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160 > 疾病频道 > 腺病毒性肺炎 > 腺病毒性肺炎简介

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呼吸内科

疾病简介

腺病毒(adenovirus)是病毒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之一,较大年龄组儿童或青年人感染腺病毒仅引起上呼吸道疾病,在婴幼儿中可引起严重的急性腺病毒性肺炎。1958年Chang等首先报道1例7A型腺病毒性肺炎,以后各国相继报道。我国于1958年亦开始对腺病毒感染进行研究,发现引起婴幼儿腺病毒性肺炎流行的病原体主要是腺病毒3、7型,轻症及大龄儿童预后较好,重症感染和腺病毒性肺炎则预后不良,病死率高。

病因

腺病毒是DNA病毒,1953年Robwz等人首次从人腺样体细胞分离到。病毒颗粒含DNA和蛋白质,在细胞核内繁殖。电子显微镜观察此病毒为完整的20面体结构,剖面可见致病的核和衣壳(capsid),无囊膜,外衣壳直径约60~90nm衣壳由252个子粒组成,其中240个子粒组成6个一组的6面体构成20面体的20个三角形的面,12个子粒是五邻体构成12个顶端,每个五邻体的基部伸出一根“纤丝",使病毒体类似通讯卫星样构型。双股DNA基因组,分子量(20~25)×106,末端重复,5'末端连接有蛋白质,有感染性,核内复制。 腺病毒在感染的细胞匀浆中非常稳定,耐寒,可在4℃几周内,-25℃几个月内保持其感染性,相对不耐热,紫外线照射30min可灭活其感染性。对酸碱度及温度的耐受范围较宽,在pH6.0~9.5的室温条件下可保持其最高感染力。 现已知人腺病毒有42个血清型 (命名为腺病毒H1~H42),按基因组的同源性、组内重组潜力及其他几种标准可分为6个亚属(A~F)或看成是42个型而归属为6个种,同一亚属内的腺病毒都具有共同的致病机制和流行病学特征。腺病毒又可按其与不同的动物红细胞凝集的特征分为4个亚群。多数型别并不引起人的严重疾病,但某些型别能引起敏感人群的急性呼吸道疾病,成人中<1%,5岁以下儿童中有5%的急性呼吸道疾病由腺病毒引起,不显性的感染常见由Ad1、Ad2、Ad5引起,大多数儿童在婴幼儿时期就感染过这些型的腺病毒,其中50%发病症状轻,为非特异的。感染Ad2这一类腺病毒后,往往形成潜伏感染而长期带病毒,流行性感染多由Ad3、Ad11、Ad7、Ad8型引起。新兵营中腺病毒所致急性呼吸道感染流行多由Ad4和Ad7引起,偶尔由Ad3、Ad11、Ad21引起,咽结膜热主要由Ad3和Ad7引起,如儿童夏令营的“游泳池结膜炎”,可呈暴发流行,流行性角膜结膜炎主要由Ad8引起。从病毒性肺炎婴儿的临床观察及实验室获得Ad7和Ad3二型病毒是引起腺病毒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体,而且常较严重,可以致死。但近十几年来,临床重症患儿有减少的趋势,可能与Ad7逐年增加有关。有学者对3、7型腺病毒用限制性内切酶进行病毒核酸基因组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基因组型毒力、致病力存在差别,7b多导致重症肺炎,7d所致肺炎临床症状较轻,7d与7b从共同流行到单独出现,表明7d可能是7b的变异株,致使其致病基因片段毒力减弱,使得Ad7肺炎症状缓和,轻型多。此外,还发现一些菌株能引起泌尿生殖系感染,某些腺病毒如Ad40和Ad41则与胃肠炎有关。

症状

腺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在儿童中以发热性咽炎和咽结膜热为最常见,婴幼儿则以肺炎为多。潜伏期3~8天,继上呼吸道感染,咽结膜热或其他呼吸道传染病后发病。发热高,病程长为其特点。一般急骤发热,最初1~3天,体温多在38~39℃,以后渐升高,4~5天半数病例可达40℃以上,呈稽留热或不规则热型,高热持续7~10天,重症2周为极期以后退热,个别病例发热时间长达20天。中毒症状重。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发灰,这可能与中毒致末梢血管收缩及病毒血症引起全身病变有关。 根据表现,临床可分为轻症和重症。 轻症:多见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早期有结膜炎,咽炎及皮疹等腺病毒感染的症状,热程短,持续7~14天,中毒症状轻,一般无心、脑等合并症。肺部体征与X线与一般支气管肺炎近似,病程10~14天,高热骤降,一般症状随着很快好转,肺部阴影2~4周才能完全消失。 重症:中毒症状重,高热可长达3~4周,大部分有循环和中枢神经系统及DIC等合并症,肺部病变长达1~4个月之久,肺部湿啰音长时间不消失。极重型可发生DIC。

检查

1、血象 白细胞总数约62%病例在10.0×109/L以下,36%在(10~15)×109/L之间,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继发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嗜中性粒细胞可以升高。血涂片检查:嗜中性粒细胞的碱性磷酸酶及四唑氮蓝染色一般较正常小儿或细菌性肺炎为低。 2、病毒学检查 由于腺病毒感染是常见的,而且临床特征与其他病毒感染极相似,凭临床表现很难对腺病毒感染作出最后诊断,因此需要以下特异的诊断方法。

