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160 > 疾病频道 > 直肠脱垂 > 直肠脱垂简介

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肛肠外科、中医肛肠科

疾病简介

直肠脱垂(rectal prolapse)指肛管、直肠外翻而脱垂于肛门外。也就是肛管直肠外翻而脱垂于肛门外一种病变。脱出物粉红色或鲜红色、呈环状、有皱襞、质柔软,一般不出血,轻者便后可以缩回,严重时需用手推压才能还纳。

病因

  1、病理性因素:  这是在临床上为最多见的发病原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脱肛是一种并发症或继发性疾病。  (1)如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或吸收障碍:  营养不良,患有内痔、直肠息肉、肿瘤长期隆出肠壁、年老体质虚弱、腰骶神经损伤,易使骨盆肌肉群与肛门括约肌衰退、松弛无力,失去对肛管、直肠的承托作用,直肠粘膜下层组织疏松,粘膜层与肌层失去粘连固定作用,造成直肠粘膜向下滑脱移位。  2、发育不全因素:  骶骨发育尚未成熟的小儿或发育有缺陷的成年人,骶骨向前弯曲角度小,发育平直,直肠呈垂状走行,膀胱或子宫陷窝的位置较高,直肠后面失去了骶骨曲面的承托作用,增加腹内压时容易向下移位。  (1)骶骨弯曲度未形成:  婴幼儿骶骨弯曲度未形成骨盆向前倾斜不够,直肠呈垂直位,与肛管处于一条直线上,腹腔内向下的压力增加时,直肠无骶骨的支持,压力直接作用到肛管上,易于向下滑动。  (2)周围肌肉支持力弱:  肛提肌和骨盆底部肌肉的支持力较弱。  (3)黏膜松弛:  直肠黏膜附着在肌层上较松弛,黏膜易自肌层滑脱。  (4)腹压增加:  长期腹泻、习惯性便秘、排尿困难、多次分娩等,都可使腹内压经常增高,促使直肠向下脱出。  二、发病机制:  1、分类:  脱肛可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两种。  (1)不完全性脱垂:  仅有黏膜脱出。  (2)完全性脱垂:  直肠各层同时翻出,脱出肛门外的直肠部分较不完全脱垂者长。长期脱肛的患儿,肛门括约肌松弛,脱肛后易复位。偶然因腹内压突然增高使直肠脱垂者,如未能及时复位,肛门括约肌收缩可引起脱垂肠段绞窄性坏死。

症状

  一、临床表现:  1、初期:  小儿排便时有黏膜自肛门脱出,便后自动缩回。  2、反复发作后:  每次便后均须用手托回,并常有小量黏液。如哭闹、咳嗽、用力时,肠即脱出。  如直肠全层脱出后很久未能复位,即可发生充血、水肿、溃疡、出血,导致复位困难。有时也可嵌顿,肠管呈紫黑色,局部肠管血运障碍,即使再复位也容易发生直肠狭窄。  二、相关检查:  可行直肠指诊,常可发现肛门括约肌松弛。  1、直肠不完全脱垂,脱出之黏膜表面呈纵行沟纹。  2、直肠完全脱垂,黏膜表面呈环状皱襞。

检查

  1、一般检查:  一般血、尿、便常规检查均正常。  2、肛门镜检查:  是确认本病的重要检查手段。肛门镜检查前应先进行视诊和指诊,如发现有肛裂、直肠狭窄和脓肿者,应避免进行肛门镜检查。如必须进行肛门镜检查者,应在麻醉下进行。

诊断与鉴别

  诊断  根据病史及外观即可诊断,便后能自行回缩的病例,嘱患儿于蹲位用力排便后观察,并行直肠指诊,常可发现肛门括约肌松弛,如直肠不完全脱垂,脱出之黏膜表面呈纵行沟纹,如直肠完全脱垂,黏膜表面呈环状皱襞。  鉴别诊断  需与严重肠套叠的套入部自肛门脱出者及直肠息肉相鉴别,直肠息肉也可由肛门脱出,为较小圆形光滑之肿物,必须注意肠套叠有时也能需与严重肠套叠的套入部自肛门脱出者及直肠息肉相鉴别,直肠息肉也可由肛门脱出,为较小圆形光滑之肿物,Ⅲ度脱垂如用手指检查可触及直肠肛管与脱垂肠管间的黏膜反折,依据病史及体征不难鉴别。

治疗

  1、中药:  以补中益气汤为主加减。  2、针灸:  1、穴位:  取百会(囟门未闭者禁针,可用温和灸)、长强、承山、肛门3及9点等穴。  2、特殊情况:  便秘者针支沟、阳陵泉;  腹泻者针足三里。

