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肛肠外科、中医肛肠科
疾病简介
直肠膨出(rectocele)是出口梗阻性便秘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因直肠前壁、直肠阴道间隔和阴道后壁薄弱,向前突入阴道穹隆,改变了排便时腹内压作用的方向,导致排便过程中出来直肠肛管功能性梗阻,并由此引起排便困难和便秘等症状。出口性梗阻型便秘,又称功能性出口梗阻型梗阻,是指那些只有在排便过程中才表现出来的直肠肛管功能性梗阻,并由此引起排便困难和便秘,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患者有明显的便意但粪便从肛管直肠内排出困难,有时需用手法帮助排便,患者多伴有整个盆底结构及其内脏的松弛和结构异常。
病因
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楚,下列各因素与发病有关。 1.解剖因素 小儿骶尾骨弯度小,直肠较垂直,腹内压增高时,直肠缺乏支持而易于脱垂。直肠前陷凹腹膜反折过低,腹内压增高和肠袢压迫使直肠前壁突入直肠壶腹导致脱垂。老年人肌肉松弛,生育过多或分娩时会阴撕裂亦可使直肠发生脱垂。 2.腹内压增高 长期便秘、腹泻、慢性咳嗽和排尿困难等引起腹内压增高,可导致直肠脱垂。近年来国外研究发现,直肠脱垂常伴有精神或神经系统疾患,两者间的关系目前尚不清楚,有人认为神经系统病变时,控制及调节排便的功能发生障碍,直肠慢性扩张,对粪便刺激的敏感性减弱,从而产生便秘和控制排便能力下降。排便时异常用力,使肛提肌及盆底组织功能减弱,也是直肠脱垂的常见原因。 3.其他?外伤、手术引起腰骶神经麻痹,致肛管括约肌松弛,引起直肠黏膜脱垂。
症状
直肠脱垂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以儿童和老年人多见。 1.临床分类 根据脱垂程度,分为部分性脱垂和完全性脱垂2种。 (1)部分性脱垂:为直肠下端黏膜与肌层分离,且向下移位形成皱襞,故又称黏膜脱垂或不完全脱垂。其脱出组织较少,长度为2~5cm,可以是部分黏膜或全圈黏膜下脱,可呈放射状排列。脱垂部分为两层黏膜,与肛门之间无沟状隙。 (2)完全性脱垂:为直肠全层脱出,严重时直肠和肛管均翻出肛门外。脱出组织多,长度常超过10cm,形状呈宝塔状,黏膜皱襞呈环状排列,脱垂部分为两层折叠的肠壁组织。成人大多是完全脱垂,女性较多,常伴有肛门功能不良。 2.症状与体征 直肠脱垂病人常有慢性便秘、排粪无规律的病史。起病缓慢,早期感觉直肠胀满,排粪不净,以后感觉排便时有肿块脱出而便后自行缩回,疾病后期咳嗽、用力或行走时都会脱出,需用手托住肛门。如直肠脱出后未及时托回,可发生肿胀、炎症,甚至绞窄坏死。病人常感大便排不尽,肛门口有黏液流出,便血、肛门坠胀、疼痛和里急后重,有时伴有腰部、下腹部或会阴部酸痛不适。 腹部检查无异常。嘱病人做下蹲动作,可见脱出的直肠。
检查
实验室检查: 可做血尿便常规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1.钡灌肠造影 了解有无过长的乙状结肠。 2.排粪造影 可见力排时先出现在直肠内套叠,再发展为直肠外脱垂。
诊断与鉴别
直肠黏膜脱垂需与环状内痔相鉴别,两者病史不同,环状内痔脱出可见梅花状痔块,充血呈暗红色,易出血,痔块间是凹陷的正常黏膜。直肠指诊,括约肌收缩有力,而直肠黏膜脱垂有括约肌松弛。
治疗
暂无相关信息。
西医治疗
