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肛肠外科
疾病简介
肛窦炎又称肛隐窝炎,常是肛管直肠部位感染性疾病的发源病灶,因症状不重,易被忽视。
病因
肛窦开口向上,易积存粪便而引起感染,以致肛门括约肌痉挛,使肛窦引流不畅。感染不易控制,引起肛乳头发炎和肥大。
症状
1、肛门处不适感和隐痛,排便时加重。 2、粪便中常带有粘液和血。 3、肛乳头肥大时可脱出肛门外。
检查
诊断肛窦炎一般要做以下两个检查: 1、肛门指诊检查: 括约肌紧张,肛窦及乳头硬结及触痛。 2、肛门镜检查 :肛窦、肛乳头充血和红肿。观察注意粘膜颜色,有无溃疡、出血、息肉、肿瘤及异物等。在齿状线处注意有无内痔、肛瘘内口、肛乳头及肛隐窝有无炎症等。
诊断与鉴别
诊断: 1、里急后重,肛门部下坠感有便意,但去厕所却解不出或者解很少大便。 2、疼痛 肛门处不适感和隐痛,排便时加重。 3、粪便中可带有少量粘液和血。 4、肛门指诊检查肛窦及肛乳头触痛。 5.肛门镜检查 肛窦、肛乳头充血和红肿。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可以诊断。 鉴别: 1、肛裂,肛裂以肛门周期性疼痛,便秘,大便带血为主症,其疼痛程度较肛隐窝炎重,疼痛时间亦较长。 2、肛周脓肿,是肛隐窝炎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主要表现为肛周疼痛,逐渐加重,酿脓时呈鸡啄样痛,伴恶寒发热等症,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明显增多,中性粒细胞亦升高。
治疗
肛窦炎自疗法 肛窦炎又称肛隐窝炎、肛腺炎,是由于肛窦位于直肠末端与肛管的交接部空间狭小,加之其为一组环形凹陷,易受干硬粪便或粪便中的异物(鱼刺、竹签、骨头等)损伤,进而感染、化脓。 肛窦炎如未能及时治愈易导致肛周脓肿、肛瘘,产生肛周反复红肿、疼痛、溃脓等症状。 如果肛窦炎尚未达到手术治疗的程度,可根据医生指导采取保守疗法:花椒煮水或中药(防风、白芷、川椒、黄柏、陈皮、甘草各10克,蛇床子8克,苦参18克,黄连6克,水煎两次,并取汁500毫升,100毫升/次,兑半盆温水)坐浴局部。肛门内注水抗素软膏,每日2~3次。同时可口服新癀片4片,2次/日,饮后服。同时治疗引起该病的腹泻等肠道感染,或使用缓泻剂,如麻仁润肠丸等,使粪便排泄正常。 肛窦炎的大黄元明煎疗法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燥湿,活血止痛。主治肛窦炎。 【处方组成】 大黄20克、元明粉50克、黄连20克、黄柏20克、乳香20克,水煎成400毫升,早晚2次灌肠,每次40-60毫升,肛内保留20分钟。 【临床疗效】 治疗10例,皆愈。 本病在临床上,以湿热下注,肛门热毒,阴虚内热和气虚下陷为多见。对不同的病因,则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1、清热利湿:凡出现肛门潮湿不适,偶有刺痛,便时加重,粘液量多,且大便次数增多;或腹痛即泻,泻下烙肛气秽,粪色黄褐;或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滑的病人。多因湿热下注所致。 2、清热解毒:凡出现肛门灼痛,皮肤红肿、糜烂,并感疼痛。便时加重;或腹泻、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数的病人,多因肛门热毒所致。治宜清热解毒。 3、滋阴清热:凡出现肛门不适,似痛非痛,似胀非胀,便时痛胀加重,粘液混有血丝,或手足潮热、盗汗、口干;或大便秘结,舌红苔黄或少苔,脉细数的病人,多因阴虚内热所致。治宜滋阴清热。 4、益气举陷:凡出现肛门坠肿不适,有时粘液溢出肛门外,质清稀;或面色恍白,少气懒言;或纳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的病人,多因气虚下陷所致。治宜益气举陷。
