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160 > 疾病频道 > 结肠癌 > 结肠癌简介

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肿瘤外科

常见症状:胃肠胀气、腹部包块、黑便、消化不良

疾病简介

结肠癌是指结肠粘膜上皮在环境或遗传等多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恶性病变。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以40岁~5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全球每年新发病例约800万人,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0%~15%。

病因

发病原因

结肠癌在我国的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发病原因与遗传、结肠腺瘤、息肉病、慢性炎症性病变、少纤维、高脂肪饮食习惯等有一定关系。结肠癌起病隐匿,早期常无明显的临床表现,病情发展较慢,出现明显的症状时大多已到了中晚期,死亡率仅次于肺癌和肝癌,占我国恶性肿瘤第三位。结肠癌就是这样一个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可怕杀手。

病理生理

结肠癌的大体肉眼分型可分:肿块型(菜花型、软癌)、侵润型(缩窄型、硬癌)和溃疡型三种。其中溃疡型最为常见,好发于左半结肠,易发生出血、感染,并易穿透肠壁,转移较早。组织学分型包括:1、腺癌:约占四分之三。2、粘液癌:分化低,预后较腺癌差。3、未分化癌:分化很低,预后最差。

临床分期包括:Dukes A期:癌局限于肠壁内;Dukes B期:癌侵润至肠壁外;Dukes C期:伴有淋巴腺转移;Dukes D期:已有远处转移或广泛侵及临近脏器无法切除。

结肠癌转移的方式包括:

1、直接浸润:一般沿肠管横轴呈环状侵润,并向肠壁深层发展,沿纵轴上下扩散较慢。癌侵及浆膜后,常与周围组织、邻近脏器及腹膜粘连。

2、淋巴转移:是结肠癌的主要转移方式。一般由近而远扩散,但也有不依顺序的跨越转移。癌肿侵入肠壁肌层后淋巴转移的机率增多,如浆膜下淋巴管受侵,则淋巴转移机会更大。

3、血行转移 一般癌细胞或癌栓子沿门静脉系统先达肝脏,后到肺、脑、骨等其它组织脏器。

4、腹腔种植转移:癌细胞脱落在肠腔内,可种植到别处粘膜上,脱落在腹腔内,可种植在腹膜上。

发病机制

各地资料显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各趋势,尽管大肠癌的确切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对肿瘤发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使人们已从过去单一的物理致癌、化学致癌、病毒致癌、突变致癌学说上升到多步骤、多因素综合致癌理论。目前,人们已逐渐接受这种观点,即大肠癌的发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涉及多个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从流行病学的观点看,结肠癌的发病和遗传、环境、生活习惯、尤其是饮食方式有关。

1、环境因素:经研究证明,在各种环境因素中,以饮食因素最重要,大肠癌的发病率与食物中的高脂肪消耗量有正相关系。另外,也可能与微量元素缺乏、生活习惯改变有关。

2、遗传因素:如果某人的一级亲属比如说父母得过结肠癌,他患此病危险性要比常人高8倍。大约1/4的新发病人有结肠癌家族史。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家族中患病率可达50%,如不治疗,10岁以后均有患结肠癌的可能。

3、大肠腺瘤:尸检材料研究发现,大肠腺瘤的发病情况与大肠癌基本一致。据统计,单个腺瘤的病人其大肠癌的发生率比无腺瘤者高5倍,多个腺瘤者比单个腺瘤患者高出1倍。绒毛样腺瘤样息肉易发展成癌,恶变率约为25%,管状腺瘤样息肉恶变率为1-5%。

4、慢性大肠炎症:据报道,肠癌流行与血吸虫病的流行区域呈正相关,一般认为,由于血吸虫而导致肠道的炎性改变,其中一部分会发生癌变。肠道的其他慢性炎症也有癌变的可能,如克隆氏病或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生结肠癌的危险性是常人的30倍。

症状

1、早期症状:最早期可有腹胀、不适、消化不良样症状,其中右半结肠癌时,多为腹痛不适或隐痛。早期结肠癌的症状开始时可为间歇性,后转为持续性。大便习惯的改变,也是属于早期结肠癌的症状表现之一。当右半结肠癌时表现为早期粪便稀薄,有脓血,排便次数增多,当结肠癌的癌肿继续增大影响到粪便的通过时还可出现交替出现的腹泻与便秘,而左半结肠癌则多表现为排便困难,并随结肠癌的病情发展而不断加重。