1、治疗 一旦临床诊断为直肠前突且排粪造影进一步证实直肠前突部位不能完全排空,即应进行保守治疗试验。只有保守处理失败,方可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1.非手术治疗 主要是饮食治疗,每天摄入20~30g不溶性纤维,如粗制主食或麸皮;每天饮水2000~3000ml,特别是早上饮水1000ml;多吃富含食物纤维的蔬菜、水果,增加体育活动等。必要时服缓泻剂。以上常可控制病人的症状。值得重视的是,应恒定或逐渐增加高质量纤维的饮食和清晨口服足量的液体是治疗的关键,必须坚持。患者自己指压阴道后壁也可作为一种治疗手法以助排便,此手法治疗对不适于手术修补的患者尤为适合。 2.外科治疗 Murthy认为下列为手术指征:①阴道内有肿块感或膨隆感,以致需手助诱导排便;②排粪造影中直肠前突3~4cm,且有钡剂滞留在前突内一半以上;③直肠前突巨大且伴有直肠前壁内脱垂。手术原则是修补缺损,消灭薄弱区。 (1)术前准备:肠道准备与结肠手术相同。麻醉可采用腰麻、骶麻或局麻。体位取俯卧位为宜,两下肢下垂约45°,并稍外展,宽胶布,牵开双大腿显露肛门,扩肛至4~6指。 (2)手术方法:常用术式有3种。 ①Sehapayak(1985)手术:在齿线上方、直肠前正中作纵切口,长5~6cm,深达黏膜下层,显露出直肠阴道隔,沿黏膜下层向两侧游离黏膜瓣。根据前突宽度游离1~2cm,游离黏膜瓣时助手左示指插入阴道作引导,可起到加压止血作用,缝合修补时尚可避免缝针刺破阴道黏膜。2-0号铬制肠线间断缝合两侧肛提肌边缘3~5针,以修补直肠下端的直肠阴道隔薄弱区。然后间断或连续缝合黏膜切口,Sehapayak报道应用该术式治疗直肠前突353例,随访204例,其中101例(49.5)症状消除,72例(35%)症状明显改善,28例(14%)症状有所改善,3例(1.5%)无效,总有效率为98.5%。尿潴留为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其发生率为44%,直肠阴道瘘1例,深部感染4例,轻度感染15例,感染率为56.6%。 ②Khubchandani(1983)手术:在齿线上方1.5~2cm行横切口,长1.5~2cm,在切口两端向上各作纵切口,每侧长5~7cm。游离基底部较宽的黏膜肌层瓣(瓣内必须有肌层)。黏膜肌层瓣向上分离需超过直肠阴道隔的薄弱区。先间断横行(左右)缝合3~4针,纵行折叠松弛的直肠阴道隔。再间断垂直(远近)缝合2~3针,上下折叠直肠阴道隔,缩短直肠前壁,降低缝合黏膜肌层瓣的张力,促进愈合。切除过多的黏膜,将黏膜肌层瓣边缘与齿线间断缝合,然后间断或连续缝合两侧纵切口。Khubchandani报道应用该术式治疗直肠前突59例,其中37例(62.7%)疗效优良,10例(16.9%)良好,8例(13.6%)好,4例(6.8%)差。3例发生肠管狭窄,未经手术治愈;3例并发直肠阴道瘘,术后6个月自愈;18例黏膜肌层瓣收缩,黏膜坏死及延期愈合,预防方法是黏膜瓣基底部要宽,并带有肌组织。本法适用于较大的直肠前突。 ③Block手术(闭式修补术):按前突大小,用血管钳钳夹直肠黏膜,用2-0号铬制肠线从齿线处自下而上连续缝合直肠黏膜及其肌层,修补缺损。缝合时应注意连续缝合须呈下宽上窄,以免在上端形成黏膜瓣影响排便。Infantino(1995)报告直肠前突21例,有13例应用Block法修补,随访2年,有效率为80.9%,他认为本法简单、有效。Murthy等报告33例经肛门行前突修补术的结果,女32例,男1例,平均年龄55岁(16~78岁)。全部病例平均随访期31个月(5~64个月)。填写调查表的病人中,92%报告主观感觉较术前有改善并对手术表示满意。术前使用缓泻剂和(或)灌肠的15人中仅2人继续使用,术后亦未发现其他人使用缓泻剂或灌肠。直肠前突经直肠入路行修补术的效果见。本法仅适用于较小的(1~2cm)直肠前突。直肠入路修补直肠前突有操作简便,可在局麻下完成手术,并同时治疗其他肛管直肠疾病,重建肛管直肠角等优点。但是对于肛管狭窄,尤其是多次肛管手术后瘢痕性狭窄患者,由于扩肛困难,不能充分显露术野,影响术中操作,甚至术后可能加重肛管狭窄,造成排便困难,故不宜经直肠修补前突,而以采用经阴道入路修补为宜。高位直肠前突以经阴道修补为宜,因可更好地观察近端阴道的情况,当存在阴道穹隆脱垂和阴道后疝时偶可能经腹途径修补。 必须指出的是,单纯直肠前突较少见,绝大多数合并直肠内套叠、会阴下降、肠疝等疾患,或痔及肛管疾病。以上疾病都应同时给予处理,否则将影响疗效。术后仍应指导病人定时排粪,多饮水及多食高纤维食物。 (3)术后并发症: ①尿潴留:最常见,发生率15%~44%。由于术后疼痛、麻醉药作用、膀胱无力、前列腺肥大等引起。术前及术后少饮水、缓慢补液,可避免在麻醉消失前膀胱过早充盈而引起尿潴留,其他防治方法有术后少用镇静剂,早期起床活动,到厕所排尿等。术后6~8h未能排出或膀胱充盈,应用其他办法无效时,应及时留置导尿。对经阴道入路者,为避免术后尿液污染切口,术前留置的尿管应保留到拆线后。 ②切口感染:发生率5.6%。预防重在术前,拟经肛门入路时,应作充分的肠道准备,避免在手术中粪便污染术野,扩肛后应彻底消毒直肠黏膜,另外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也是有效的措施。 ③直肠阴道瘘:发生率0.3%~5.1%。经肛门入路缝合时,缝针穿过阴道黏膜,或局部有血肿形成;或经阴道入路时,缝针穿过直肠黏膜等原因可造成。预防的关键是避免缝针穿过阴道或直肠黏膜,可以左手食指在阴道或直肠中作引导;同时在分离直肠阴道隔时,应避免损伤深处的阴道或直肠黏膜,彻底止血,必要时留置引流,避免严重感染。 (4)术后处理: ①饮食:手术后禁食2~3天,术后第3天进少渣软食,逐渐过渡到普食。 ②控制排便:术后控制排便3~4天,第4天晚口服液体石蜡等缓泻剂协助次天排便,以后保持排便1次/d。 ③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2、预后: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治疗用药
1.非手术疗法 (1)纠正便秘,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2)治疗慢性咳嗽和腹泻,去除腹内压增高的因素。 (3)防止脱垂黏膜受损:直肠脱出后需立即托回,防止脱垂黏膜受损,复位后可用纱布卷堵住肛门,也可用丁字带压紧肛门以防脱出。 (4)局部注射法:用5%~10%酚甘油经肛门注射于直肠黏膜下,使黏膜与肌层粘连;或经肛周作直肠周围注射,使直肠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 在儿童多为部分脱垂,不严重,一般可采取非手术疗法。引起脱垂的一些原因如营养不良、慢性咳嗽、腹泻、便秘等都应予以治疗,不少患儿经治愈这些疾患后,直肠脱垂可以自愈。此外还可练习在平卧位排便,即使蹲位排便也嘱病人不宜过分用力,必要时可服一些缓泻剂。便后如有脱垂应即时复位,然后用胶布将两侧臀部拢紧固定。如经上述治疗不见效时,可采用硬化剂注射疗法,例如可用5%石炭酸花生油按前、后、左、右四个点注射至直肠黏膜下,每点注射1~2ml。必要时1~2周后可重复注射一次。如病期较长,肛管括约肌明显松弛,上述疗法无效时,可采用肛门周围皮下埋入支持环的简单手术。这种手术可在局麻下进行,在肛门前后各作一小切口,用血管钳环绕肛门游离皮下,使两切口相通,然后穿入一金属线,环绕肛门作成环状,在肛门后方将两端拧紧以缩小肛门,至能容一指通过即可。为了加强其作用,还可在其上方再环绕一根金属线。金属线可在术后2~3个月取出,时间过久金属线有折断或穿透肛管壁的可能。为了避免这些缺点,也可选用纺绸带或其他合成纺织品以代替金属线,这类纺织品组织反应很小,可以不必去除。 儿童直肠脱垂多可自愈,以非手术治疗为主,成人直肠脱垂经非手术治疗可减轻症状,一些部分脱垂可以治愈。 2.手术疗法 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方法较多,选择上存在争论。按手术入路分为经腹、经会阴和经腹会阴手术。全身情况好的病人采用经腹术式,老人及高危病人作经会阴术式治疗。根据病因及病理改变不同,可有很多术式可供选择,大致手术方法为:消除直肠膀胱或子宫陷凹,修补加强骨盆底和肛管括约肛,提高、固定直肠,切除部分冗长的直肠、乙状结肠。很多手术是几种方法的结合。目前常用手术有以下几种: (1)直肠悬吊固定术: ①Ripstein手术(Teflon悬吊术):经腹切开直肠两侧腹膜,将直肠后壁游离至尾骨尖,向上牵拉直肠,将宽5cm的四氟聚乙烯(Teflon)网带围绕直肠上部,两端固定于骶岬下方的骶前筋膜及骨膜上,将网带边缘缝合于直肠前壁和侧壁。