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心血管内科、血管外科
常见症状:发绀、肋胁部疼痛、Homans征
疾病简介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常发生于下肢,与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同种疾病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普通人群发病率约1-3/1000,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降低VTE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关键。
病因
DVT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危险因素包括可逆(手术、创伤、骨折、急性内科疾病)及不可逆因素(恶性肿瘤、肾病综合征、抗心磷脂综合征等)。
症状
1、临床表现为患侧肢体突然肿胀、疼痛等;2、体征:(1)患肢呈凹陷性水肿、软组织张力增高、皮肤温度升高;(2)小腿后侧和/或大腿内侧、股三角区及患侧髂窝有压痛;(3)发病1-2周后,患肢可出现浅静脉曲张;(4)Homans征:患肢伸直,足被动背屈时,引起小腿后侧肌群疼痛为阳性。(血栓位于小腿肌肉静脉丛时)(5)Neuhof征:压迫小腿后侧肌群,引起局部疼痛,为阳性。(血栓位于小腿肌肉静脉丛时)(6)股青肿:严重下肢中央型DVT,由于髂股静脉及其属支血栓栓塞,静脉回流严重受阻,组织张力极高,导致下肢动脉受压和痉挛,肢体缺血。
检查
1、血浆D-二聚体:敏感性较高,特异性差,用于急性VTE的筛查、特殊情况下的诊断、疗效判断、复发的危险程度评估。2、彩色多普勒超声:DVT诊断的首选方法,用于筛查和监测。3、CT静脉成像:主要用于下肢主干静脉或下腔静脉血栓的诊断。4、核磁静脉成像:准确显示髂、股、腘静脉血栓,对小腿静脉血栓显示差。5、静脉造影:准确率高,诊断下肢DVT的金标准,可以有效判断有无血栓、血栓部位、范围、形成时间和侧支循环情况。
诊断与鉴别
1、发病因素明显、症状体征典型的患者,首选超声检查明确诊断。2、当无明显诱因,症状体征不典型,可能性评分为低度可能时,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阴性可排除血栓,阳性者,进一步超声检查确诊。3、鉴别诊断:(1)急性下肢动脉栓塞:临床表现为单侧下肢突发疼痛、感觉异常、苍白、麻痹、皮温低、无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可鉴别。(2)淋巴水肿:彩色多普勒超声及静脉造影可鉴别。(3)其它疾病:小腿肌炎、急性小腿纤维组织炎、小腿肌劳损、小腿深静脉破裂出血及跟距断裂等。
治疗
1、抗凝:DVT的基本治疗,抗制血栓蔓延、促进血栓自溶和管腔再通,降低肺栓塞发生率和病死率,但是单纯抗凝不能有效消除血栓、降低PTS发生率。(1)抗凝药物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剂(利伐沙班、阿加曲班)。(2)早期DVT非肿瘤患者,建议直接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或使用低分子肝素联合维生素K拮抗剂,在INR达标且稳定24小时后,停用低分子肝素。(3)早期DVT肿瘤患者,建议首选低分子肝素抗凝,次选维生素K拮抗剂或新型口服抗凝药。2、溶栓治疗:(1)适应证:急性近端DVT(髂、股、腘静脉),全身状况好,预期生命>1年和低出血并发症的危险。(2)禁忌证:溶栓药物过敏,活动性出血(2-4周),近期接受大手术、活检、心肺复苏、不能实施压迫的穿刺,近期严重外伤,难以控制的高血压(血压>160/110mmHg),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细菌性心内膜炎,出血性或缺血性脑卒中病史,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动静脉畸形患者,年龄>75岁。(3)溶栓药物:尿激酶、瑞替普酶(Reteplase,rtPA),急性期溶栓治疗起效快,效果好,过敏反应少的特点,常见不良反应是出血。(4)溶栓方法:导管接触性溶栓和系统溶栓,其中导管接触性溶栓(Cather Directed Thrombolysis,CDT)优势明显,能显著提高血栓的溶解率,降低PTS的发生率,治疗时间短,并发症少,是临床首选的溶栓方法。(5)溶栓治疗的并发症及处理:A、出血:最常见并发症,与用药剂量、方式和时间有关,溶栓治疗要密切监测血浆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B、肺动脉栓塞:CDT治疗前,植入下腔静脉滤器是预防肺动脉栓塞的重要措施。C、过敏反应:发生率约1-18%。3、手术取栓:清除血栓最有效的方法,常用Fogarty导管经股静脉取出髂静脉血栓。4、机械血栓清除术: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ercutaneou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PMT),安全、有效,与CDT联合使用能够减少溶栓药物剂量、缩短住院时间。5、对于急性期中央型或混合型DVT,全身情况好、预期生存期超过一年、出血风险较小的患者,首选CDT,条件允许予PMT与CDT联合治疗;出现股青肿时,应立即手术取栓或PMT、CDT等治疗。6、成功行CDT或切开取栓后,若造影发现髂静脉狭窄>50%,建议首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必要时采用外科手术解除髂静脉阻塞。
并发症
1、肺血栓栓塞症(PTE):血栓阻塞肺动脉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综合征。70%的PTE患者可在下肢发现DVT,而近端DVT患者,50%的患者存在症状性或无症状PTE。
2、血栓后综合征(Post Thrombotic Syndrome,PTS):急性下肢DVT病史6个月后出现患肢沉重、胀痛、静脉曲张、皮肢瘙痒、色素沉着、湿疹等,严重者下肢高度肿胀、脂性硬皮病、经久不愈的溃疡,发生率约20-55%。
饮食与护理
1、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在饮食上应选择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及低脂肪食物。
2、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忌食油腻、肥甘、辛辣之品,严格戒烟。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忌吃护理具体情况请向医生详细咨询。
注意事项
1、饮食:清淡饮食,进食低脂、高纤维,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多喝水,防止血栓再发。
2、护理:(1)每日测量下肢皮温、腿围,监测足背动脉搏动、观察皮肤色泽;(2)避免患肢静脉穿刺补液;(3)充分抗凝后可尽早下床活动;(4)溶栓治疗:密切观察穿刺口情况,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牙龈出血、鼻出血、大小便颜色等出血并发症情况,监测血浆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等(5)介入及手术取栓术后:垫高患肢20-30度,避免膝下垫枕和过度屈髋,鼓励患者早期床上活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
1、戒烟:尼古丁刺激引起血管收缩,血流速度减慢。2、长途旅行时,干燥环境宜多喝水,保持身体水分充足,降低血栓风险;宜穿宽松、舒适的衣服,避免紧身衣服,导致血流不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人群可穿医用弹力袜。3、避免久坐久站,每隔30分钟活动下肢,促进静脉回流,减轻下肢静脉压力,预防下肢血栓形成。4、住院患者,无论内科、外科患者,必须行VTE风险评估,根据风险度,选择不同的预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