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骨科
疾病简介
佝偻病(Rickets)俗称缺钙,在婴儿期较为常见,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引起体内钙、磷代谢紊乱,而使骨骼钙化不良的一种疾病。佝偻病发病缓慢,不容易引起重视。佝偻病使小儿抵抗力降低,容易合并肺炎及腹泻等疾病,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因此,必须积极防治。
病因
日照不足: 皮肤内7-脱氢胆固醇需经波长为296-310nm的紫外线照射始能转化为维生素D 3,因紫外线不能通过玻璃窗,故婴幼儿缺乏户外活动即导致内源性维生素D生成不足;大城市中高大建筑可阻挡日光照射,大气污染如烟雾、尘埃亦会吸收部分紫外线;冬季日照短、紫外线较弱,容易造成维生素D缺乏。 摄入不足: 天然食物中含维生素D较少,不能满足需要;乳类含出生素D量甚少,虽然人乳中钙磷比例适宜(2:1),有利于钙的吸收,但母乳喂养儿若缺少户外活动,或不及时补充鱼肝油、蛋晃、肝泥等富含维生素D的辅食,亦易患佝偻病。 生长过速: 早产或双胎婴儿体内贮存的维生素D不足,且出生后生长速度快,需要维生素D多.易发生维生素D乏性佝偻病。生长迟缓的婴儿发生佝压病者较少。 疾病因素: 多数胃肠道或肝胆疾病会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如婴儿肝炎综合征、先天性胆道狭窄或闭锁、脂肪泻、胰腺炎、慢性腹泻等;严重肝、肾损害亦可致维生素D羟化障碍、生成量不足而引起佝偻病。 药物影响: 长期服用抗惊厥药物可使体内维生素D不足,如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等可提高肝细胞微粒体氧化酶系统的活性,使维生素D和25(OH)D加速分解为无活性的代谢产物;糖皮质激素会对抗维生素D转运钙的作用。
症状
一、症状 本病患儿可有以下的症状表现: 一、精神神经症状:多汗、夜惊、好哭等。多汗与气候无关,由于汗液剌激,患儿经常摩擦枕部,形成枕秃或环形脱发。 二、骨髂表现。 1、头部。 (1)颅骨软化:为佝偻病的早期表现,多见于3~6月婴儿。 (2)头颅畸形:“方颅”、 “鞍状头”或“十字头” (3)前囟大,闭合迟,可迟至2-3岁才闭合。 (4)出牙晚,可延至1岁出牙,或3岁才出齐。严重者牙齿排列不齐,釉质发育不良。 2、胸部。 (1)肋骨患珠。 (2)胸廓畸形:鸡胸;漏斗胸。 3、四肢及脊柱。 (1)腕、踝部膨大,形成佝偻病“手镯”与“足镯”。 (2) 下肢畸形“O”形腿(膝内翻),或“X”形 腿(膝外翻)。 (3)脊柱弯曲:可有脊柱侧弯或后凸畸形,严重者也可见骨盆畸形(髋外翻),女性严重患儿成年后可因骨盆畸形而致难产。 三、其它表现:抬头、坐、站、行走都较晚,关节松弛而有过伸现象,大脑皮层功能异常,条件反射形成缓慢,语言发育落后,贫血。
检查
本病的辅助检查方法主要是实验室检查和X线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碱性磷酸酶在佝偻病病程中增高出现较早,而恢复最晚。有利于检查诊断。 (2)测定血清中25(OH)D3或1,25(OH)2D3水平,其值在典型佝偻病几为零,在亚临床佝偻病也显著下降,而维生素D治疗后可显著回升,为敏感而可靠的生化指标。 2、X线检查: X线改变以骨骼发育较快的长骨为明显,尤以尺桡骨远端及胫腓骨近端更为明显。
诊断与鉴别
本病需与下面的几个疾病进行鉴别: 1、肾性佝偻病: 肾脏疾病导致肾功能障碍使1,25(OH) D 的生成减少而发生佝偻病,血钙低,血磷高。需要使用1,25(OH) D 才能有效治疗。 2、肝性佝偻病: 各种肝脏疾病导致肝功能不良,可使1,25(OH) D 生成障碍;如果伴有胆道阻塞,不仅会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而且因钙皂形成,进一步抑制钙的吸收,从而出现低血钙及佝偻病征象。 3、远端肾小管酸中毒: 患儿身材矮小,骨骼畸形,有代谢性酸中毒,多尿,碱性尿,除有低血钙和低血磷外,还常有低血钾。 