手术要点为提高盆腔陷凹,手术简单,不切除肠管,复发率和死亡率低。该手术目前在美、澳等国较流行,但仍有一些并发症,如便秘、肠腔狭窄和悬带脱落。Gorden综合文献报道1111例,复发率2.3%,并发症率16.5%,Tjandra(1993)在27年内用该手术治疗完全性直肠脱垂142例,随访1~15年,复发率为8%。 ②聚乙烯醇(Ivalon)海绵植入术:此术由Well首创,故又称Well直肠固定术,也称直肠后方悬吊固定术。经腹游离直肠至肛管直肠环后壁,将半圆形Ivalon海绵薄片缝合于骶骨凹内,将直肠向上牵紧,使海绵片包绕直肠,缝合于直肠侧壁,前壁留2~3cm宽空隙,避免肠腔狭窄,术后Ivalon海绵周围产生炎症及纤维化,使直肠变硬并与骶骨固定,避免肠套叠形成。此法复发率及死亡率低,主要并发症是植入海绵片引起盆腔化脓,一旦感染,需取出悬吊薄片。预防要点:术前充分肠道准备,海绵薄片内放置抗生素粉剂,术中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止血彻底,术中如不慎弄破结肠,则不宜植入。Marti(1990)收集文献报道688例Well手术,感染率2.3%,手术死亡率1.2%,复发率3.3%。 ③骶骨上直肠悬吊术:Orr(1974)提出用两条股部阔筋膜将直肠固定于骶骨上,每条宽2cm,长10cm。适应游离直肠,将筋膜带一端缝在直肠前外侧壁,向上牵紧直肠,将两条筋膜的另一端固定于骶岬上方的筋膜,达到悬吊的目的。近年来主张用尼龙、丝绸带或由腹直肌鞘取下的两条筋膜替代阔筋膜带固定直肠。Loygne于1972年报道用此法治疗140例,手术后死亡2例,复发率为3.6%。 ④耻骨上直肠悬吊术(Nigro手术):Nigro认为,由于耻骨直肠肌松弛无力,不能将直肠拉向前方,肛管直肠角消失,使直肠呈垂直位以至脱出。因此,他主张再建直肠吊带,重建肛管直肠角。术中用Teflon网带与直肠下端的侧方及后方缝合固定,最后将Teflon带缝在耻骨上,达到悬吊目的。此手术难度较大,主要并发症为出血及感染,需有经验者进行。 (2)直肠前壁折叠术:1953年沈克非根据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的发病机制提出直壁折叠术。方法:经腹游离并提高直肠,将乙状结肠下段向上牵起,在直肠上端和乙状结肠下端前壁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做数层横形折叠缝合,每层用丝线间断缝合5~6针。每折叠一层可缩短直肠前壁2~3cm,肠壁折叠长度一般为脱垂的2倍,折叠凹陷向下,缝针只穿过浆肌层,不穿透肠腔。由于折叠直肠前壁,使直肠缩短、变硬并与骶骨固定,有时将直肠侧壁固定于骶前筋膜,既解决了直肠本身病变,也加固了乙状结肠直肠交界处的固定点,符合治疗肠套叠的原则。 (3)直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可分为经腹切除和经会阴切除。经会阴切除可在局麻下进行,手术简单、安全,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率低,适用于老年高危病人,但切除不够彻底,长期复发率高于经腹手术者。经腹切除既治疗完全性脱垂,同时改变便秘,疗效可靠,术后复发率低,但有一般结、直肠切除吻合的并发症。 ①经会阴直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即经会阴脱垂肠管一期切除吻合术(Altemeir手术)。此手术适用于老年人不宜行经腹手术者,脱垂时间长,不能复位或肠管发生坏死者。优点是:从会阴部进入,易看清解剖变异,便于修补。可在局麻下进行,不需植入人造织物减少感染机会,死亡率及复发率低。但本法仍有并发症,如会阴部及盆腔脓肿,直肠狭窄等。 ②经会阴直肠黏膜切除肌层折叠术(Delorme手术):齿状线上1~2cm处环形切开黏膜至黏膜下层,将黏膜与肌层分离成袖状直到脱垂顶端并完全切除,将数针缝线穿过脱垂底部黏膜边缘,穿过数处肌层由顶部黏膜边缘穿出,结扎后使肌层折叠,黏膜对合。 ③经腹直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方法类似直肠前切除,术中切除冗长、游离的乙状结肠和直肠,行一期吻合,术后吻合口与盆腔及骶骨粘连固定以制止脱垂,对伴有乙状结肠憩室等病变及慢输型便秘的病人尤为合适。有时行前切除后,可将直肠后壁固定于骶前筋膜,称切除固定术或Goldberg手术。 (4)肛门环术(Tiersch手术):在局麻下进行,将尼龙网带、硅橡胶或金属丝置于肛门口皮下,使肛门缩小,以此来机械性地支撑直肠,阻止其脱垂。手术简单,创伤小,适用于年老体弱者。但复发率高,易并发便秘及粪便嵌塞。 (5)经腹腔镜直肠固定术:这是近年来刚开展的新型手术。该手术创伤小,适用于不能耐受开腹手术的直肠脱垂病人。术中先经腹腔镜游离乙状结肠和部分直肠,暴露骶骨,将一钛制的4cm×10cm长方形筛网用双尖钉固定于骶骨前、直肠后,最后把筛网两侧固定于直肠外膜上。
并发症
1.出血 偶尔因直肠孤立性溃疡可发生大出血。 2.肛门失禁 16%~20%的对气体失禁,17%~24%完全失禁。直肠脱垂引起失禁的原因包括:①直肠脱垂产生实质性的直肠扩张,引起肛门内括约肌持续反射性抑制而松弛,尤其在老年人因耻骨直肠肌薄弱,活瓣不起主要作用时则一旦内括约肌功能障碍,就将引起失禁;②分娩或长期用力排便使会阴异常下降,造成阴部神经被拉长的伸展性损伤,使盆底横纹肌去神经变性薄弱。肛管直肠测压有助于了解肛门括约肌等的功能,张连阳等对直肠内脱垂患者行肛管测压的结果表明其存在肛管压力的降低,其中直肠黏膜脱垂有肛管静息压降低,而全层直肠套叠则存在肛管静息压和咳嗽压的降低。
饮食与护理
食疗方: 黄芪黄鳝红枣煲:鲜活黄鳝200克宰杀后去内脏、切段,与黄芪30克、红枣10个同入沙锅,加适量水和植物油少许,小火煲煮烂熟,调味。饮汤食肉。功能补气 养血,升提。主治老年性脏器下垂;症见疲倦乏力,头晕气短,腰酸肢软无力,面色苍白。 黄芪白术粥:黄芪30克,白术、柴胡各15克,同加适量水煎40分钟,去渣取汁,入粳米100克煮烂粥食。 功能补气健脾,升阳举陷。主治老年性中气不足,脏器 用种无力所致内脏下垂;症见神疲乏力,气短自汗,动则尤甚。 黄芪芡实煲猪大肠:猪大肠150克用沸水略煮去味龙细,入黄芪、芡实各30克,加适量水以小火煲至肠烂熟,调味。饮汤食肠。 绿豆糯米煮大肠:绿豆、糯米各50克纳入猪大肠250克内,两端用线绑紧,入沙锅,加适量水煮2小时,烂熟后食。 功能清利下焦,泻火燥湿。主治老年性脱出的子宫或直肠部分红肿,或兼有溃烂,流血水,伴小便短赤,口干脘闷,发热;女性白带增多,黄白夹赤。 黄芪萸肉汤:黄芪30克、山茱萸10克加适量水共煎30分钟,去渣取汁,入瘦猪肉片100克煮烂熟,调味。饮汤食肉。 功能补气升提,益肾固摄。主治中气不足型 内脏下垂;症见疲倦乏力,气短懒言。 患者吃什么好? 直肠脱垂患者饮食宜清淡,容易消化,少渣滓,以免排粪次数增多。 有习惯性便秘或排粪不畅的病人,平时要多食含纤维素多的蔬菜、水果,保持粪便柔软,排便时不要太用力或蹲厕过久。成人大便时,姿势宜斜卧,不宜直立 ,注意调理饮食,避免便秘或腹泻,以防直肠脱垂。 平时宜多食木耳、茄子、山药、芡实、鸡肉、羊肉、无花果、香菜等食物以增加营养,补其不足。 患者不适宜吃什么? 患者不宜吃刺激性食物,如辣油、芥末、辣椒等;不宜过食油腻;不宜食用带鱼、螃蟹等发物。
忌吃
护理