2、腹部包块:为瘤体或与网膜、周围组织浸润的肿块,质硬,形体不规则,有的可随肠管有一定的活动度,晚期时肿瘤浸润严重,肿块可固定。

3、肠梗阻表现:为不全性或完全性低位肠梗阻症状,如腹胀,腹痛,便秘或便闭。结肠肿瘤的常见症状是体检可见腹隆、肠型、局部有压痛,并可闻及亢进的肠鸣音。左半结肠肠腔相对狭小,粪便至此已粘稠成形,且该部多为侵润型癌,肠腔环状狭窄,因此较早出现肠梗阻症状。

4、中毒症状:也是属于结肠癌的临床表现之一,由于结肠癌的肿瘤溃烂失血和毒素吸收,常可导致结肠癌患者出现贫血、低热、乏力、消瘦、浮肿等症状,其中尤以贫血、消瘦为著。右半结肠血运及淋巴丰富,吸收能力强,癌肿多为软癌,易溃烂、坏死致出血感染,因此以中毒症状为主。

5、晚期症状:有黄疸、腹水、浮肿等肝转移征象,以及恶病质,直肠前凹肿块,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肿瘤远处扩散转移的表现。

检查

辅助检查

结肠癌的检查及诊断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X线检查:包括全消化道钡餐检查及钡灌肠检查。可观察结肠形态的全貌,有无多发性息肉和多发癌灶,对结肠肿瘤病人的手术治疗提供依据。其病变征象最初可出现肠壁僵硬、粘膜破坏,随之可见恒定的充盈缺损、肠腔狭窄等。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效果更佳。

2、内镜检查:凡有便血或大便习惯改变,直肠指检无异常发现者,应常规进行纤维结肠镜检查。不但能够发现结肠各种类型的病变,而且可以采取组织活检,明确诊断,以免漏诊或误诊。

3、血清癌胚抗原(CEA)检查:对检测诊断结肠癌无特异性,值升高时常与肿瘤增大有关,结肠肿瘤彻底切除后可恢复到正常值,复发前数周可以升高,因此对估计预后、监察疗效和复发有一定帮助。

4、B型超声扫描、CT或MRI检查:均不能直接诊断结肠癌,但对癌肿的部位,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淋巴及肝转移的判定有一定价值。主要适用于了解肿瘤对肠管浸润的程度及有无局部淋巴结或远处脏器转移。可为术前分期及术后复查。

5、粪便检查:通过检测粪便中的肿瘤M2丙酮酸激酶(M2-PK)发现,结肠癌患者的M2-PK值是正常人的14倍,所以,粪便肿瘤M2-PK检测为结肠癌筛查提供了一种很有前景的新手段。

