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160 > 疾病频道 > 炎症性肠病 > 炎症性肠病简介

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消化内科、综合内科

常见症状:大便失禁

疾病简介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指原因不明的一组非特异性慢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常见为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与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但也存在其他类型的IBD,如未定型结肠炎、胶原性和淋巴性结肠炎等。溃疡性结肠炎,也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为局限于结肠黏膜的慢性弥漫性炎症,从直肠开始向近段蔓延呈连续性、对称性分布,病变为炎症和溃疡。克罗恩病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呈慢性肉芽肿性炎症,以回肠末端及其邻近结肠最常受累。病变多呈节段性、非对称分布,直肠极少累及。

病因

迄今,炎症性肠病病因、发病机制未明。多认为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包括遗传、感染、精神、环境、饮食、黏膜局部免疫紊乱等因素。目前认为IBD发病机制可能为:某些遗传决定因素使易感个体易于患病,在感染因子或肠腔内抗原的作用下刺激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引起上调的T细胞反应,由此激活各种细胞因子的网络,使局部组织发炎,并不断放大和持续,引起肠壁的损伤和相应的临床表现。

症状

儿童IBD的临床症状与体征除常见的胃肠道表现外,常有明显的肠外表现,如关节炎、生长迟缓、体重不增、营养不良、贫血、神经性厌食等,尤其生长迟缓是生长期儿童的最独特的症状,常在婴儿期就已出现。 1、溃疡性结肠炎 大多数UC起病隐匿,或轻度腹泻,便血,仅见大便潜血。约30%患儿症状明显,起病较急,多见婴幼儿,腹泻可达10~30次/d,呈血便或黏液血便、脓血便,侵犯直肠者有里急后重。痉挛性腹痛常于便前、便时发生,便后缓解。左下腹触痛明显,可有肌紧张或触及硬管状结肠。 全身症状有发热、乏力、贫血;病情严重则有脱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等。体重不增、生长发育迟缓亦是小儿UC最早期临床表现。可有肠外表现如关节炎、关节痛、虹膜睫状体炎、肝大等。

检查

炎症性肠病实验室检查的目的,在于: ①排除感染性结肠炎。 ②了解病情活动性,提示病情缓解或早期预报复发。 ③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评价疗效,预测转归。 ④了解溃疡性结肠炎对其他脏器功能的影响。 ⑤为本病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客观依据,然而,在溃疡性结肠炎的确诊和病情的评估方面,实验室指标并没有特异性,只能作为本病综合分析的一部分。