西医治疗
  1、保守治疗:  1、适应症:  如脱肛继发于腹泻、便秘、膀胱结石等,这些疾病治愈后,脱肛常可自愈。  2、具体措施:  (1)在治疗期间须全面改善小儿的生活习惯,提高营养。  (2)培养定时的大便习惯(排便时间不能太长)。脱肛患儿关键在避免蹲位排便,排便时尽量不使髋关节屈曲。小婴儿可取直着大腿姿式把屎把尿,大孩子可以坐高盆(或将盆置板凳上)排便,或采取侧卧或仰卧排便。  2、手法复位:  排便后直肠脱出时,应即时用手法复位。复位后肠又立刻脱出或平时一直脱出在外者,则于复位后用纱布叠成厚垫压住肛门,然后用胶膏将两臀部拉紧粘牢。  并嘱小儿卧床休息1~2周,坚持卧床排便,肛门直肠不再脱出后,再坚持半蹲排便,1~2月后多可痊愈。  3、注射疗法:  1、具体操作:  将药液注射到直肠黏膜下层,使黏膜与肌层粘连,或将药液注射到直肠周围,使直肠周围组织,经药液刺激与直肠产生粘连而使直肠固定,不再脱垂而痊愈。  2、注意事项:  如用药过量或用刺激性过大的药物,易引起黏膜坏死,也可因注射不当引起感染、脓肿、直肠壁坏死等并发症,故在应用注射疗法时应慎重。  3、剂量:  直肠周围注射多采用的药液有0.5%~1.0%普鲁卡因95%乙醇溶液,5%鱼肝油酸钠等。  直肠黏膜下注射的药液有5%碳酸甘油或30%盐水溶液,注射部位为直肠两侧和骶前部位,每次选择2个部位,治疗期间仍应坚持卧位或高坐位排便。  4、手术治疗:  1、适应症:  不能复位的嵌顿性脱肛,或脱出肠段发黑坏死者。  2、具体方法:  可局部热敷,用抗生素湿敷,插入肛管排气洗肠,待其自行恢复或脱落。  否则须切除脱出部,边切边缝,或用电刀切除,出血量均较多,并且术后感染与狭窄的机会很大。  肛门括约肌松弛或收缩无力者,脱垂部分切除后仍可复发,如脊膜膨出术后形成的脱肛,须作肛门括约肌成形术。  或用银丝箍绕在肛门周围的皮下组织内,称肛门周围箍绕术。  对一些严重的直肠脱垂患儿,根据其具体情况可考虑行直肠悬吊术,或经骶肛提肌紧缩等手术。

治疗用药
  直肠周围注射多采用的药液有0.5%~1.0%普鲁卡因95%乙醇溶液,5%鱼肝油酸钠等。  直肠黏膜下注射的药液有5%碳酸甘油或30%盐水溶液,注射部位为直肠两侧和骶前部位,每次选择2个部位,治疗期间仍应坚持卧位或高坐位排便。

并发症

  一、并发病症  可发生以下并发症:  一、绞窄性直肠脱垂和嵌顿。  二、直肠狭窄:  指肛门、肛管和直肠由于先天缺陷或后天炎症、损伤等,造成肠径缩小,腔道变窄,粪便通过受阻,排出困难。患者多半有肛门疼痛、便形细窄、肛门分泌物流出等疾病。  1、按狭窄形态分类:  (1)环状狭窄:狭窄构成一圈,纵径长度小于2cm。  (2)管状狭窄:狭窄构成一圈,纵径长度大于2cm。  (3)部分狭窄:狭窄位置表浅,或仅累及肛管直肠的一部分,呈瓣状或半环状。  (4)全周狭窄:狭窄范围占据整个肛管或直肠。  2、按狭窄程度分类:  (1)轻度狭窄:排便不畅,大便变形,无明显肠梗阻症状,指诊可通过狭窄部。  (2)中度狭窄:排便困难,大便形细,有不完全肠梗阻症状,指诊难以通过狭窄部。  (3)重度狭窄:排便极其困难或假性失禁,便少而稀或粪水样便,肠梗阻症状明显,指诊无法通过狭窄部。

饮食与护理

  有习惯性便秘或排粪不畅的病人,平时要多食含纤维素多的蔬菜、水果,保持粪便柔软,排便时不要太用力或蹲厕过久。成人大便时,姿势宜斜卧 ,不宜直立 ,注意调理饮食,避免便秘或腹泻,预防直肠脱垂。

忌吃


护理
  1.直肠脱垂患者饮食宜清淡,容易消化,少渣滓,以免排粪次数增多。  2.另外,直肠脱垂患者还要注意不要过多的食用辣油、芥末、辣椒等刺激性食物。还要注意不要吃太过油腻的东西,带鱼、螃蟹等也要注意少吃。

注意事项

预防

  1、预防:  直肠脱垂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对预防该病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定期体检:以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2、做好随访:防止病情恶化。  3、要及时治疗腹泻以及感染性肠炎、慢性痢疾等疾病,对儿童腹泻及痢疾要尤其重视。  4、多食蔬菜,防止便秘。  5、养成良好的如厕习惯,忌久蹲茅厕,用力排便。  6、应积极预防和治疗百日咳,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  7、要适当注意休息。经常作提肛运动,以增加肛门括约肌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