西医治疗
保守疗法 可以温盐水坐浴局部,使局部保持清洁,并可在肛窦底部涂5%~10%硝酸银溶液,每日1次。也可用橄榄油30~60mL灌肠。也可以使用各种痔疮栓和痔疮膏。同时可口服抗生素,治疗引起该病的腹泻等肠道感染;或使用缓泻剂,使粪便排泄正常,如麻仁润肠丸等。由于肛窦的解剖及生理特点,其窦口向上,积存的粪便残渣及脓汁不能完全排出,多不能完全治愈,只能减轻症状。 手术疗法 肛窦炎经药物治疗无效,或肛窦内已成脓肿,或并有肛乳头肥大和隐性瘘管的病人,宜采用手术洽疗,只要的治疗方法有肛窦切开术和肛窦切除术。 1、肛窦切开术 适用于单纯隐窝炎,或已成脓,或伴有隐性瘘管的病人。 操作方法:先将肛门部消毒,在局麻或腰俞穴麻醉下,病人取截石位或俩卧位,在肛门镜下,暴露病灶,沿肛窦作纵形切口,使引流通畅。创口用黄连素膏纱条或生肌玉红膏油纱条进行压迫止血。病人术后每日便后坐浴,局部用生肌玉红膏换药。 2、肛窦切除术 适用于肛窦炎伴有乳头肥大的病人。 操作方法:先在肛门部消毒,在局麻或腰俞穴麻醉下,病人取截石位或侧卧位,在双叶肛门镜下,暴露病灶,将肛窦、肛门瓣作纵形切口长约1cm,深达切断部分内括约肌,清除感染的肛腺及其导管,结扎出血点,用弯止血钳夹住切口一侧肛管及粘膜,连同增生的肛乳头一起结扎。然后用同法处理对侧切口,术后处理同上。 肛窦炎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肛窦炎术后常见的并发症除有尿潴留外,还有以下几种: ①出血:术后一般无大出血,如为单纯性渗血,可用纱布填塞法止血,必要时可局部加用肾上腺素;也可用云南白药撒创面或用明胶海绵加压止血。 ②感染:肛门部污染的机会很多,但由于血运丰富,创口真正感染的情况并不多见。术后经常坐浴,合理清洁地换药,可加速创口正常愈合。 ③粪嵌塞:由于肛窦炎术后,排便可刺激引起肛门疼痛,因而患者有意控制排便,使粪便在直肠内形成了嵌塞。处理方法很简单,用38℃生理盐水灌肠即可。
治疗用药
肛窦炎自疗法 肛窦炎又称肛隐窝炎、肛腺炎,是由于肛窦位于直肠末端与肛管的交接部空间狭小,加之其为一组环形凹陷,易受干硬粪便或粪便中的异物(鱼刺、竹签、骨头等)损伤,进而感染、化脓。 肛窦炎如未能及时治愈易导致肛周脓肿、肛瘘,产生肛周反复红肿、疼痛、溃脓等症状。 如果肛窦炎尚未达到手术治疗的程度,可根据医生指导采取保守疗法:花椒煮水或中药(防风、白芷、川椒、黄柏、陈皮、甘草各10克,蛇床子8克,苦参18克,黄连6克,水煎两次,并取汁500毫升,100毫升/次,兑半盆温水)坐浴局部。肛门内注水抗素软膏,每日2~3次。同时可口服新癀片4片,2次/日,饮后服。同时治疗引起该病的腹泻等肠道感染,或使用缓泻剂,如麻仁润肠丸等,使粪便排泄正常。 肛窦炎的大黄元明煎疗法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燥湿,活血止痛。主治肛窦炎。 【处方组成】 大黄20克、元明粉50克、黄连20克、黄柏20克、乳香20克,水煎成400毫升,早晚2次灌肠,每次40-60毫升,肛内保留20分钟。 【临床疗效】 治疗10例,皆愈。 本病在临床上,以湿热下注,肛门热毒,阴虚内热和气虚下陷为多见。