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血管外科、综合外科
疾病简介
颈总动脉是头颈部的主要动脉干,在甲状软骨上缘分支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创伤性栓塞的发病率以颈内动脉较高。因颈内动脉主要为脑和视器供给血液,故栓塞后果较严重。颈内动脉栓塞可发生于其颈段、岩骨段、海绵窦段或床突上段。据70例的分析,发生于颈段者占85%,岩骨段占10%。颈内动脉栓塞多发生在颈部挫伤后,患者可有短暂性大脑缺血性发作,随后出现神经系统病征,此为颈内动脉栓塞的特征。解除血管痉挛和抗凝血治疗,可控制血栓发展。必要时行颈内动脉取栓手术。
病因
1.直接损伤动脉 颈部挫伤可直接挤压颈动脉管壁。口腔及口咽腔内的钝挫伤亦可经扁桃体周围组织影响颈动脉管壁。 2.动脉突然遭受牵拉 受挫伤时,颈部过度后伸或扭转,或外力使脑组织移位,则上端固定于海绵窦的颈内动脉突然受到牵拉。颈部剧烈扭转时,也使颈内动脉撞击于颈椎横突上,致动脉管壁受到挫伤。 3.颅颈外伤和颅底骨折 颈内动脉多在岩骨骨管内遭受挫伤。 4.颈动脉原有粥样硬化病变 挫伤后,粥样硬化块易脱落发生栓塞。
症状
1、颈部血肿 颈动脉挫伤后,在颈上三角,颈前三角区可有血肿形成。 2、Horner综合征 常先于其他神经系统的病症而出现,系伤及颈内动脉邻近的上颈交感链和第1颈神经节所致。 3、短暂性大脑缺血性发作 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及血栓形成所发生的大脑缺血性发作的机制相同。 4、有中间清醒期 从受伤到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病征之间有一个清醒的间隔期。这是颈动脉挫伤的一个特征。因血管挫伤后,从血栓形成到完全阻塞动脉管腔,而出现神经系统病变,需有一个过程,时间从数小时至2周不等,平均为24h。 5、肢体瘫痪或偏瘫 因血管痉挛或血栓形成使大脑缺血软化,常出现单瘫或偏瘫,但患者神智清楚。 6、面动脉或颞浅动脉搏动消失 如颈总动脉或颈外动脉已有栓塞,触诊面动脉或颞浅动脉,其搏动消失。 1、病史 近期有颈部挫伤史,或头面部与胸部多发性创伤史。 2、临床表现 颈部有擦伤痕迹或肿胀,伴神经系统体征应怀疑有颈内动脉创伤性血栓。若面动脉或颞浅动脉搏动消失,提示颈总动脉或颈外动脉已有栓塞。但须注意颈内动脉搏动可经血栓的血管传出,故手指触诊的诊断意义是有限的。
检查
1、颈动脉造影 可见血管呈带捆形或圆锥形变狭,此为颈外动脉或颈内动脉闭塞的典型表现。 2、视网膜动脉压力测定 3、经颅多普勒(TCD)检查 对颈内动脉血栓形成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诊断与鉴别
1、病史 近期有颈部挫伤史,或头面部与胸部多发性创伤史。 2、临床表现 颈部有擦伤痕迹或肿胀,伴神经系统体征应怀疑有颈内动脉创伤性血栓。若面动脉或颞浅动脉搏动消失,提示颈总动脉或颈外动脉已有栓塞。但须注意颈内动脉搏动可经血栓的血管传出,故手指触诊的诊断意义是有限的。
治疗
暂无相关资料。
西医治疗
治疗原则为解除血管痉挛,防止血栓形成,制止血栓扩展,维持最大的侧支循环。 1.解痉 应用解痉药物,如妥拉唑啉(妥拉苏林)(Tolazoline)等。亦可行上颈交感神经封闭或交感神经切断术。 2.抗凝血 为防止血栓形成,可酌情使用抗凝剂,如肝素等,但疑有颅内出血,则禁忌用此药。 3.头部制动 患者须绝对卧床休息,并限制头部运动。 4.取栓 若颈内动脉内血栓呈进行性发展,预示将出现颅内严重病变。故有学者主张进行手术清除血肿,取出血栓,修复血管,可能比消极等待或保守治疗效果为好;但亦有学者认为手术治疗并不能改善其预后,且手术后的病死率和病残率并不低,仍主张非手术疗法。
治疗用药
暂无相关资料。
并发症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饮食与护理
1、颈动脉创伤性栓塞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饮食宜清淡,生姜、洋葱、大豆、大蒜、牛奶、海鱼、蜜桔、茶叶、茄子、燕麦片、木耳、红薯等食物。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
忌吃
护理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注意事项
预防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