诊断与鉴别

诊断

结肠癌的早期症状多不为病人注意,就医时也常以“痢疾”、“肠炎”等病处理,一旦出现中毒症状或梗阻症状以及触及腹块时已非早期,因此,如果病人出现无特殊诱因的大便习惯改变,持续性腹泻或便秘;出现便频、粪便伴脓血、粘液、血便;或出现持续性腹痛、胀气、腹部不适,经一般治疗无效者,均应作进一步检查。
辅助检查
结肠癌的检查及诊断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X线检查:包括全消化道钡餐检查及钡灌肠检查。可观察结肠形态的全貌,有无多发性息肉和多发癌灶,对结肠肿瘤病人的手术治疗提供依据。其病变征象最初可出现肠壁僵硬、粘膜破坏,随之可见恒定的充盈缺损、肠腔狭窄等。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效果更佳。
2、内镜检查:凡有便血或大便习惯改变,直肠指检无异常发现者,应常规进行纤维结肠镜检查。不但能够发现结肠各种类型的病变,而且可以采取组织活检,明确诊断,以免漏诊或误诊。
3、血清癌胚抗原(CEA)检查:对检测诊断结肠癌无特异性,值升高时常与肿瘤增大有关,结肠肿瘤彻底切除后可恢复到正常值,复发前数周可以升高,因此对估计预后、监察疗效和复发有一定帮助。
4、B型超声扫描、CT或MRI检查:均不能直接诊断结肠癌,但对癌肿的部位,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淋巴及肝转移的判定有一定价值。主要适用于了解肿瘤对肠管浸润的程度及有无局部淋巴结或远处脏器转移。可为术前分期及术后复查。
5、粪便检查:通过检测粪便中的肿瘤M2丙酮酸激酶(M2-PK)发现,结肠癌患者的M2-PK值是正常人的14倍,所以,粪便肿瘤M2-PK检测为结肠癌筛查提供了一种很有前景的新手段。
鉴别诊断
1、结肠良性肿物:病程较长,症状较轻,X线表现为局部充盈缺损,形态规则,表面光滑,边缘锐利,肠腔无狭窄,未受累的结肠袋完整。
2、结肠炎性疾患(包括结核、血吸虫病肉芽肿、溃疡性结肠炎、痢疾等): 肠道炎症性病变病史方面各有其特点,大便镜检都可能有其特殊发现,如虫卵、吞噬细胞等,痢疾可培养出致病菌。X线检查病变受累肠管较长,而癌肿一般很少超过10cm。肠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进一步确诊。
3、结肠痉挛:X线检查为小段肠腔狭窄,为可复性。
4、阑尾脓肿:有腹部包块,但X线检查包块位于盲肠外,病人有阑尾炎病史。

治疗

结肠癌在中医学中多属“肠覃”、“肠癖”等范畴。其病因多为饮食不节,恣食肥甘、燥热或不洁之物,导致脾不健运,湿热蕴毒下迫大肠,热伤肠络,毒邪成痈而逐渐发生癌瘤。直肠癌中医治疗原则为清肠解毒、补益脾肾。
  以下介绍几种有效的方剂以供参考使用:
  处方一:白花蛇舌草60克,龙葵、半枝莲、银花藤各30克。服法:水煎服,一日一剂。
  处方二:白花蛇舌草、白茅根各120克。 服法:水煎服,一日一剂。
  处方三:
  当归15克,芍药、川芎、紫草各9克,大黄、忍冬各4.5克,升麻、黄芪各6克,特蛎12克,甘草3克,水煎取汁,分两次服用。本方主要被用于恶性肿瘤,据中医临床经验,效果还颇令人满意。
  处方四 :
  当归、熟地黄、干地黄各9克,麻子仁、桃仁、杏仁、枳壳、厚朴、黄芩各6克,大黄(适当加减),甘草4.5克,水煎取汁,分两次服。用于便秘、大便中混杂血液时。
  处方五:
  有下痢、便血、里等后重等情形时,取当归、芍药、川芎、人参、白术各9克,茯苓12克,桂枝9克,水煎取汁,分两次服用,每日服一剂,效果良好。

西医治疗
治疗

结肠癌治疗原则是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同时联合化疗、放疗等降低手术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对于不能切除的结肠癌,可采取新辅助化疗,一方面可以降低肿瘤的分期,使部分不能切除的肿瘤转化为能够切除的肿瘤;另一方面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现将结肠癌主要治疗方法列举如下:

手术治疗

根治性结肠癌手术的切除范围包括癌肿所在肠袢及其全结肠系膜(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 ,CME)。即切除了癌肿本身,又可以彻底清除了可能转移的区域淋巴结。因此,只有进行了彻底的手术才有可能治愈结肠癌。

另外,对于有肝、肺转移的患者,也不是完全丧失了治疗的机会。新的观点认为,如果转移病灶能够同时切除,就与结肠癌的病灶一起切除,转移灶不能切除先进行新辅助化疗,降期后再切除。在一部分肝转移患者中,肝转移局限一叶或一段,手术切除不但简单,而且5年生存率可达50%。手术适应证的选择与外科医生的经验是决定手术的关键因素。

肺是结肠癌最常见肝外转移部位,发生率为10%~25%,如果不加以治疗,其平均生存时间不超过10个月。随着外科治疗经验的积累,更多的外科专家认为只要肺转移灶可以完全切除,即使转移瘤为多发,也建议进行手术治疗。外科手术治疗5年生存率可达22.0%~48.0%。

