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中医五官科、眼科
常见症状:眼痛
疾病简介
霰粒肿又称睑板腺囊肿(chalazion),是因睑板腺排出管道阻塞和分泌物潴留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睑板腺慢性炎性肉芽肿,是一种常见病,儿童和成人均可罹患。该病进展缓慢,可反复发生。该病表现为眼睑上可触及坚硬肿块,但无疼痛,表面皮肤隆起。上下睑均可发生,可单个,也可多个,可大小不等。小型者可自行吸收,完全消失;大多数情况下,肿块长期不变,或逐渐长大,有时可自行破溃,排出胶样内容物,亦可在皮下形成暗红色肉芽肿,严重时瘢痕收缩可导致睑外翻。该病发生于老年人,且有复发倾向时,需与睑板腺癌相鉴别,应将内容物送检。
病因
发病原因:因睑板腺排出管道阻塞和分泌物潴留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睑板腺慢性炎性肉芽肿。发病机制:为睑板腺非化脓性、慢性炎症,系由睑板腺排出受阻,分泌物的潴留而形成慢性炎性肉芽肿。病理生理:是一种含有巨细胞的肉芽肿性炎症。由于睑板腺内皮脂的储存,可引起睑板腺和腺管周围慢性炎症,形成特殊肉芽组织,不化脓。病理改变:最先睑板腺腺泡的周围发生圆细胞浸润,上皮细胞增生,腺组织及其邻近的睑板内迅速形成肉芽肿,其中含浆细胞、上皮样样细胞、淋巴细胞、巨细胞和大量纤维化组织。周围组织密集成囊,囊内早期即有纤维形成,中心部因缺血而退行性液化,完全液化后即形成囊肿样病变。
症状
病程进展缓慢,自觉症状很少。常在闭睑时发现该处皮肤隆起,皮肤颜色正常,可单发、多发,单眼或双眼发生。局限于睑板腺者,仅于皮肤囊肿处摸到硬结,无压痛,与皮肤不粘连,相应的结膜面为局限性紫红或紫蓝色充血,较小的囊肿可自行吸收,完全消失;但一般情况下,肿块常是长期不变,或逐渐长大,质地变软,可自行破溃,排出胶样内容物,可在睑结膜表面呈现肉芽组织生长,亦可在皮下形成暗红色肉芽肿经久不愈,有时甚至瘢痕收缩致下睑外翻。
检查
临床医师查体:眼睑皮下可触及一至数个大小不等的圆形肿块,小至米粒、绿豆,大至黄豆、樱桃。翻转眼睑在肿块在结膜面,可见紫红色或灰红色局限隆起。
诊断与鉴别
根据典型病史及查体见眼睑部硬结,与周围组织不粘连,无压痛,对应结膜面局部充血等可以基本诊断。该病发生于老年人,且有复发倾向时,需与睑板腺癌相鉴别,应将内容物送检。应与睑板腺癌、麦粒肿等相鉴别。
治疗
1、中医治疗: 1)痰湿阻结 证候:胞睑内生硬结,皮色如常,按之不痛,与皮肤不粘连。硬结大者,胞睑隆起,自觉重坠,翻转睑内面,相应部位呈灰蓝色或青色。舌淡苔薄白,脉缓。 主方:平胃丸。 用法:每服6g,每日2次。: 2)痰热阻结 证候:胞睑可触及核状硬结,皮色微红,重者红肿,睑内面红赤或相应部位呈紫红色,甚者硬结自睑内面溃破。全身可有口干不欲饮,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 主方:清胃汤加减。 3)脾气虚弱 证候:胞睑硬结,日久不消或此消彼起,反复出现。全身可有面色萎黄,食少便溏;舌淡脉弱。 治法:益气化痰散结。 主方:六君子汤加减。
西医治疗
1、小的霰粒肿无须治疗,有时可自行消散,亦可涂黄降汞眼膏加按摩和热敷,促进其吸收消散。 2、大者可行手术摘除,仔细将肥厚的囊壁摘净,以防复发。 3、近年来,有人尝试将0.25ml甲基强的松龙注射在近肿块处结膜下或用去炎松-A直接注射在肿块内,对部分病例有效。
治疗用药
并发症
多为进行手术处理后出现并发症,如皮下血肿的硬结、眼睑皮肤瘢痕等
饮食与护理
一般主张清淡饮食,少油腻。
忌吃
护理
暂无资料
注意事项
预防
1、预防: 霰粒肿是因为睑板腺(麦氏腺)阻塞,腺体的分泌物无法排出,而一般来说,霰粒肿的发生与个人的体质息息相关,如果皮肤特别油腻的人就比较容易发生,预防的方法有: 1).保持眼睛周围的清洁。 2).不要让眼睛过度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