛乐特)等,对于神经衰弱和疑病症,也可选用抗焦虑及抗抑郁治疗。 2.精神治疗 在心理治疗方面,要着重消除引起症状的诱因或解除环境的应激,也可进行个别的心理治疗,安排老年人规律性生活,适当休息、工娱、定时作息,不应有较多的应激。

治疗用药
谷维素片, 解郁安神颗粒。

并发症

  常并发自主神经失调、心律失常、性功能减退等。

饮食与护理

根据不同的症状有不同情况的饮食要求,具体询问医生,针对具体的病症制定不同的饮食标准。

忌吃


护理
做好心理护理,创造良好的心理医护环境,理解病人的苦衷,对病人的合理要求尽量满足,使病人产生信任感。指出病人性格弱点,帮助病人消除依赖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注意事项

预防

  老年人本来就有孤独、少活动等表现,因之应安排老年人的每天活动,与外界保持适当的接触,减少隔绝状态,注意发现老年人的乐趣,根据不同季节,进行室外有益活动,也可与各种松弛疗法联合应用,如生物反馈、气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