其他治疗

化疗:结肠癌随着生长发育逐渐向远处转移,有3/4的患者在诊断时就已经有转移,能够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者,也有半数患者最终发生远处转移。因此,根治术后的化疗即辅助化疗是结肠癌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辅助化疗的机理在于用化疗控制减灭根治术后体内的残留病灶。术后机体荷瘤减轻,远处微小转移灶的增殖导致其对化疗的敏感性增高,术后早期化疗可以达到最大的消灭肿瘤的目的。

放疗:对于不能切除的肿瘤或有远处转移病灶者,局部放疗也是晚期结肠癌治疗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使肿瘤缩小,改善患者的症状,常和其它治疗方案联合应用。目前研究较多、效果较好的是外科和放射的综合治疗,包括术前放射、术中放射、术后放射、“三明治”放疗等。

但放疗对机体有较大的伤害,对身体机能差的晚期结肠癌患者应慎用,一定要防止毒副作用造成的人体免疫功能的损伤。

生物治疗:免疫疗法和基因疗法均属于生物治疗,目前临床上应用得较多的是免疫疗法。主要是调动人体的天然抗癌能力,恢复机体内环境的平衡,相当于中医的“扶正培本,调和阴阳”。生物治疗能够预防肿瘤的复发和转移,还能提高放疗、化疗的疗效,减少放疗、放疗的毒副作用。

靶向治疗:所谓的分子靶向治疗,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该位点可以是肿瘤细胞内部的一个蛋白分子,也可以是一个基因片段),来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药物进入体内会特异地选择致癌位点来相结合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而不会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所以分子靶向治疗又被称为“生物导弹”。

2010年美国临床肿瘤协会(ASCO)报告,分子靶向治疗在结肠癌上带来了许多令人鼓舞的研究结果,如单克隆抗体与化疗联合方案可使患者平均生存期延长24个月左右。

但是靶向治疗的研究才刚起步,靶向治疗的预测指标仍不明确,也就是说,我们难以在用药前预测患者是否从治疗中获益。虽然一些靶向药物对晚期结肠癌治疗的疗效已经获得公认,但是这些药物应用时间及应用方式仍存在很大的争议。随着靶向药物的广泛应用,耐药问题也日益突出。目前结肠癌的药物治疗处于从单纯细胞毒性治疗逐渐过渡到分子靶向治疗时代。结肠癌的靶向治疗研究任然任重而道远。

中药治疗:目前多数是配合手术或化疗进行综合治疗。可以减少化疗的副作用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辩证论治。以清热解毒、祛瘀散结,实则攻之,虚则补之为治疗原则。

因此,结肠癌的治疗原则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治疗目的,一是延长生命;二是提高生存质量。 疾病预后

结肠癌予后较好,根治术后总五年存活率可达50%以上,早期病人的五年存活率可达到80%以上,而晚期只有30%左右。

影响结肠癌的预后的因素有以下两方面:

1、临床因素:

(1)年龄:年龄小的大肠癌患者的预后较差,同时年轻患者肿瘤的分化较差,其中粘液腺癌较多。

(2)肿瘤的生物学表现:肿瘤直径、肿瘤的浸润固定、外侵程度均可影响预后。

(3)临床分期:病期晚则预后差。

2、生物学特性:

(1)血癌胚抗原(CEA)浓度:结肠癌复发的可能性与术前CEA浓度有关,CEA的浓度与肿瘤分化程度成反比,CEA浓度越高,肿瘤分化程度越低,肿瘤越容易复发。

(2)肿瘤的倍体和染色体:癌细胞的恶性程度取决于癌细胞DNA含量、倍体的构成、增殖及染色体的畸变等不同程度的改变。

治疗用药

并发症

当肿瘤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别已经引起梗阻时才会引发一系列症状。包括:虚弱、乏力、贫血、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持续性腹痛、黑便或鲜血便、大便习惯改变等。直肠癌可局部侵犯膀胱、阴道壁或周围神经,导致会阴或骶骨疼痛,但这些症状在晚期发生。贫血、结肠内瘘、部分或完全性肠梗阻和肠穿孔等是结肠癌常见并发症,亦为病人就诊的主要原因。

