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中医五官科、耳鼻喉科
疾病简介
鼻中隔向一侧或两侧弯曲,或鼻中隔一侧或两侧局部突起,引起鼻腔、鼻窦生理功能障碍并产生症状(如鼻塞、鼻出血、头痛等)者,称为鼻中隔偏曲。好发人群为有鼻外伤史,儿童期患腺样体肥大,有家族史、鼻息肉、肿瘤患者。一般经鼻镜检查便可诊断。手术矫正是鼻中隔偏曲唯一治疗方法。
病因
1、鼻外伤:多发生在儿童期,外伤史多遗忘,因组成鼻中隔的各个部分尚在发育阶段,故儿童期鼻部症状多不明显。随着年龄增长,鼻中隔各部分的增长和骨化而出现鼻中隔偏曲。成人鼻外伤也可发生鼻中隔偏曲或鼻中隔软骨脱位。如鼻中隔软骨段均发生偏斜并偏向一侧则形成歪鼻。鼻外伤常并发鼻中隔软骨脱位,甚至软骨骨折,如不及时复位,可遗留鼻中隔偏曲。2、发育异常:是本病的主要原因之一。鼻中隔在胚胎期由几块软骨组成。在发育生长和骨化过程中,若骨与软骨发育不均衡或骨与骨之间生长不均衡,则形成畸形或偏曲;在相互接缝处形成骨棘或嵴。常见的原因有腺样体肥大导致长期张口呼吸,日久发生硬腭高拱,缩短鼻腔顶部与鼻腔底部的距离,使鼻中隔发育受限而发生鼻中隔偏曲;营养不良影响鼻中隔发育和骨化,也可发生鼻中隔偏曲。3、一些生长较为缓慢的鼻腔或鼻窦肿瘤,如骨化纤维瘤、鼻息肉等,其他如鼻窦囊肿等,生长比较大时,可挤压鼻中隔,导致鼻中隔偏曲变形。4、遗传:鼻中隔偏曲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
症状
好发人群有鼻外伤史,儿童期患腺样体肥大,有家族史、鼻息肉、肿瘤患者。症状1)鼻塞:为鼻中隔偏曲最常见的症状,多呈持续性鼻塞。“C”形偏曲或嵴突引起同侧鼻塞,对侧鼻腔长期承担主要通气功能,鼻粘膜持续处于充血状态而出现下鼻甲代偿性肥大,又称结构性鼻炎,进而出现双侧鼻塞。“S”形偏曲多为双侧鼻塞。鼻中隔偏曲病人如患急性鼻炎,则鼻塞更重,且不容易康复。鼻塞严重者还可出现嗅觉减退。2)头痛:如偏曲部位压迫下鼻甲或中鼻甲,可引起同侧反射性头痛。鼻塞重,头痛加重。鼻腔滴用血管收缩剂或应用表面麻醉剂后,则头痛减轻或消失。3)鼻出血:鼻出血部位多见于偏曲的凸面或棘、嵴处,因该处黏膜张力较大、且薄,常直接受气流及粉尘刺激,黏膜干燥结痂,易发生糜烂,加之鼻中隔软组织血供丰富,故较容易出血,擤鼻、挖鼻或低头用力常为诱因。如鼻出血发生在50岁以上年龄组,血管弹性差,则难以用凡士林纱条填塞治愈,多需要手术切除、矫正偏曲部位。有时鼻出血也可见于鼻中隔凹面。4)邻近器官受累症状:如高位鼻中隔偏曲妨碍鼻窦引流,可诱发化脓性鼻窦炎或真菌感染。如影响咽鼓管通气引流,则可引起耳鸣、耳闭。长期鼻塞、张口呼吸,易发生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并可在睡眠时发生严重鼾声。体征前鼻镜检查:显示鼻中隔弯向一侧,两侧鼻腔大小不等。鼻中隔凸面可见利特尔区充血、糜烂,对侧下鼻甲代偿性肥大。注意鉴别鼻中隔黏膜增厚(探针触及质软)和是否同时存在鼻内其他疾病,如肿瘤、异物或继发病变,如鼻窦炎、鼻息肉等。
检查
1)鼻内镜检查:鼻内镜下检查使鼻中隔偏曲的检查和诊断更为准确。鼻腔前部表面麻醉后,用0°、30°硬性鼻内镜观察。然后,在充分收缩鼻粘膜后检查鼻腔深部。观察鼻中隔与鼻腔、鼻道和鼻甲的解剖结构关系及对鼻腔、鼻窦通气引流产生的影响。2)鼻窦CT扫描:参考水平位和冠状位CT鼻窦扫描,在了解鼻中隔偏曲形态的同时,可清晰观察鼻中隔与相邻结构的解剖关系,并了解鼻中隔形态异常与鼻窦疾病的相关性。鼻窦CT扫描对鼻中隔偏曲的评估的意义是:①鼻中隔与其相邻结构的解剖关系及临床症状的相关性;②鼻中隔偏曲与鼻窦炎的相关性;③提示手术矫正的部位和范围;④可能影响鼻内镜下的手术操作;⑤影响术后鼻腔鼻窦通气引流及导致术后鼻腔粘连的可能性。
诊断与鉴别
