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内分泌科
疾病简介
小儿低血糖是指不同原因引起的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出生后1~2h血糖降至最低点,然后逐渐上升,72h血浆葡萄糖正常应>2.8mmol/L(>50mg/dl)。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标准,新生儿血糖<2.2mmol/L(<40mg/dl)为低血糖,较大婴儿和儿童空腹血糖<2.8mmol/L(<50mg/dl)即为低血糖。当血糖浓度低于50~60mg/dl时,出现低血糖早期症状;当血糖浓度低于45mg/dl时,出现低血糖晚期症状。低血糖可致脑不可逆性损害,而影响脑功能。根据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有30%的学龄期儿童糖尿病患者曾发生严重低血糖,低血糖带来的后果就是突发性昏迷甚至会导致儿童死亡。
病因
年 长儿低血糖多见于酮症性低血糖或高胰岛素血症,少数由内分泌激素缺乏(如生长激素,皮质醇)、低丙氨酸血症、糖原累积病、脑病内脏脂肪变性综合征、胰岛细胞腺瘤或药物引起。 (1)酮症性低血糖:为儿童低血糖最常见的病因,多于18个月~5岁起病,至8~9岁自然缓解。病史中有食入少或晚餐未进食,次晨睡眠难以唤醒或发生惊厥。低血糖时有酮血症及酮尿症,血胰岛素为正常低限5~10μU/ml、过夜后的基础状态是血中丙氨酸明显减低。输入丙氨酸(250mg/kg)后血糖可升高,而血乳酸和丙酮酸基本正常。输入果糖和甘油,血糖也升高。正常婴儿和小儿引起异常低血糖所需饥饿持续时间远远少于成人;酮症性低血糖病人因为肝糖异生所需原料不足,出现低血糖所需时间更短。 (2)婴儿和儿童高胰岛素血症 高胰岛素血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可因胰岛B细胞增生、胰岛细胞增殖或胰岛细胞瘤所引起,新生儿期高胰岛素血症亦可以不是糖尿病母亲引起的。当临床上婴儿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如发作性衰弱无力,紧张不安或惊厥发作时,应采血同时测血糖和胰岛素。正常情况当血糖2.2mmol/L(40mg/dl)时,血胰岛素浓度应5μU/ml,而不应10μU/ml。高胰岛素血症婴儿在低血糖时血胰岛素常10μU/ml,如反复出现两次以上低血糖而胰岛素水平高时即可诊断为高胰岛素血症。有的婴儿或儿童较小,不进食即出现低血糖症状。总之同时有低血糖和血高胰岛素10μU/ml时即可诊断为高胰岛素血症。 (3)见于糖尿病的患儿 1型糖尿病儿童,由于注射胰岛素后未及时进食,或注射胰岛素过量,或剧烈运动等原因,儿童糖尿病患者或多或少都感受过低血糖的症状。胰岛素用量过多或病情好转后未及时减胰岛素。注射混合胰岛素的比例不当(PZI比RI多1~2倍)且用量较大。 在胰岛素作用最强时刻之前没有按时进食或加餐。 PZI用量过多或是服用加剧低血糖的药物。根据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有30%的学龄期儿童糖尿病患者曾发生严重低血糖。 (4)糖异生发生障碍引起的低血糖 包括先天性肝脏酶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果糖-1,6-二磷酸酶,磷酸化酶,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糖原合成酶),使肝糖输出减少。 遗传性果糖不耐受,半乳糖血症,儿童亮氨酸敏感症,由于摄入特殊食物而引起反应性低血糖症。
症状