3、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 此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可分为两型。Ⅰ型为肾脏1-α羟化酶缺陷,Ⅱ型为靶器官1,25(OH) D 受体缺陷,临床表现为重度佝偻病,血钙、磷显著降低,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并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I型患儿可有高氨基酸尿,Ⅱ型患儿的重要特征为脱发。
治疗
1、脾虚气弱治则:健脾补气。 主方:人参启脾丸加减。 加减:纳呆食少,加砂仁6克(后下)、鸡内金10克烦躁少眠,加夜交藤10克、合欢皮10克;大便稀溏,加炮姜炭6克、煨葛根10克。 主方分析:人参启脾丸为健脾补气开胃要方。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补气,山药、扁豆益气补脾,陈皮燥湿和中,木香理气开胃,神曲、麦芽消导开胃。 处方举例: 黄芪10克党参IO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合欢皮10克牡蛎30克(先煎)龙骨30克(先煎)山药10克神曲10克甘草6克 主治:佝偻病 2、脾虚肝旺治则:健脾平肝。 主方:益脾镇惊散加减。 加减:体虚多汗,加五味子6克、牡蛎30克(先煎);睡中惊惕,加蝉衣6克、珍珠母30克(先煎);反复抽搐,加全蝎粉1克(吞)、蜈蚣粉1克(吞)。 主方分析:益脾镇惊散为健脾补气,熄风镇痉的要方。方中人参补益元气,白术、茯苓健脾助运,朱砂安神镇惊,钩藤平肝熄风,灯心草清降心火,甘草调和诸药。 主治:佝偻病 处方举例: 黄芪10克太子参15克白术10克茯神10克钩藤10克(后下)蝉衣6克灯心草2克扎牡蛎30克(先煎)僵蚕10克甘草6克 3、脾肾虚亏治则:培补脾肾。 主方:补天大造丸加减。 加减:神疲纳呆,加黄精10克、佛手10克;智力不健,加益智仁10克、石菖蒲10克;汗多者,加牡蛎30克(先煎)、碧桃干10克。 主方分析:补天大造九是培肾补气填精的要方。 方中紫河车补肾填精,黄芪补益元气,人参、白术、茯苓、山药益气健脾,鹿角、杞子补益肝肾,当归、熟地黄、白芍、龟版滋养阴血,枣仁、远志养血安神。 处方举例: 党参10克当归10克生熟地各10克山药10克山萸肉10克补骨脂10克鹿角10克(先煎)龟版15克(先煎)紫河车粉3克(吞)牡蛎30克(先煎) 主治:佝偻病 以上就是关于佝偻病的中医治疗。每天带患儿到户外活动。另外,应注意衣服宽松,不要让小儿过早、过久地坐与立,但可训练其俯卧、抬头、展胸与爬行等动作。西医治疗 活动期佝偻病应依据临床表现给予积极治疗,目的在于控制病情活动和防止畸形。 活动期轻度:维生素D20~30万IU,1次口服或肌注,间隔1个月,可再给1~2次,同时给钙剂,每次0.5~1克,每天2~3次,连服1~2个月 活动期中、重度:维生素D20~30万IU,1次口服或肌注,间隔1个月,可再给2~3次,同时给予钙剂,每次0.5~1克,每日2~3次,连续2~3个月。 恢复期:一般可不用维生素D,多晒太阳,改善营养即可。但在冬春季节为防止复发可投给维生素D20~30万IU,一次口服或肌注 给上述维生素D治疗量,可维持作用2~3个月,因此不必再给维持剂量口服,以防止维生素D中毒,多晒太阳即可 许多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偏食、厌食的现象,从而导致机体缺乏一些人体必须的营养元素(锌元素、钙元素),抑制了生长素的分泌,是孩子长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障碍。锌元素是促进生长素生成的重要元素之一,因此对缺锌者补充适量的锌元素显得尤为重要了。新稀宝片是第三代补锌产品,其成分从天然海产品中提取出来,对人体没有任何副作用,在补锌的同时也能促进人体对钙离子的吸收,经过10多年的临床实践表明新稀宝片在促进孩子增高方面,效果比较明显。 以上是药物防治常规方法。 现在的具体的药物主要有维生素D类的片剂、胶丸、针剂、乳剂,另外维生素D3要比维生素D2吸收快、作用效果好。治疗用药 维生素AD滴剂,维生素AD胶丸。
