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160 > 疾病频道 > 多汗症 > 多汗症简介

基本信息

疾病简介

  (别名:自汗,盗汗,汗证)。是由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起汗腺过多分泌的一种疾病。交感神经支配全身的出汗。正常情况下交感神经通过控制出汗散热来调节人体的体温。但是多汗症病人的出汗和面部潮红完全失去了正常的控制。多汗和面部潮红使患者每日处在无奈、焦躁或恐慌之中。

病因

  多汗症病理多汗症是由小汗腺分泌过多所致,表现为全身(泛发性多汗症)或局部(局限性多汗症)异常地出汗过多。多汗症可继发于某些精神神经疾病,代谢性疾病,内分泌紊乱,肿瘤,药物等,称为继发性多汗症; 原发性多汗症病因未明,最常发生的部位是手掌、腋窝和足底,偶有发生于头颈部、躯干部和小腿。发病年龄多为自幼开始,至青少年期加重并伴随终身,病情严重时不仅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甚至会使患者产生心理障碍,不敢参与正常社交等。传统的治疗方法虽然很多,但往往难以奏效,其中包括收敛剂、止汗剂、镇静剂、催眠疗法、心理疗法、电离子透入法和针灸等。胸交感神经节或交感神经干切除术是目前治疗多汗症唯一有效而持久的方法,但是以前双侧开胸施行手术创伤大、切口疤痕影响功能和美观,患者往往难以接受。全身性多汗可以是一种异常的生理性反应,或某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的症状之一。局部多汗可由于交感神经损伤或异常的反应,乙酸胆碱分泌增多,导致小汗腺分泌过多的汗液。多汗症从发病原因上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由于全身性疾病造成的 ,如内分泌失调(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垂体功能亢进等 )、神经系统疾病、部分感染性疾病 (疟疾、结核等 )和长期生病造成体质虚弱。只要这些全身性疾病得到控制后多汗的情况就能得到解决。二是精神性出汗 ,由于高度紧张和情绪激动造成 ,是因为交感神经失调所致 ,内服一些镇静药(如阿托品、普鲁本辛、颠茄合剂等 )具有暂时性的效果 ,但有口干等副作用。三是味觉性出汗 ,属于另一种生理现象 ,如吃某些刺激性的食物 (辣椒、大蒜、生姜、可可、咖啡)后引起的多汗 ,这种情况一般不必进行治疗 ,只须忌口。

症状

有全身性及限局性多汗两种。全身性多汗者皮肤表面常是湿润的,而且有阵发性的出汗。局部多汗常见于手掌、足跖、腋下、其次为鼻尖、前额、阴部等,多在青少年时发病,患者常伴有末梢血液循环功能障碍,如手足皮肤湿冷、青紫或苍白、易生冻疮等。足部多汗由于汗液蒸发不畅,致足底表皮浸渍发白,常伴足臭。腋窝部及阴部多汗时,由于该部皮肤薄嫩,经常潮湿摩擦,易发生擦烂红斑,伴发毛囊炎、疖等。 多汗症手掌出汗太多,双手太湿而不敢和别人握手,甚至写字时也会因手上的汗水过多而弄污纸张;足部出汗常使袜子、鞋垫湿透,可自觉行走时脚底会打滑,甚至出现过多的汗液浸渍皮肤,使皮肤发白,脚趾间糜烂,常导致真菌、细菌滋生,引起脚臭、脚癣等;腋部出汗可见汗水从腋窝下往下滴淌,衣服常会被汗水浸湿。当有细菌侵入感染,腋下不仅可发出难闻的气味(即腋臭),还可并发皮肤炎症等。

检查

  血、尿、便及脑脊液常规检查及血生化检查多无特异性。继发性多汗症实验室检查与原发病相关。  1、 头颅、肢体影像学检查绝大多数是正常结果,继发性多汗症则有与原发病相关的表现。  2. 自主神经功能检查,对多汗症有辅助诊断及鉴别意义。

诊断与鉴别

  诊断关于多汗症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2004年美国皮肤病协会JohnHornberger组织了一个包括20多家单位专家组成的协作小组,制定了一个诊断参考标准。无明显诱因肉眼可见汗腺分泌亢进持续6个月以上并符合以下条件的两项者即可确诊:(1) 双侧出汗部位对称。(2) 一周至少发作一次。(3) 发病年龄小于25岁。(4) 有阳性家族史。 多汗症表现(5) 睡眠时无多汗。(6) 影响日常的工作生活。如果伴有发热、夜汗、体重减轻应注意存在继发性多汗的可能。鉴别诊断主要是继发性多汗症的病因鉴别,应依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做出判断。如糖尿病有血糖和尿糖化验的异常,脑部器质性病变应存在定位症状和体征。

治疗

暂无资料西医治疗 西医主要是采取病因治疗、抗胆碱能药物、镇静剂,手术等方法。治疗用药 具体情况请咨询医生。

并发症

  继发性和先天性多汗症,同时可存在原发病或遗传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全身性多汗者皮肤表面常是湿润的,而且有阵发性的出汗。局部多汗常见于手掌、足跖、腋下、其次为鼻尖、前额、阴部等,多在青少年时发病,患者常伴有末梢血液循环功能障碍,如手足皮肤湿冷、青紫或苍白、易生冻疮等。足部多汗由于汗液蒸发不畅,致足底表皮浸渍发白,常伴足臭。腋窝部及阴部多汗时,由于该部皮肤薄嫩,经常潮湿摩擦,易发生擦烂红斑,伴发毛囊炎、疖等。

饮食与护理

暂无资料忌吃护理 暂无资料注意事项

预防

尚无较好措施,主要是预防相关疾病。如有遗传性综合征背景,预防措施包括推行遗传咨询、携带者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和选择性人工流产等,防止患儿出生。放松心情,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