一般经鼻镜检查便可诊断。但须与鼻中隔结节相鉴别。后者发生于鼻中隔高位近中鼻甲处,系中隔黏膜限局性肥厚形成的突起,以探针触及,质地柔软。中隔结节的形成与脓性鼻涕的慢性刺激有关。另一罕见疾病为鼻中隔梅毒瘤,其质地虽亦较硬,但该处黏膜明显充血。对鼻中隔偏曲的诊断,一方面注重是否引起鼻腔、鼻窦功能障碍,注重与其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另一方面,注意鼻中隔偏曲(即使较轻度的)是否影响鼻腔或鼻窦手术以及手术后的效果,即能否引起术野狭窄或术后鼻腔、鼻窦的通气引流障碍和粘连等。软骨段偏曲,诊断较为容易。鼻中隔后段或高位偏曲易被忽略,需用1%麻黄素收缩鼻粘膜后,方可窥见、确诊。在诊断中应注意鉴别是否为肥厚的鼻中隔黏膜。用探针触之可出现明显凹陷者则为黏膜肥厚。鼻中隔偏曲的诊断较易确立,但应防止掩盖鼻腔、鼻窦、鼻咽等其他更为重要疾病的诊断。如鼻咽癌、鼻窦真菌病等也有类似鼻中隔偏曲常见的鼻塞、头痛和鼻出血等症状。故在确诊鼻中隔偏曲的同时,尤其在施行鼻中隔矫正术以前,尚应排除鼻腔、鼻窦、鼻咽等处更为严重的疾病。
治疗
暂无资料。西医治疗 手术矫正是唯一治疗方法。但若伴有鼻息肉或鼻甲肿大,同时行鼻息肉和鼻甲手术。有如下情形之一者即应予以手术:①鼻中隔偏曲引起长期持续性鼻塞者;②鼻中隔高位偏曲影响鼻窦引流者;③因鼻中隔偏曲而致反复鼻出血者;④因鼻中隔偏曲而引起反射性头痛者;⑤有鼻中隔明显偏曲的血管运动性鼻炎(结构性鼻炎)。下列情形应属手术禁忌或暂缓手术:①鼻内急性感染者;②未经治疗的鼻窦炎;③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肺结核、严重高血压、心功能不全、血液病等;④女患者月经中;⑤18岁以下者。手术方法目的:矫正偏曲的骨及软骨,恢复鼻腔的正常结构,改善通气和引流。鼻中隔主要由两层粘膜包裹其内的方形软骨、筛骨垂直板及犁骨组成。手术径路分为鼻内或鼻外唇龈沟切口,现多采用前者。手术方法可采用前鼻镜下或鼻内镜下操作。鼻内镜视野清晰,手术创伤小、矫正彻底,已被普遍应用。主要步骤:分离黏软骨膜囊,暴露骨及软骨,切除部分偏曲的骨及软骨,将软骨修复后重置入黏膜囊复位,或将骨板骨折向中线推移,或通过划痕、摇动将软骨向中线复位。主要术式: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鼻中隔成形术、鼻中隔矫正术。由于鼻中隔偏曲的种类和形态各异,因此手术方法也不尽相同,术前要仔细进行检查,明确偏曲的种类和部位,据此制定手术方案并根据术中所见灵活加以运用。治疗用药
并发症
术后并发症1、鼻中隔穿孔:多发生因为剥离粘膜时,鼻中隔嵴及棘处粘膜菲薄,张力较高,粘膜破裂所致。有鼻腔炎症存在时,即使单侧撕裂也可能导致穿孔。若双侧黏膜撕裂,可将取出的软骨置于两侧裂口之间,可能起到防止穿孔的作用。2、鼻中隔血肿:系鼻中隔黏膜囊内积血。术后抽出鼻腔填塞物后若发现鼻中隔两侧有半圆形隆起,质地柔软,患者鼻塞,虽滴用麻黄素生理盐水也不改善,穿刺可抽出血性液体,可以诊断。小血肿可自行吸收,较大血肿须予切开引流。3、鼻中隔脓肿:多由于鼻中隔血肿继发细菌感染所致,须予切开引流、抗感染治疗。4、塌鼻:由于鼻中隔是外鼻的重要支撑,在去除或移动鼻中隔骨及软骨时,就会出现塌鼻的风险。鼻中隔脓肿造成软骨液化坏死,也可发生此类畸形。5、颅内并发症:少见。筛骨垂直板与脑板相连,老年人及骨质疏松者,可能出现脑板破裂,造成脑脊液漏。鼻中隔脓肿可能向上波及到颅内,引起颅内感染。
饮食与护理
一、多吃以下食物: 1、多吃含维生素C及维生素A的食物:菠菜、大白菜、小白菜、白萝卜等。 2、生姜、蒜、韭菜、香菜等暖性食物。 3、糯米、山药、大枣、莲子、意仁、红糖和桂圆等。 二、禁绝以下食物: 1、牛肉、含咖啡因饮料、巧克力、柑橘汁、玉米、乳制品、蛋、燕麦、牡蛎、花生、鲑鱼、草莓、香瓜、蕃茄、小麦。 2、冷饮:过冷食物会降低免疫力,并造成呼吸道过敏。 3、剌激性食物:如辣椒、芥末等,容易剌激呼吸道黏膜。 4、特殊处理或加工精制的食物。 5、人工色素:特别是黄色五号色素忌吃护理 矫形手术后鼻腔粘塞物可于术后24-48小时内抽除。可先抽右侧,翌日再抽另一侧。 由于鼻内手术后粘膜反应较明显,抽去纱条后,鼻内可薄薄地涂擦黄连膏。 若切口愈合良好,术后5天可除尽填塞物。注意事项
预防
预防重点主要是防止鼻部外来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