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160 > 疾病频道 > 脑震荡 > 脑震荡简介

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神经外科、中医儿科

疾病简介

脑震荡是颅脑损伤中最普遍的一种类型,传统定义是头部外伤后立即出现短暂的脑功能损害表现, 但没有器质性的神经病理改变的一种轻型脑损伤;近年来国际学术会议上将脑震荡定义修改为脑组织在生物机械力作用下发生一系列复杂病理改变,即出现短暂且可恢复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而常规影像学检查没有异常发现的一组临床综合症状群。

病因

脑震荡的发病原因有多种学说,存在一些争议。传统认为脑震荡仅仅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暂时性机能障碍,并无可见的器质性损害;近年来研究发现受伤瞬间存在脑干移位、扭曲,网状结构功能损害;镜下可见神经细胞内结构受损,脑充血、肿胀。因此目前将脑震荡归于轻度的弥漫性轴索损伤。

症状

脑震荡患者临床表现:(1)意识障碍:常见伤后立即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历时数分钟乃至十多分钟,一般不超过半个小时 ;(2)认知功能障碍:意识恢复之后,出现近事遗忘 ( 逆行性遗忘 ) 现象,即对受伤前后的经过不能回忆。可伴有精神恍惚、定向力障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回答问题迟钝、重复语句;(3)情绪障碍:烦躁、易怒、悲伤、忧郁、恐惧、情绪化、倦怠、神经质等。(4)睡眠障碍:思睡、睡眠时间减少、入睡困难、失眠等;(5)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头痛、恶心、呕吐、头晕、皮肤苍白湿冷、血压下降、脉搏细弱缓慢,一般随意识恢复而逐渐消失。部分患者可遗留眩晕、心悸、耳鸣、烦躁和抑郁等症状,一般多在数周至数月逐渐消失。

检查

脑震荡患者神经系统检查结果常无异常。对头部外伤后头痛、呕吐等症状明显患者、年龄超过65岁的老年患者医师可能建议以下检查以排除颅内可能损伤出血:

1、脑CT检查:脑震荡患者CT检查常无异常。

2、脑磁共振(MRI)检查: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磁共振平扫也常无异常,特殊MRI扫描序列(如SWI)可发现微小出血灶。

3、脑脊液检查:通常是颅内压正常,一般情况下脑脊液中无红细胞。

4、脑电图检查:特异性差,部分患者可出现轻度异常,主要表现为广泛性低幅β节律,α波慢化及α波泛化等改变。

诊断与鉴别

诊断依据:

(1)脑外伤病史;(2) 短暂意识障碍;(3)逆行性遗忘;(4)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5)CT、MRI 平扫无明显异常。

既往诊断依据中强调伤后立即发生短暂意识丧失,近年来国外学者认为脑震荡患者并非一定出现意识丧失,对脑震荡的诊断更侧重于逆行性遗忘与神志和精神症状的结合。将既往与脑震荡相关的情况进行分类诊断:

(1)脑震荡;(2)脑外伤后神经反应(无意识障碍);(3)脑外伤后综合征(伤后症状持续 3 个月以上);(4)脑外伤后遗症。

鉴别诊断:客观症状与轻度脑挫伤临床上无可靠方法鉴别。因此,常需借助各种辅助检查方法始能明确诊断 :如颅骨平片未见骨折 ;腰穿测颅内压在正常范围、脑脊液中没有红细胞;CT 检查为阴性等。

治疗

治疗原则:

以休息静养并配合神经营养和脑血管调节药物治疗为主。(1)无论何种类型的脑震荡,均建议休息 7-14 d;(2)必要时可留诊住院观察或交代病情变化随诊;(3)急性期可镇静镇痛对症药物治疗,选用副作用少的镇痛、镇静剂,如颅通定、安定、利眠宁和改善植物神经功能的药物谷维素以及脑血管调节剂 ( 如右旋糖苷 40、地巴唑等 )、钙离子阻滞剂尼莫地平等;(4)头痛呕吐严重者可适当脱水治疗,必要时复查 CT 或 MRI 以防漏诊;(5)作好心理护理工作,解除患者思想顾虑,树立治愈信心。

并发症

1、脑外伤后综合征:伤后头痛、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眩晕、焦虑、失眠、抑郁、易激惹、疲乏及对声、光敏感等症状持续 3 个月以上。

2、脑外伤后遗症:主要表现为持久的躯体、认知和行为症状,如头痛、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眩晕、焦虑、眠、抑郁、易激惹、疲乏及对声、光敏感等,历经3月以上多种康复治疗仍未痊愈。

饮食与护理

脑震荡患者急性期宜静养休息 5-7 天,清淡饮食,作息规律,避免过度用脑,减少阅读、看电视电脑等,尽量避免外界刺激;同时做好解释工作,让患者了解脑部功能的可复性,意识到此病不会给未来带来影响,消除其不必要的焦虑、紧张心理;多数病人在 2周内恢复正常,预后良好。

预防

预防 :

脑震荡是可以预防的,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头部受到撞击,运动时做好防护、工作时注意安全生产,防止头部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