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神经内科、风湿免疫科
常见症状:全身性水肿、上肢水肿
疾病简介
本病是一种发生于皮下组织较疏松部位或黏膜的局限性水肿。分获得性和遗传性两种类型,后者罕见。
病因
两种血管神经性水肿发病原因有明显不同。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又称昆克水肿(Quincke edema)。获得性血管性水肿常发生在有过敏素质的个体。药物、食物、粉尘、吸入物及日光、冷热等物理因素为最常见诱因。
症状
获得性血管性水肿最常见于皮肤比较松弛的部位如眼睑、外阴及口唇,亦可见于非疏松部位皮肤如手足肢端。表现为单个或多个突发的皮肤局限性肿胀,边界不清楚。皮肤颜色正常或轻度发红或稍带苍白。触之有弹性发胀的感觉,持续时间数小时到数天而自行消退。消退后亦不留任何痕迹。风团常常不出现,自觉症状不痒或有轻度烧灼和不适感,如累及鼻黏膜、咽黏膜、口腔黏膜、喉黏膜时,可引起流涕,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声音嘶哑。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患者大都在10岁前发病,可反复发作,甚至终生,但在中年后发作的次数减少,发病严重程度减轻。发病的年龄虽然各不相同,但在一个家庭中发病年龄几乎是相近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局限性皮下水肿,伴有发胀、不适的感觉,没有瘙痒。常发生在面部或一侧肢体,亦可发生在外生殖器。常常单个发生,可伴发暂时性匐形状、环状或网状红斑,水肿持续1~2天自行消退。除皮肤外,黏膜亦可受累。 根据好发部位如眼睑、唇、舌、耳垂及外生殖器等部位突然出现的无症状性肿胀,在数小时及数天后自行消退,诊断不难。若儿童时期发病,且家族中有近半数其他成员发病,同时伴有早期出现的消化道和呼吸道症状,血清学检查发现血中C1酯酶抑制物、C2和C4降低则应诊断遗传性血管性水肿。
检查
一般常规检查无异常发现。在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患者,血清学检查可发现血清C1酯酶抑制物、C2和C4值均下降,部分获得性血管性水肿患者,血清学检查可发现血清C1酯酶抑制物、C1、C2和C4值均下降,在发作时尤为显著。当肠胃道累及时,白细胞计数增高,可达(16~20)109/L。 有肠梗阻表现时腹部透视或拍片可见肠道气体充盈、液体平面,钡灌肠显示受累及节段有水疱样圆形水肿性黏膜阴影,偶尔亦可见肠套叠表现。
诊断与鉴别
本病有时需与皮肤其他性质的水肿相鉴别,如眼睑部接触性皮炎,早期可类似血管性水肿,但不久局部即出现丘疹、水疱和结痂等多形性皮损。由于昆虫叮咬、刺蜇引起的急性风团样反应或继发的蜂窝织炎,除局部肿胀外尚有发红、发热和压痛等症状以资鉴别。
治疗
暂无治疗方案。
西医治疗
获得性血管性水肿的治疗与荨麻疹治疗相同。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用一般的抗组胺治疗效果不佳。可使用氨基己酸(6-氨基己酸)等抗纤溶酶(纤溶酶为C1的活化剂)药物治疗,同时有预防及减少复发的效用。雄性激素(垂体前叶阻抑剂达那唑有轻度抗雄性激素作用)可以刺激机体C1抑制物的合成而产生疗效。常用达那唑0.2~0.6g/d或司坦唑(康力龙)2mg/d,两者疗效相近,但后者价格较便宜。这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有月经紊乱、发胖、痉挛性肌肉疼痛及血清转氨酶升高。为减少不良反应,可采用间隔用药即用药1个月后改成用药5天停用5天。有些病例采用舌下含服睾酮有效。对急性严重发作病例,可使用新鲜血浆或纯化的含C1抑制物的制剂。有喉头水肿导致呼吸窒息时应采取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必要时可使用肾上腺素及皮质激素。
治疗用药
呋塞米注射液, 呋塞米片。
并发症
获得性血管性水肿可引起严重的喉头水肿可造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血管性水肿偶可引起大脑水肿,引起头痛、偏瘫、癫痫样发作等中枢神经症状。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如消化道受累可出现腹绞痛和水样腹泻,偶有喉头或咽喉部、肌肉、膀胱、子宫和肺部等发生水肿。
饮食与护理
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疗法: 1、菜子油治血管性水肿 [用料]生菜子油。 [制用法]外搽患处,每日数次。治疗期间禁用水洗患处。 [功效]解毒,消肿,祛湿。用治血管性水肿 2、芝麻根治血管性水肿 [用料]芝麻根1握。 [制用法]洗净后加水煎,趁热烫洗。 [功效]清热。散风,止痒。用治荨麻疹。 3、醋糖姜汤治血管性水肿 [用料]醋半碗,红糖100克,姜50克。 [制用法]醋、红糖与切成细丝的姜同放入砂锅人煮沸2次,去渣。每服1小杯,加温水服,每日2或3次。 [功效]散瘀,解毒。用治血管性水肿 4、蟾蜍汤治血管性水肿 [用料]活蟾蜍3-4只。 [制用法]去内脏洗净后放入砂锅内煮极烂,用炒布过滤去潭渣,留汤备用。搽洗患处,日3或4次。 [功效]解毒,消肿,止痛,用治血管性水肿 5、白僵蚕芥穗蝉蜕治血管性水肿 [用料]白僵蚕10克,荆芥穗10克,蝉蜕5克。 [制用法]水煎。日分2次服。 [功效]清热止痒。用治血管性水肿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
忌吃
护理
防止可能的诱因,预防感染,加强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功能,早诊断,早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
注意事项
预防
防止可能的诱因;预防感染,加强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功能;早诊断,早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