自主神经兴奋释放肾上腺素过多引起的症状:在低血糖发生早期或血糖下降速度较快时,刺激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出大量肾上腺素,病人常有饥饿感、恶心、呕吐、软弱无力、疲乏、紧张、焦虑、心悸、心率加快、出冷汗、发抖、面色苍白、唇、手指及舌头麻木、血压偏高、手足震颤等表现。1型糖尿病儿童患者或多或少都感受过低血糖的症状。 脑葡萄糖利用减少引起的症状:如果低血糖未能很快恢复,可导致急性脑功能障碍症状,轻者仅有烦躁不安、焦虑,重者出现头痛、视物不清、反应迟钝,视力模糊或复视,色盲,听力下降,热感,头痛,定向力丧失,痉挛,抽搐,癫痫样小发作,偶可偏瘫。儿童容易出现行为的异常,如注意力不集中,判断力差,精神失常,记忆力下降,语言不清,行动不协调,神志不清智能降低、性格行为改变、僵木迟钝、嗜睡,甚至意识丧失。如低血糖严重而持久则进入昏迷,各种反射均消失,导致永久性神经损伤甚至死亡。 小儿酮性低血糖症:特征是反复发作的饥饿性低血糖伴血浆FFA水平和血酮水平升高,血乳酸水平一般正常,血浆丙氨酸水平偏低。正常婴儿和小儿引起异常低血糖所需饥饿持续时间远远少于成人;酮症性低血糖病人因为肝糖异生所需原料不足,出现低血糖所需时间更短。发病年龄在18个月至5岁,大多8—9岁自行缓解。常在呕吐、进食减少时出现症状,清晨空腹多发,出生体重较低,发作期间体格清瘦。尿检酮体为阳性。
检查
1、尿糖 低血糖病儿,饭后尿糖阳性,可能因非葡萄糖还原物质所致。尿糖阳性时用层析法鉴定有否半乳糖和果糖。 2、血糖:婴幼儿童空腹血糖≤2、22mmol/L即可诊断为低血糖。 3、尿酮体 常对诊断提供一定线索。但常规方法,只能测出乙酰乙酸和丙酮,占酮体70%的β-羟丁酸测不出。应注意当β-羟丁酸显著上升时,乙酰乙酸的增多可能尚不明显。不可错误的判断为轻度酮病。 4、可查血中各种激素水平如生长激素、甲状腺素、皮质醇等。 肾上腺素(0.01~0.03mg/kg,不超过0.3mg)试验:是一种糖原动员能力试验,注射后血糖上升不到空腹水平的30%~70%为异常; 血液胰岛素测定:超过10mU/L(正常5mU/L)表示胰岛素分泌过多; 怀疑生长激素缺乏和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时可测定血浆生长激素及可的松。
诊断与鉴别
1、神经症状方面的鉴别诊断: 1、对发作性(特别在空腹)精神-神经异常、惊厥、行为异常、意识障碍或昏迷者,尤其是对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应考虑到低血糖症的可能,及时查验血糖。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低血糖病人在就诊时血糖正常,并无低血糖症状,往往仅表现为慢性低血糖的后遗症,如偏瘫、痴呆、癫痫、精神失常、儿童智商明显低下等。以致临床常误诊为精神病、癫痫或其他器质性脑病(如脑炎等)。因此,应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的疾病相鉴别,如脑炎、多发性硬化、脑血管意外、癫痫、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精神病、药物中毒等。 2、空腹、餐后数小时或体力活动后出现交感神经兴奋为主要表现的低血糖症,应与具有交感神经兴奋表现的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嗜铬细胞瘤、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等相鉴别。
