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160 > 疾病频道 > 脂溢性角化病 > 脂溢性角化病简介

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皮肤科

疾病简介

脂溢性角化病(SK,又称为老年斑、老年疣、基底细胞乳头瘤)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皮肤良性肿瘤,好发于中老年人,由于不同人群所接受的日照强度不同,皮肤护理习惯的差异,有些人可能早至30岁以前开始发病。脂溢性角化病好发于面头部、颈部、背部及手背等部位,尤其常见于两侧颞部及耳前区的皮肤。

病因

日光照射可能与该病的发生有关,热带地区的居民具有更高的发病率且发病年龄更早。但SK在衣服遮盖部位也可以出现。有研究发现大部分皮损具有克隆起源,提示该病为肿瘤性而非角化过度起源。

症状

本病大多发生于40岁以后,有些人可于20-30岁开始发病。皮损好发于面部、颈部、躯干、上肢、手背等部位,但不累及粘膜和掌跖,通常为多发的边界清楚的深色皮损,表现为斑片、丘疹或斑块。皮损随年龄而增大,增多,直径多1cm左右,也可见数厘米大小的皮损,表面呈乳头瘤样,有的有油腻性痂。有些损害色素沉着非常显著,呈深棕色或黑色,陈旧性损害的颜色变异很大,色素不均匀。本病常无自觉症状,或偶有痒感。该病皮损发展缓慢,极少出现恶变。

检查

利用皮肤镜检查,可在不同个体或不同皮损中发现以下特征性表现:指纹状结构、假皮丘网状结构、脑回状结构、发卡样血管、粟丘疹样囊肿、虫蚀状边缘、粉刺样开口等。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的基本特点为向外生长,角化过度,棘层肥厚,乳头瘤样增生,增生的角质形成细胞中有多数黑色颗粒,有假性角囊肿。

诊断与鉴别

40岁以上(有些人可提早至20多岁)出现于好发部位的0.5-1cm左右的淡褐色至黑褐色边界清楚的孤立或多发的斑片、丘疹或斑块,伴有毛囊角栓、天鹅绒状的表面、粘着性外观及过度角化的鳞屑,有助于该病的诊断。需与SK鉴别的皮肤病有:扁平疣、日光性角化病、颧部褐青色痣、雀斑、雀斑样痣、黑素细胞痣、基底细胞癌、原位鳞状细胞癌或恶性黑素瘤等,诊断困难时可做组织病理检查来鉴别。

治疗

无症状的SK治疗多由于美容原因,常用Q开关532nm激光器或强脉冲光进行治疗,清除皮肤表面的色斑。有症状或突出皮肤表面的皮损可采用二氧化碳激光、液氮冷冻、铒激光、刮术或手术切除。

并发症

治疗后局部一般会出现结痂,随着痂皮的自然脱落,色斑逐渐淡化。个别患者可能会出现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皮肤感染、疤痕形成等。

饮食与护理

治疗后局部冷敷,外用抗生素溶液或抗生素乳膏,减轻局部的炎症反应,可预防和显著减轻并发症。

预防

及早、持久地进行皮肤保湿护理、防晒,可以起到预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