一 临床护理 1.术前护理 (1)子宫脱垂病人多数为老年人,对于疾病常羞于启齿,缺乏疾病治疗知识,对手术治疗存有恐惧心理,入院后不习惯医院的环境、饮食,有孤独感、忧心忡忡,盼望儿女陪伴照顾。因此应重视这类病人的心理疏导,工作要细心,服务应热情主动,以取得病人的信任,使之有安全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卫生宣教,科学地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帮助分析发生子宫脱垂的原因,将要采取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告诉病人,讲明术前坐浴、保持会阴部清洁的重要性。通过讲解使其对所患的疾病有正确认识,去除自卑心理,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积极配合治疗。 (2)老年病人术前应做好全面查体,正确评估病人对手术的耐受程度。因术后需卧床休息,术前应训练卧床使用便器。术前5日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2次/日,脱垂较重有溃疡者应卧床休息,保持会阴部清洁,每日坐浴后溃疡面涂擦药膏,促进溃疡面愈合。术前1日会阴部备皮,如有块状物脱出时且勿损伤。肠道准备要彻底,以便于经阴道手术操作,可在口服番泻叶的基础上,术晨再行1%肥皂水灌肠1次。 2.术后护理 (1)术后转入病房监护室,设专人护理。由于老年人常伴多脏器疾患,病情变化常有隐匿性和突发性,有时临床表现不典型,所以术后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注意有无阴道流血和腹腔内出血的表现,如病人出现剧烈腹痛、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等,应立即通知医师,查看有无腹腔出血的情况。 (2)术后麻醉未清醒前应暂禁饮食,6小时后可给少量饮水,待24小时恢复肠蠕动后可进少量流质饮食,如米汤、蒸蛋糕等,待排气后改变为普通饮食,以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逐渐增量,多食高蛋白、低脂肪、高维生素食物,以加速机体恢复。保持大便通畅,防止腹压增加,5日后未排便者可适当服用缓泻剂。常用果导片或复方芦花胶囊。 (3)术后取平卧位,至少卧床1周,避免咳嗽、喷嚏、防止腹压增加或因站立而使修补的组织承受过大压力,导致再度脱垂使手术失败。卧床期间应协助病人于床上翻身,多做四肢运动,以防发生下肢静脉血栓。 (4)经阴道手术病人为防止术后渗血,常需阴道内填塞纱布条,24小时后取出,观察阴道有无渗血,如有少量陈旧血性液体或颜色较淡的血水流出,应及时更换会阴血垫,保持清洁、干燥。如阴道流血较多、颜色鲜红,应及时通知医师,遵医嘱加用止血药并查找出血原因。 (5)保持会阴部清洁,防止感染,每日用碘伏棉球擦洗外阴及尿道口周围,每次排便后及时擦洗。术后留置尿管3~5日,保持通畅,观察尿量及性质,如为血性尿液或阴道排液,应及时汇报医师作出相应的检查和处理。 3.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出血或血肿为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原因多为术中血管结扎不牢、结扎线松脱或止血不充分,手术后短时间内即发生出血或在盆腔形成血肿。故术后应严密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发现病人大量阴道流血,伴腹痛、血压下降、面色苍白时,应立即通知医师,并做好再次手术探查的准备。 (2)感染与术前阴道清洁不彻底或有宫颈、阴道壁溃疡等因素有关,手术创伤致病人抵抗力下降,细菌上行感染形成腹膜炎。临床表现为腹壁紧张、腹部压痛、反跳痛、体温及血象升高等,如有上述症状应及时与医师相联系,遵医嘱选用有效的抗生素全身用药,保持外阴清洁。 (3)膀胱或输尿管损伤,经阴道子宫切除易损伤膀胱、直肠和输尿管,若术后观察阴道有尿液流出或尿管内出现血尿,应考虑到术中损伤的可能,及时通知医师查找原因,并做好再次手术修补的准备。
注意事项
预防
由于习惯性便秘、长期腹泻、排尿困难、多次分娩、慢性咳嗽、重体力劳动等而发生的肛管直肠脱垂,则去除病因是预防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