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神经外科、肿瘤外科
疾病简介
是小儿时期比较常见的肿瘤之一,因为小儿颅内肿瘤恶性者多及良性肿瘤位置深在险要而切除困难,故常危及小儿生命。其发生率在15岁以下儿童肿瘤中居第2位。颅内肿瘤好发年龄主要在2个年龄段,第一高峰在10岁以内,发病率为每年2.2/10万~2.5/10万,男性稍多于女性(1.1∶1)。第二高峰从30~40岁开始,60岁以上达到顶点,这一阶段为肿瘤的最好发时期。 小儿颅内肿瘤发生部位与成人不同,40%~60%发生在幕下,并且以胚胎残余组织发生的肿瘤为主,胶质瘤相对较少。而成人多发生在幕上,以胶质瘤为主。
病因
中枢神经系统颅内肿瘤分类方法很多,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见表1,Bailey和Cushing的分类能反映肿瘤组织的来源及恶性程度,长期以来被世界多数地区的神经外科和病理科所采用,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一些新的分类方法,如Kernohan的Ⅰ-Ⅳ级分类法,Russell的胶质瘤分类,较有影响的是Kernohan提出将胶质瘤,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和神经源肿瘤等,按其分化程度分为Ⅰ-Ⅳ级,根据这个分类似乎能够容易地判断肿瘤的发展和病人的预后,因此受到临床医师欢迎,在国内国际上使用多年,但此分类法也有缺陷,如同一肿瘤在不同部位,细胞分化即可不同,有些混合瘤无法分级,而有些肿瘤分级意义不大,在此基础上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新的分类法,其特点是分类细致,包括了颅内发生的各种肿瘤类型,吸收了既往各种分类的特点和长处,既反应了肿瘤的形态学,又表明肿瘤的来源,并采用间变这一概念,可认为是目前最好的分类。
症状
小儿颅内肿瘤好发于中线及后颅窝,故易早期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出现颅内压增高,压迫脑干等重要结构,病程常较成人短,同时,由于儿童颅骨发育不完全,代偿能力较成人强,因此局限性神经系统损害症状相对较成人少,主要系颅内压增高所致,常见症状如下: 1.一般症状 小儿颅内压增高可表现为烦躁和易激惹,有的则淡漠或嗜睡,若有意识障碍,脉缓,呼吸减慢,血压增高说明已进入脑疝前期,需做紧急降颅压处理, 小儿颅内压代偿能力较成人高,颅压增高出现较晚,一旦失代偿则病情急剧恶化,故早期诊断十分重要。 2.呕吐 约70%~85%的患儿有呕吐,此为颅内压增高或后颅窝肿瘤直接刺激延髓呕吐中枢所致,在部分患儿(约10%~20%)呕吐是惟一的早期症状,其中婴幼儿多见,呕吐可与头痛或头晕伴存,呕吐并不全为喷射性,以清晨或早餐后多见,常在呕吐后能立即进食,其后又很快呕吐,少数患儿可伴有腹痛,早期易误诊为胃肠道疾患。 3.头痛 70%~75%的患儿有头痛,幕上肿瘤头痛多在额部,幕下肿瘤多在枕部,主要是颅内压增高或脑组织移位引起脑膜,血管或脑神经张力性牵拉所致,头痛可间歇性或持续性,随病程的延长有逐渐加重的趋势,但当视力丧失后多明显缓解,婴幼儿不能主诉头痛,可表现双手抱头,抓头或阵发哭闹不安,对小儿头痛应引起重视,因为此年龄期小儿很少有功能性头痛。
检查
腰穿检查对有视盘水肿的患儿应列为禁忌,可诱发脑疝,小儿哭闹时测压常不准确,脑瘤患儿脑脊液“白细胞”可增高,但应与脱落的肿瘤细胞鉴别,蛋白增高而糖及氯化物多正常,这与炎症反应不同。 1.颅骨X线平片 了解有无颅内压增高征(颅缝分离及指压迹增多等)及有无异常钙化斑(多见于颅咽管瘤和少枝胶质瘤)。 2.脑血管造影 肿瘤有占位效应时可见血管移位;血供丰富的肿瘤可见肿瘤异常染色。 3.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 不仅可以精确定位,尚可了解肿瘤大小,囊实性,有无钙化,血运是否丰富及瘤周水肿情况等。 4.磁共振成像(MRI) 具有更鲜明的对比度和较好的解剖背景,对中线和后颅凹肿瘤显示尤为清晰,但对钙化和骨质显示不如CT。