并发症
本病主要是引起婴儿抬头、坐、站、行走都较晚。关节松弛而有过伸现象,大脑皮层功能异常条件反射形成缓慢,语言发育落后,贫血等症状。 在一些比较严重的佝偻病的患儿中,还会出现其他的骨骼变形,如鸡胸、漏斗胸、X型腿、O型腿、肋串珠、手镯和脚镯等。
饮食与护理
一、饮食: 佝偻病食疗(以下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咨询医生)。 二、 虾皮豆腐: 功能:补肾固齿,开胃化痰,调和脾胃,清热生津。 主治:小儿佝偻病,出牙、行走等发育均迟于正常儿。 处方:虾皮20克,豆腐50克,盐少许。 制作:虾皮洗净,豆腐沸水烫过捞出切小块。虾皮入锅,加水半碗煮沸,再将豆腐块入锅,共煮沸10分钟即可。 服法:吃豆腐喝汤,吃时放少许盐和麻油调味。佐餐或单独服食,1天1剂,可连服数天。 三、 清炖二骨汤 功能:补虚益肾,补充钙质。 主治:小儿软骨病,出齿不齐,发育缓慢,头颅畸形。 处方:猪骨头250克,乌鱼骨250克,盐少许。 制作:猪骨、乌龟骨洗净,砸碎,加清水适量炖至汤呈白色粘稠时,加盐少许调味。弃渣饮汤。 服法:每日饮汤1—2次。经常食用。 五、其他 处方:鲜牡蛎肉100克,面条适量。 制作:把鲜牡蛎肉、面条、调味品一起煮熟。 服法:当点心吃。 功效:强健筋骨。适用于小儿佝楼病。 6、蛋壳粥 处方:鸡蛋壳30-50克,各10克,白糖少许。 制作:将鸡蛋壳洗净,研成极细粉末;梗米、谷芽、麦芽淘洗净入锅,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煮沸,后用文火熬煮,粥将熟时放入蛋壳粉、白糖适量,再煮3-5分钟即可。 服法:每日分2-3次服。 功效:壮骨力、补五脏。适用于小儿佝偻病等。 7、鲜鸡肉500克,青辣椒、葱、火腿、蒜各50克,猪油250克,酱油20克。将鲜鸡肉削去皮,揩干净,切为滚刀,炒锅内放人猪油,待油温上升到50℃时,将鸡肉入锅炸一下捞起,锅中留油25克,将余油倒出,先下大蒜片,下青椒、火腿、葱炒一下,把鸡倒入锅内,加入酱油,加一匙肉汤,用淀粉勾芡,加入味精及少许芝麻油。 8、黄芪30克,五味子3克,猪肝50克,猪腿骨(连骨髓)500克,先将猪骨髓敲碎,与五味子、黄芪——起加水煮沸,改用文火煮1小时,滤去骨片与药渣,将肝切片人汤内煮熟,加盐与少许味精调味,吃肝喝汤。一剂可分1顿服完,宜常服,直至病愈。 9、鹿茸100克,附片30克,猪蹄2只。将鹿茸切薄片,猪蹄洗净,3味同入锅,微火煮数沸,调味食用。 10、生板栗500克,白糖250克。先将板栗加水煮半小时,待凉,剥去皮,放在碗内再蒸40分钟,趁热用刀将板栗压拌成碎泥,加入白糖搅匀,再把栗泥填平成饼状,摆在盘中即成色味俱佳的食品,可供患几经常食用。本方常吃对治疗小儿佝偻病有效。 11、龟板(即乌龟的腹部甲壳)若干。将龟板用清水浸泡3日,但需每天换水。刮去污垢,放入砂锅内,加多量的水用文火煮,每天煮8—10小时,连煮3天,取出晒干,碾为细末。每次1克,每日2—3次,开水吞服。 本方能有效地防治小儿佝偻病。 12、田螺、酱油、醋各适量。将田螺漂洗干净,放于沸水锅中煮沸,挑取螺肉蘸调料吃,可以常煮食。 本方可治因钙代谢失调而引起的小儿佝偻病。13、猪脊骨或腿骨150克,红萝卜 200克。将二者洗净共煲汤服食。本方适用于因肾脾虚弱所致的小儿佝偻病。 14、胎盘粉10克,醋炒鱼骨50克,炒鸡蛋壳20克,白糖30克。共研细末,每次0.5克,1日3次,宜久服。 本方适用于因肾气亏损所致小儿佝偻病。 15、虎胚骨(酒炙赤)、生干地黄、酸枣仁(酒浸去皮炒香)、白茯苓、辣桂、防风、当归、川穹、牛膝各等分。将药制成末,炼蜜和丸麻子大,每服5丸,酒吞下或木瓜汤下。本方出自明朱橡著的(普济方》,适用于小儿佝偻病 16、怀山药、牡蛎、生龟板、黑芝麻各15克,怀牛膝、熟地、茯苓各9克,制首乌12克,山萸肉、生白术、西党参、全当归各6克,益智仁3克,大红枣3枚。水煎服,或将药研成细末,和匀,每日早晨、晚上用开水冲调4.5克。同时用炙黄芪9克,大红枣5枚浓煎,连汤带枣1次服完,每日1次。本方源于《中医临证摄要》,适用于小儿佝偻病。 佝偻病吃什么对身体好?