对不同的病因,则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1、清热利湿:凡出现肛门潮湿不适,偶有刺痛,便时加重,粘液量多,且大便次数增多;或腹痛即泻,泻下烙肛气秽,粪色黄褐;或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滑的病人。多因湿热下注所致。 2、清热解毒:凡出现肛门灼痛,皮肤红肿、糜烂,并感疼痛。便时加重;或腹泻、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数的病人,多因肛门热毒所致。治宜清热解毒。 3、滋阴清热:凡出现肛门不适,似痛非痛,似胀非胀,便时痛胀加重,粘液混有血丝,或手足潮热、盗汗、口干;或大便秘结,舌红苔黄或少苔,脉细数的病人,多因阴虚内热所致。治宜滋阴清热。 4、益气举陷:凡出现肛门坠肿不适,有时粘液溢出肛门外,质清稀;或面色恍白,少气懒言;或纳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的病人,多因气虚下陷所致。治宜益气举陷。
并发症
一、肛乳头炎。 二、肛乳头肥大。
饮食与护理
①薏米粥,组成:薏米100克,白糖适量。制法:薏米洗净,冷水浸泡20分钟,大火烧开,小火煨烂,加白糖少许。功效:健脾利湿,排脓。用法用量:每日服1次,每次1~2小碗。 ②凉拌芹菜,组成:新鲜芹菜300克,麻油少许。制法:鲜嫩芹菜去根,洗净,切6厘米长段,开水烫过。加麻油少许与调味品拌食。功效:清热通便。 ③凉拌马齿苋,组成:新鲜马齿苋300克,麻油少许。制法:新鲜马齿苋300克,去根及老黄叶,清水洗净,开水焯一下,加麻油及精盐少许拌食。功效:清热解毒凉血。 ④生津茶(作者经验方) ,组成:参须10克,麦冬10克,胖大海2枚。制法:上述药物用开水500克泡用。功效:生津通便。用法用量:代茶饮,频服。 ⑤柴鱼汤,组成:柴鱼1条重约400克。制法:柴鱼去内脏,洗净,放清水煮熟,放少许猪油、精盐、葱花。功效:生肌。用法用量:喝汤食肉,每日1次。 ⑥清蒸精肉,组成:坚脊肉200克,党参15克,黄芪20克。制法:坚脊肉斩末,加党参、黄芪及精盐少许,上笼蒸熟。功效:健脾生肌。用法用量:可作正餐饮食,每日1~2次。 肛窦炎患者饮食宜忌 1、饮食调节,多食蔬菜水果。 2、多饮水。 3、多吃含蛋白质类食品,如瘦肉、牛肉、蘑菇等。 4、应多吃清淡含丰富维生素的食物,如绿豆、萝卜。 5、禁食辣椒。 6、禁止饮酒。 7、忌食油腻食物。
忌吃
护理
1、饮食调节,多食蔬菜水果,多饮水,禁食辣椒,禁止饮酒, 2、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便秘可适当用润肠类制剂,也可用开塞露。 3、适当内服消炎药。 4、局部应用痔疮栓。 5、药物灌肠。 6、保持肛门清洁,早晚各盐水坐浴一次。
注意事项
预防
1、饮食预防:忌辛辣食物:辣椒,酒类对直肠粘膜有直接刺激作用,过度进食则会引起直肠粘膜充血,扩张,辣椒和酒类也会刺激肛门瓣及肛窦,引起局部发炎而导致肛窦炎,因此应少吃这类刺激型食物。 2、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便秘可适当用润肠类制剂,也可用开塞露。 3、适当内服消炎药。治疗肛窦周围的感染,起到预防肛窦炎的作用。 4、药物灌肠。 5、局部应用痔疮栓。 6、保持肛门清洁,早晚各盐水坐浴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