诊断与鉴别
小儿因表达能力欠佳及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或查体不合作,症状体征可不明显,而且许多症状与小儿其他疾病表现相似,或在其他疾病之后发生,因此极易误诊,应引起高度重视,小儿脑瘤最易误诊为以下几种疾患: 1.脑膜炎或脑炎 因小儿脑瘤有发热者占4.1%;脑脊液可呈炎症样改变及合并有小脑扁桃体下疝时表现为颈抗,临床易误诊为结核性或化脓性脑膜炎。 2.胃肠道疾患 颅压增高时患儿有反复进食后呕吐,易误诊为胃肠炎或幽门梗阻及肠蛔虫症。 3.先天性脑积水 婴幼儿脑瘤的头颅增大,前囟张力高及头皮静脉怒张与脑积水表现相似,但以下特点有助于鉴别,脑积水起病较颅内肿瘤早,多在生后头颅逐渐增大;明显眼球落日征;视盘多无水肿;呕吐症状少。 4.神经性头痛 小儿头痛多为器质性病变,应注意进一步检查。 5.尿崩症 多为鞍区肿瘤的一个症状而非一种疾病。 .眼科疾病 脑瘤引起视盘水肿和继发性视神经萎缩可影响视力视野,易误诊为视盘炎或视神经炎,病史及辅助检查有助鉴别。 7.癫痫 儿童脑瘤有10%左右有癫痫发作,只有排除肿瘤和血管病变才能做原发性癫痫的诊断。 8.小脑性共济失调 是小脑的退行性病变,进展缓慢及无颅内压增高可与后颅窝肿瘤鉴别。
治疗
暂无相关资料。
西医治疗
小儿颅内肿瘤以手术切除为主,对多数肿瘤,术后可辅以放射治疗。恶性胶质瘤可用化疗或免疫治疗。
治疗用药
甘油果糖注射液 司莫司汀胶囊。
并发症
局部症状因肿瘤的部位和大小而异,接近中央前后回的大脑半球肿瘤可有对侧肢体力弱或偏瘫,影响到语言中枢可有运动性或感觉性失语,鞍区肿瘤可有视神经原发性萎缩及视力,视野改变,肿瘤影响垂体-视丘下部可有生长发育紊乱,肥胖或消瘦,多饮多尿及体温调节障碍,幕下肿瘤多有步态不稳,眼球震颤,肌张力及腱反射减退,脑干肿瘤则有脑神经损害及对侧锥体束征,松果体肿瘤则有眼球上视困难和性早熟等,常并发癫痫,脑疝等。
饮食与护理
(1)宜进抗脑瘤的食物,如小麦,薏米,荸荠,海蜇,芦笋,炸壁虎,炸全蝎,炸蜈蚣,炸蚕蛹,鲎,海带。 (2)宜吃具有保护颅内血管作用的食物:芹菜,荠菜,菊花脑,茭白,向日葵籽,海带,海蜇,牡蛎,文蛤。 (3)宜吃具有防治颅内高压作用的食物:玉米须,赤豆,核桃仁,紫菜,鲤鱼,鸭肉,石莼,海带,蟹,蛤蜊。 (4)宜吃具有保护视力的食物:菊花,马兰头,荠菜,羊肝,猪肝,鳗鲡。 (5)宜吃具有防护化疗,效疗付作用的食物:香菇,银耳,黑木耳,黄花菜,核桃,芝麻,向日葵籽,猕猴桃,羊血,猪血,鹅血,鸡血,莲子,绿豆,薏米,鲫鱼,青豆,鲟,鲨鱼,梅,杏仁,佛手。
忌吃
护理
1.脑瘤的护理首先不要吃太多咸而辣的食物,不吃过热、过冷、过期及变质的食物。 2.脑瘤的护理要以良好的心态应对压力,劳逸结合,不要过度疲劳。 3.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保持弱碱性体质,使各种癌症疾病远离自己。脑瘤的护理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多在阳光下运动。
注意事项
预防
本症尚未明确确切的发病病因,参照一般肿瘤的预防方法。 了解肿瘤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可降低肿瘤的危险,预防肿瘤的发生有2个基本线索,即使肿瘤在体内已经开始形成,它们也可帮助机体提高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