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160 > 疾病频道 > 黄体功能不全 > 黄体功能不全简介

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妇科、中医妇产科

疾病简介

黄体功能不全是指月经周期中有卵泡发育及排卵,但黄体期孕激素分泌不足或黄体过早衰退,导致子宫内膜分泌反应不良和黄体期缩短,从而出现排卵性功血,且不利于受精卵的着床,可导致不孕或习惯性流产。

病因

病因目前尚不明确。正常黄体机能的维持有赖于丘脑-垂体-卵巢性腺轴功能的完善,大多数学者认为:出现黄体功能不全的原因可能与垂体分泌的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成熟素(FSH)不足;垂体分泌的催乳素(PRL)过多、过少;卵泡本身不成熟,对促性腺激素不敏感有关;黄体本身合成孕激素不足或与雌激素之间的比例不协调等有关。此外,生理性因素如初潮、分娩后、绝经过渡期、以及内分泌疾病、代谢异常等也可导致黄体功能不足。

症状

黄体功能不全的病人平时无不适症状。主要为月经周期缩短、月经频发、不孕或流产,而流产主要发生在孕早期。

检查

1、超声检查:排除引起异常子宫出血的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也可监测排卵,从排卵后到来月经的时间应该是14天左右,如小于12天可考虑黄体功能不全。

2、测量基础体温:最简单的方法,每天早晨起来测,然后把体温记录下来,划出体温单。基础体温双相型,但高温小于11日,提示黄体功能不全。

3、诊刮术:在月经周期的第26天进行,取子宫内膜进行组织学检查,如内膜活检显示分泌反应至少落后2日,则考虑黄体功能不全。

诊断与鉴别

黄体功能不全的诊断可以根据基础体温、超声检查和内膜活检。基础体温是双相的,但高温小于11日;内膜活检显示分泌反应至少落后2日,则诊断黄体功能不全。确诊还需结合超声检查排除引起异常子宫出血的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鉴别:黄体萎缩不全:经期延长,基础体温呈双相型,但下降缓慢,在月经第5-6诊刮仍能见到呈分泌反应的子宫内膜。

治疗

1、促进卵泡发育:针对其发生原因,促使卵泡发育和排卵。①低剂量雌激素如戊酸雌二醇;②氯米芬;

2、黄体功能刺激疗法:绒毛膜促性腺激素。3.黄体功能补充疗法:黄体酮肌肉注射、地屈孕酮、黄体酮口服。4.口服避孕药:一般周期性使用口服避孕药3-6个周期。5.合并催乳激素太高引起的黄体功能不全则需要用降低催乳激素的药物如溴隐亭等。

并发症

不规则阴道流血、流产、不孕等。

饮食与护理

1、尽量少额外摄取含激素类食品,如含激素高的食品,应合理选择,避免过多食用。

2、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及烟酒。

3、护理:注意生殖器官卫生。

预防

1、保持精神愉快,避免不良情绪导致垂体功能异常。

2、注意生殖卫生,避免其它引起异常出血的疾病。

3、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熬夜、烟酒、毒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