多吃含钙多的食物: 首先,海产品含钙较多,如鱼(最好连骨吃),虾皮,虾米,海带,紫菜等均含有丰富的钙质,极易被人体吸收; 豆制品为上好的补钙食品,如豆浆,豆粉,豆腐,腐竹等价廉物美,烹调简单,食用方便; 奶制品现在亦普遍被人们接受,如鲜奶,酸奶,奶酪等含钙丰富,是孕妇和小儿摄取钙质的优良食物;另外蔬菜也是钙质来源之一,如金针菜,胡萝卜,小白菜,小油菜,既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又可给人体提供钙质,在日常生活中应多食;鸡蛋在生活中不可缺少,其含钙量亦较高。每100克食物的钙含量: 多食含钙食品的同时,同时多吃含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如猪肝,羊肝,牛肝,来促进钙的吸收。一般情况下,缺钙较轻的患儿在食补后即可改善缺钙症状。如果症状较重,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 多喝水。 佝偻病最好别吃什么食物? 少吃零食。忌吃护理 佝偻病的治疗误区: 不重视母乳喂养。 有些母亲由于听说母乳中的钙、磷含量比牛奶低,就采用人工喂养,以牛奶作为婴儿主食,这是非常片面的。她们忽视了母乳中钙、磷比例适宜、易于消化吸收,利用率高的特点;还忽视了母乳中含各种免疫因子,可减少婴儿的发病率。用母乳喂养婴儿,即使患佝偻病,也很轻微。 隔着玻璃晒太阳 通常,由于怕热怕冷或住高楼等原因,多数家长都不愿带小孩到户外活动,只是抱着小孩在室内隔着玻璃晒晒太阳。这样,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是不能充分透过玻璃而进入人体的,因此就起不到作用。 哪些宝宝易患佝偻病 1、早产儿和出生体重较低(低于3公斤)的宝宝。 2、孕期缺钙的妈妈所生的宝宝。 3、哺乳期缺钙的妈妈所哺育的宝宝。 4、少晒太阳的宝宝,是维生素D缺乏的主要原因。 5、生长发育太快的宝宝。注意事项
预防
佝偻病的特别预防措施: 1、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富含维生素D及钙、磷比例适当的婴儿辅助食品。 2、多晒太阳,平均每日户外活动时间应在一小时以上,并多暴露皮肤。 3、对体弱儿或在冬春了季节户外活动受限制时,可补充维生素D,每日400-800国际单位。 具体的常规预防如下: 胎儿期: 1、 孕妇要多晒太阳和多户外活动。 1、 孕妇要多喝牛奶。 3、 孕妇在孕期的5个月以后,开始每天补充适量的钙(500毫克左右,相当于金箍棒成人钙片6粒左右) 4、 于妊娠中、晚期补充维生素D;每天400~800IU(相当于贝特令或伊可新一粒)。但是很多妇产科医生认为维生素D对胎儿的安全性还不是很确定,所以很少给孕妇开维生素D。 婴儿期: (一岁以内) 这个时期是重点 1、 宝宝要多晒太阳和户外活动,这一点作为第一点,也是最最重要的,也最经济、最有效。 2、 从满月开始,每天补充适量的维生素D,《方案》的建议每天400~800IU(相当于贝特令或伊可新一粒)。鱼肝油要每天吃,一直坚持到1岁半左右。 3、 提倡母乳喂养,哺乳期间妈妈要补充适量的钙剂、鱼肝油和多晒太阳。 4、 6个月以后要每天补充适量的钙剂。 2、 多喝奶。 晒太阳和户外活动是有一定区别的。户外活动不一定等于晒太阳。 晒太阳是指人皮肤直接接受阳光的照射。而且,每天照射的时间0.5~1小时。 冬天可以接受阳光照射的部位为脸、小手和小脚、屁股等。家长要根据具体情况自行把握照射的时间和方式。 补钙的量: 6~12个月:每天100毫克。 12~24个月:每天150~200毫克。 2岁以后:每天250毫克。 建议的奶量: 4个月以内:全部吃奶。 4~6个月:每天1~2次辅食,其他吃奶。 6~8个月:600~800毫升。 9~12个月:800毫升以上。 1岁以上:600毫升左右。 2岁以上:500毫升左右。 幼儿期: (1~3岁) 1、 宝宝要多晒太阳和户外活动,这一点作为第一点,也是最最重要的,也最经济、最有效。 2、 每天补充适量的维生素D,1岁~1岁半,每天一粒鱼肝油,《方案》的建议每天400~800IU(相当于贝特令或伊可新一粒)。1岁半以后,如果经常晒不到太阳,也要经常补充鱼肝油,可以每周3~5粒鱼肝油。 3、 要每天补充适量的钙剂。 4、 多喝奶。(每天500~600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