诊断与鉴别

1、支气管肺炎 亦可见于婴幼儿,但热型不定,一般病情较轻,肺部体征弥漫,白细胞数多数增加,抗生素治疗有效。 2、大叶性肺炎 亦可突然起病,持续高热(稽留热),一般病情重,早期体征不明显,但见于年长儿,X线检查呈全叶或节段性,抗生素治疗有效,而与腺病毒性肺炎区别。 3、毛细支气管炎 多见于小婴儿,仅低热或偶高热,喘重,肺部喘鸣,广泛啰音,X线检查为点片影,可与之鉴别。 4、副流感病毒肺炎 虽然也可见于婴幼儿,中度发热,病程稍长,抗生素治疗无效,但一般症状较轻,肺部体征弥漫,X线检查为小片影。 5、麻疹 早期症状以发热,结膜炎,麻疹样皮疹时需与麻疹鉴别。如有麻疹接触史,发热3~4天后口腔黏膜出现Koplik斑。咽黏膜细胞免疫荧光素标记抗体检查和免疫酶标抗体检查腺病毒抗原为阴性时,则应诊为麻疹感染。 此外,肺结核原发综合征、粟粒型肺结核、干酪性肺炎当高热持续不退,出现呼吸困难、发绀、抗生素治疗无效时,需与腺病毒性肺炎鉴别。肺结核物理检查体征不如腺病毒性肺炎明显,可结合结核接触史、结核菌检查及结核菌素试验等来鉴别。

治疗

重症腺病毒性肺炎,由于热邪深入营血,耗伤气阴,迫血妄行,造成热盛血瘀,舌质红绛,苔少,脉细数,一般早期宜宣肺清热解表,止咳平喘,予三拗汤加减桑菊饮。风热犯肺宜辛凉解表,止咳平喘,予麻杏石甘汤加减银翘散。肺胃热盛型,为表热时宜辛凉解表,清热化痰,予白虎汤加减。肺胃热盛型里热症,宜清泻肺胃,佐以凉营,予白虎汤加减清营汤。当腺病毒性肺炎极期毒热炽盛,并发心力衰竭时心阳虚衰宜清泻营热,回阳救逆,可予人参白虎汤加减,并发DIC时热盛血瘀,宜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可予清营汤加减血腑逐瘀汤;并发中毒性脑病时邪热内陷,应扶正祛邪,开窍醒脑,予三甲复脉汤加减,高热神昏加安宫牛黄散0.1~0.3g冲剂,2次/d。当并发呼吸衰竭者痰壅气闭,宜扶正祛邪展气开肺,予加减生脉散。本病恢复期,余热未退,宜清余热养肺阴,予竹叶石膏汤或沙参麦冬汤。

西医治疗
腺病毒性肺炎的治疗应采取中西医结合及综合治疗措施。加强护理,保证休息、营养、新鲜空气及液体入量,积极防治感冒,危重患儿应注意纠正缺氧、中毒性脑病、心力衰竭、水及电解质平衡紊乱以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及时进行治疗,包括镇静、止咳平喘、强心、氧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1.一般治疗 (1)加强护理,避免交叉感染: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环境安静整洁,室温20~22℃,相对湿度55%~56%。急性期应保持小儿安静休息,以减低身体对氧的消耗。 (2)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清除呼吸道痰液,使小儿取侧卧位,以免引起痰液堵塞呼吸道而窒息。并应经常抱起患儿或更换体位,翻身,以促进肺部炎症吸收。 (3)保证入量,注意营养:每天热量209.2~251.0kJ/kg,液体量60~80ml/(kg·d),婴幼儿用量可偏大,较大儿童则应相对偏少。对高热及喘息或微循环功能障碍的患儿,由于不显性失水过多,总液量可偏高。急性期患儿易发生钠潴留,故钠的入量不宜过多,一般不合并腹泻者,不应超过3mmol[相当于生理盐水20ml/(kg·d)],静滴液可以10%葡萄糖与生理盐水配制成4∶1或5∶1的混合液。静滴速度应控制在5m1/(kg·h)以下。有明显脱水及代谢性酸中毒的患儿,可用1/2~1/3等渗含钠液补足累积丢失量,然后用上述液体维持生理需要。 (4)早期给氧:有轻度呼吸困难,血气分析动脉氧分压<8.0kPa或氧饱和度<90%,应给氧。

治疗用药
转移因子胶囊 转移因子口服溶液 利巴韦林胶囊。

并发症

  合并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或副流感病毒感染。

饮食与护理

腺病毒性肺炎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饮食宜清淡为主,注意卫生,合理搭配膳食。

忌吃


护理
注意个人的身体保暖,不要着凉。

注意事项

预防

 加强护理和体格锻炼,防止呼吸道感染。流行期间预防院内交叉感染;托幼集体机构有腺病毒感染时,需采取隔离措施,观察咽部病毒阳性持续时间,隔离期应为2周以上。此外,3、4、7型腺病毒口服活疫苗经研究有预防作用,而且重组的腺病毒活疫苗将更是一种颇为理想的活疫苗,使机体产生对腺病毒呼吸道感染的免疫力,又可在肠道局部产生对轮状病毒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