饮食与护理

研究证明,高脂肪膳食会促进肠道肿瘤的发生。美国不同移民人群的研究显示, 亚洲本土的华人结肠癌发生率比较低, 而出生于美国的华裔后代的结肠癌发生率较高。脂肪摄入量与结肠癌发病呈正相关,但不同类型的脂肪对结肠癌发病的作用完全不一样。动物来源的饱和脂肪与结肠癌发病的关系最为密切。植物油与结肠癌发病无关,而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鱼油,则具有结肠癌的预防作用。因此,应合理安排每日饮食,多吃新鲜水果、蔬菜等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及粗纤维的食物,适当增加主食中粗粮、杂粮的比例,不宜过细过精。

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饮食所产生的致癌物质多,作用于大肠时间长,必然导致大肠癌的发生率增加。因此,少吃或不吃富含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食物,包括:猪油、牛油、肥肉、动物内脏、鱼子等。植物油限制于每人每日20-30克左右(约合2-3汤匙)。不吃或少吃油炸食品。适量食用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橄榄油、金枪鱼等。每日补充膳食纤维素35克以上。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素的食物:魔芋、大豆及其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海藻类等。用部分粗粮替代细粮。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以补充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适量食用核桃、花生、奶制品、海产品等,以补充维生素E。注意摄取麦芽、鱼类、蘑菇等富含微量元素硒的食物。

肠癌病人禁忌辛辣食物,辣椒、胡椒等食物对肛门有刺激作用,一定不能吃。结肠癌术后的病人,手术后注意加强护理和饮食营养,促进病人身体恢复。初期不能正常进食时,应以静脉补液为主。能够进食后,饮食要以流食开始,逐渐过渡到半流食、软食,待胃肠道逐步适应后再增加其它饮食。应注意不要吃过多的油脂,要合理搭配糖、脂肪、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食物,每天都要有谷类、瘦肉、鱼、蛋、乳、各类蔬菜及豆制品,每一种的量不要过多。这样才能补充体内所需的各种营养。

忌吃


护理
暂无资料

注意事项

预防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预防结肠癌的十六字方针,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具体措施包括以下方面:

1、定期检查:对大肠癌的高危人群,如40岁以上男性,家族性多发性肠息肉患者,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及有大肠癌家族史的人应定期检查,警惕大肠癌的信号及早期症状,如大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交替,大便带血或黑便,大便形状变扁变细等。

2、改善饮食习惯:改变以肉类及高蛋白食物为主食的习惯。少吃高脂肪性食物,特别是要控制动物性脂肪的摄入。合理安排每日饮食,多吃新鲜水果、蔬菜等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及粗纤维的食物,适当增加主食中粗粮、杂粮的比例,不宜过细过精。

3、防治肠道疾病:积极预防各种息肉、慢性肠炎(包括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慢性痢疾等,对于肠道息肉更应及早处理。大肠息肉分为五大类,即腺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生化性息肉及黏膜肥大赘生物等,其中腺瘤性息肉是真性肿瘤性息肉,是结肠癌的癌前病变,所以当发现结肠腺瘤时,应在良性腺瘤阶段予以摘除,并进行病理学检查。如果不早期治疗,绝大多数会变成大肠癌。另外,应积极治疗习惯性便秘,注意保持大便通畅。

4、化学药物预防:目前用于结肠癌预防的药物主要有:

(1)抗氧化剂:其作用机制为保护DNA免受自由基的损伤,它们包括维生素C和E、β2胡萝卜素、叶酸等。一项持续8年的研究显示,50-69岁的男性吸烟者,服用维生素E组与安慰剂对照组比较,结直肠癌发生率减少16%。

(2)非甾体类抗炎药:这类药物已经被证实能够抑制结肠癌的发生。有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和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减少结肠癌发病的作用。规则服用阿司匹林或非甾体类抗炎药(每个月至少16日, 每年3个月以上) 的对象,结肠癌发病的危险度降低50%,死于结肠癌的危险度减少40%。

(3)其它正在研究的有关药物有:过氧化酶增殖物活化受体配体、二甲亚砜(DFMO)、钙剂(结合胆酸)、维生素D、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等。

5、积极锻炼:寻找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自我放松,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