诊断与鉴别

由于UC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标准,CD又难以获得可确定诊断的病理组织学的结果——非干酪样肉芽肿,目前对于IBD的诊断还是比较困难的。 1、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溃疡性结肠炎为局限于结肠黏膜的慢性弥漫性炎症,从直肠开始向近段蔓延呈连续性、对称性分布,病变为炎症和溃疡。 临床表现以血性腹泻为特点,发作与缓解交替,腹泻也可表现为黏液便,可伴腹痛、里急后重、呕吐、厌食。常有明显的生长迟缓、贫血、发热、低蛋白血症等全身表现以及关节炎、虹膜睫状体炎、肝脾肿大等胃肠道外表现。 结肠镜检查和黏膜活体组织学检查是诊断的关键。病变从直肠开始,呈弥漫性分布,结肠镜下表现为;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病变明显处尚可见到弥漫的多数性糜烂、溃疡;慢性病变者可见结肠袋变浅,假息肉形成及黏膜桥形成。组织学上所见随病变活动与缓解而有不同。UC病变主要累及黏膜和黏膜下,黏膜固有肌层仅在暴发性UC时受累。活动期上皮和隐窝急性炎症细胞浸润,尤其上皮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隐窝炎,隐窝脓肿形成;慢性期有隐窝结构改变,早期隐窝上皮增生,后期隐窝大小形态不规则,极向不正常,腺体排列紊乱,扭曲分叉,黏液分泌减少,胞浆嗜碱性改变,固有膜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如发现炎症活动性与慢性化综合表现诊断价值更大。溃疡性结肠炎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感染性肠炎:很多感染性肠炎如沙门菌、志贺菌、大肠埃希菌、耶尔森菌、阿米巴原虫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所致肠炎表现为急性起病的黏液脓血便 、血便,结肠镜下所见及组织学改变,如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充血、水肿、易脆、出血、糜烂、溃疡,急性或慢性炎症细胞浸润,与早期或不典型UC相似。因此,UC应与上述疾病相鉴别。 ①一般细菌性肠炎:UC与多数细菌性肠炎的主要区别在于症状持续时间。UC所致血便、黏液脓血便常常持续数周至数月不等,而细菌性肠炎的血性腹泻则较短。由沙门菌、志贺菌、弯曲菌感染引起的肠炎虽然症状类似于UC,但血便一般在3~5天后即可得到缓解。耶尔森菌感染性肠炎症状持续14~17天。细菌性肠炎大便培养可阳性。UC与感染性肠炎另外一个重要区别在于病理改变,UC常有隐窝结构的改变,呈不规则扭曲和分叉状,数量减少,黏液分泌缺失及隐窝扩张。 ②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性肠炎:亦称假膜性肠炎,腹泻可持续数周至数月,但该病患儿在发病前多有服用抗生素史,水样便多见,血便少见,大便中可有大小不等的假膜,结肠镜下可见肠壁上附有典型的圆形或椭圆形黄色假膜有助于与UC相鉴别。必要时作难辨梭状芽孢杆菌(CD)毒素测定。 ③溶组织阿米巴肠炎:症状持续数周至数月,大便呈暗红色果酱样,重者可为全血便,结肠镜下表现为灶性、出血性溃疡,中央开口下陷,呈烧瓶样,病灶之间黏膜正常。而UC呈弥漫性改变。有条件者应作阿米巴血清学试验。 (2)缺血性结肠炎:发病年龄大,多为老年人,结肠镜下主要表现为水肿、红斑和溃疡形成,病变以结肠脾曲、降结肠和乙状结肠为主,直肠很少受累。 (3)放射性结肠炎:是盆腔或腹部放射治疗后发生的并发症,以累及直肠、乙状结肠多见。放射线对肠管的损伤作用,主要是抑制上皮细胞有丝分裂和引起黏膜下小动脉闭塞性炎症和静脉内膜炎导致肠壁缺血性改变。放疗后出现腹泻,多为黏液血便。结肠镜下可见受累肠段弥漫性充血水肿,并有红斑及颗粒样改变,易脆、糜烂、溃疡;晚期黏液苍白,黏膜下血管异常扩张,肠管狭窄,肠壁增厚。结肠病理改变为炎症细胞浸润和黏膜下小血管炎或毛细血管扩张。

治疗

 局部中药保留灌肠加中医辩证论治对UC有效,如北京报道锡类散、云南白药加普鲁卡因保留灌肠缓解率74.1%;广州报道三黄汤灌肠加中药辩证论治缓解率66.7%等。

西医治疗
IBD的治疗目标是针对控制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发作、维持缓解。治疗的着眼点是针对发病机制的各个重要环节予以阻断。IBD的治疗首先要考虑:①疾病的部位和范围,此与治疗方法的选择、药物的反映及预后密切相关。②疾病的活动度与严重度:不同期、不同程度的病变应采用不同的对策,估计预后。③疾病的病程,初发者治疗反应好,而复发者差。④病人的全身情况和有无并发症,有助于不同治疗方法的选择、预后估计和生活质量的评价。治疗原则有三:①尽早控制症状;②维持缓解,预防复发;③评价内科治疗的效果,确定内外科治疗的界限,防治并发症。

治疗用药
复合乳酸菌胶囊 酪酸梭菌活菌散。

并发症

中毒性巨结肠 为溃疡性结肠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死亡率高达20%~30%,其发生率大概在3%~5%。一般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头5年之内发生,有25%~40%在初次发作时发生,多出现在重型及全结肠炎型患者。使用胆碱能受体阻断药、钡灌肠或肠镜检查及存在低钾血症均可诱发。其病理生理改变并不十分清楚。病理可见全肠壁的炎症。由于炎症波及肌层和肌间神经,致肠壁的张力降低,蠕动减弱,肠内积气,内容物淤积,肠管壁高度扩张,从而导致腹膜炎症出现。细菌分解物及毒素释放以致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饮食与护理

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佳。

忌吃


护理
1、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主。 2、可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 3、给予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如各种粥类、米汤等。

注意事项

预防

本病病因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从预防上来讲相对来说就比较困难,但感染因素,饮食过敏因素和精神因素是可以采取相应措施予以预防的。 凡是胃肠道有病的患儿,饮食上应注意的问题都是大同小异,治疗原则,饮食上注意的原则都是一样的,如少吃刺激性的东西,烟,酒,辛辣酸甜的东西尽量少吃,太油,太腻的东西少吃,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来说有一些感冒药,所谓的阿司匹林类的非甾体抗炎类的药物都应特别慎重,尽量不吃,因为这些药很可能会诱发病情的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