治疗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因此干细胞可用于治疗各种细胞损伤性疾病,糖尿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由于分泌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受损,所以胰岛素量分泌不足,血糖持续升高,长此以往病情得不到控制,就会全身性器官功能紊乱,随之各种并发症产生。干细胞可以修复受损的胰岛β细胞,恢复胰岛功能,使之正常分泌胰岛素,进而康复糖尿病。西医治疗 (1)口服葡萄糖或含葡萄糖食物:建议饮用一杯果汁或加3匙糖的糖水,一杯牛奶亦可奏效.建议胰岛素治疗病人随时携带糖果或葡萄糖片。 (2)静脉推注葡萄糖:婴儿低血糖急性发作时静滴25%~50%葡萄糖0.5~1g/kg,立即静推,同时用胰升血糖素15μg/kg,肌注,必要时每30分钟一次,用2~3次。在某些病人中可诱发明显高血糖症及强烈兴奋胰岛素分泌.。 (3)胰高血糖素:儿童为0.025~0.1mg/kg(最大剂量1mg).若胰高血糖有效低血糖症的临床症状通常在10~25分钟内缓解.若病人对1u胰高血糖素在25分钟内无反应,再一次注射不可能有效,不主张第二次注射.主要副作用是恶心,呕吐.胰高血糖素的疗效主要取决于肝糖原储存量,胰高血糖素对饥饿或长期低血糖病人几乎没有疗效。治疗用药 颈肩腰痛贴 地西泮片 氯磺丙脲片。
并发症
低血糖持续时间太长或反复发作,会造成脑组织永久损伤。婴幼儿特别是6个月以下婴儿正在发育的脑组织更易受损。常并发视力障碍、语言和思维障碍、意识模糊、智能降低,甚至意识丧失而昏迷、惊厥及永久性神经损伤;小婴儿可表现呼吸暂停、呼吸困难等。 忆力明显下降:澳大利亚曾对6岁前发病的小孩进行调查,发现在患糖尿病2年中如果多次发生严重低血糖,则患儿的记忆力和学习能力会下降。另有研究报告,发现曾有严重低血糖(昏迷、抽搐)的5~10岁患儿(55例)记忆力明显下降。
饮食与护理
家长要为孩子选用水果、蔬菜、谷类食物、豌豆和蚕豆等各种豆类、某些肉类和鱼类。 高糖,高蛋白饮食,并少量多餐。对先天性代谢障碍引起的低血糖,如半乳糖血症或果糖不耐受症,应停用牛奶,给以不含乳糖的食物。果糖耐受不良者应避免蔗糖、甜食或水果,采用无果糖饮食。酮源性低血糖用高蛋白、高碳水化物多餐疗法。亮氨酸过敏者以碳水化物为主食,限制亮氨酸食物(如牛奶、鸡蛋)。肝糖原累积症Ⅰ型食物中除去果糖、半乳糖,而给以淀粉、麦牙糖和葡萄糖的多餐疗法,必要时夜间由鼻胃管喂食(热能为日间的1/3);Ⅲ型宜用高蛋白高碳水化物食物。 避免食用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或高血糖生成指数食物,因为高血糖生成的食物吸收快,一段时间后血糖会迅速下降,从而引起机体血糖降低。 发作轻、神态清楚的患儿在喂葡萄糖水或果汁、甜米汤等后,也能迅速见效。忌吃护理 作为儿童的父母,不仅在白天的时候要备加小心,夜间也不能放松警惕。因为,孩子的血糖很可能在夜间大幅降低,甚至低到从未有过的程度。 低血糖症发作时,首先静静地躺好别乱动,迅速准备一杯温糖开水(250毫升左右)喝下。如家中有葡萄糖更好。喝下糖水后,再静躺10分钟左右,症状就缓解了。 低血糖昏迷怎么处理 ①如有可能应测血糖; ②病人尚有意识,可饮糖水; ③病人已昏迷,亲友可以在病人口腔粘膜、牙龈上涂抹蜂蜜等; ④同时与医生取得联系。注意事项
预防
低血糖几乎是胰岛素治疗不可避免的副作用,但是,注意以上细节可减少低血糖的风险并尽可能避免严重低血糖。 1、视力或认知能力不佳的家长应尽量避免为孩子注射胰岛素。 2、 注射常规胰岛素后20分钟左右即可进食,注射速效胰岛素者应在注射后马上进食或改到餐后注射。如果血糖特别高也可以不进餐,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尽可能保持饮食恒定,要克制孩子的饮食。面对不可口的饭菜也要按量进食。 4、注射前仔细核对药名和剂量如果同时使用两种胰岛素,注射前应该仔细核对,千万不能搞错。 5、注患儿不要在空腹时运动,有体育课时可在运动前加餐或减少胰岛素用量;上学时可在书包中放少量糖果,以备自救。患儿口袋中应放有“糖尿病”的卡片。对婴幼儿糖尿病患者来说,注意不要把血糖控制得过低,尽量避免发生严重低血糖。 6、 家长应经常监测患儿的血糖,尽量做到每周测1次深夜2:00的血糖,尤其在患儿软弱无力、精神不振的情况下,应迅速测血糖,仔细核对胰岛素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