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小儿内科、中医儿科
疾病简介
脂肪吸收不良又称脂肪泻(steatorrhea),是由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不良所致的综合征,可在多种疾病中见到,如胰、肝、胆及肠道疾病。 由于肠道病变引起的脂肪泻,多同时伴有其他多种营养素的吸收不良,称之谓吸收不良综合征。
病因
小肠是吸收各种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营养物质、尤其是脂肪不能被小肠充分吸收,从而导致腹泻、营养不良、体重减轻等,就叫做吸收不良综合征。
其中有一类疾病过去病因不明,称之为特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或乳糜泻(celiac disease),现已知是由于对麦类食物中的麸质(gluten)发生过敏所致。
症状
1、油花样便:
患儿食欲不振、发育不良、体重减轻、消瘦、精神倦怠、好哭、营养不良。粪便量及次数增多,典型粪便色淡,灰白色,油脂状,量多,恶臭,所含脂肪能漂浮于水面。
2、腹胀:
由于肠内储存不消化食物。同时肠肌软弱使肠腔内积气所致。
3、脂溶性维生素缺乏:
(1)维生素A缺乏:
可表现毕脱斑、角膜干燥等。
(2)维生素D缺乏:
可致佝偻病,手足搐搦症。
(3)维生素E缺乏:
可致近端肌肉萎缩;维生素K引起出血倾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可引起低蛋白血症、水肿,营养性贫血及肠病性肢皮炎等。
(4)其他多种营养素吸收障碍:
引起相应的表现,如低蛋白血症、水肿,营养性贫血,肠病性肢皮炎和继发多种微量元素缺乏。
检查
(1)苏丹Ⅲ染色镜检:将粪便置玻片上,加几滴95%乙醇混合,用苏丹Ⅲ饱和乙醇(95%)溶液染色,镜下中性脂肪呈黄或橘黄色圆形小球,另外将粪便置玻片上,加几滴36%醋酸和苏丹Ⅲ溶液,充分混合覆盖玻片,放在酒精灯上轻轻加热直至煮沸,冷却后镜检,脂肪酸可染成橘黄色小球,镜下脂肪球较多,如每低倍视野超过6个,常提示粪脂过多,此法简便,但敏感性较差,中,重度脂肪泻才呈阳性。
(2)取生理盐水和猩红染料的饱和乙醇溶液各1滴,加粪便少许在玻片上混匀,覆以盖玻镜检,可见圆泡形中性脂肪和晶状的脂肪酸,如标本1/4以上染成红色,为试验强阳性( 或 ),为重性脂肪泻。
诊断与鉴别
与其他吸收不良综合征相鉴别:
糖吸收不良(sugar malabsorption) 正常人乳糖摄入后被小肠黏膜刷状缘的乳糖酶水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而吸收,各种原因造成小肠黏膜乳糖酶缺乏,使牛奶中特有的乳糖不能在小肠内充分水解和吸收,造成乳糖吸收不良(lactose malabsorption),糖吸收不良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引起原发性糖吸收不良的疾病有先天性乳糖吸收不良,蔗糖-异麦芽糖酶缺乏,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等。而引起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和刷状缘损害的疾病,如病毒性肠炎,慢性腹泻病,蛋白-热量营养不良,免疫缺陷病,小肠手术后等,均可引起继发性糖吸收不良。
糖吸收不良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者,称为糖耐受不良(sugar intolerance),其临床表现为患儿进食乳类食品后出现渗透性腹泻,为水样便,粪脂不增加,粪便酸臭,有泡沫,常有腹部不适,腹胀,排气增多的表现,严重者出现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一旦停食乳类食品或除去不耐受的糖类,腹泻症状可迅速缓解,此为本病的特点之一。
治疗
暂无相关资料。
西医治疗
( 1)给以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饮食。
(2)肌注补充足量的维生素A、D及K等脂溶性维生素防治其缺乏。
(3)因单糖类较易吸收,可给香蕉等含大量果糖的食物。
(4)对较重的患儿疗效不好时应用全静脉营养,使肠道休息并保证足够的营养和热量。
(5)病因治疗:主要应根据病因进行治疗:如胰腺功能不足,可给内含胰蛋白酶、胰脂肪酶及胰淀粉酶的药品;乳糜泻应限制进食麦类食物;牛奶或豆蛋白过敏者,则需停用相应食物;胆盐缺乏除治疗原发病外,如先天胆道闭锁需手术治疗,宜在饮食中加用中链三酰甘油以改善病儿的营养状况,中链脂肪不需要通过胆盐作用,能直接被小肠吸收,但长期使用,需注意有发生必需脂肪酸缺乏的可能。
治疗用药
维生素B1片 肠内营养乳剂(TP)。
并发症
并发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脂溶性维生素缺乏和矿物质缺乏等各种疾病。
脂溶性维生素是由长的碳氢链或稠环组成的聚戊二烯化合物。
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D,E和K,它们都含有环结构和长的脂肪族烃链,这四种维生素尽管每一种都至少有一个极性基团,但都高度疏水的。
某些脂溶性维生素并不是辅酶的前体,而且不用进行化学修饰就可被生物体利用。这类维生素能被动物贮存。
饮食与护理
可较多给蛋白乳及乳酸去脂牛乳,因富于蛋白质,应作为主要饮食。此外如豆制品、鸡蛋白、瘦牛肉、鱼、鸡肉、肝及猪舌等蛋白质可做成泥和易消化的软食,逐渐增加,以维持患儿营养。也可给熟香蕉或香蕉粉。注意加用鱼肝油或维生素A、D制剂及钙剂。以后逐渐加全牛乳、水果泥、菜泥、麦芽糖及蔗糖等。最后才添加淀粉食品,可先从藕粉类淀粉制品开始,然后试用糕干粉、米粉、代乳粉等。对加用麦粉类食物要十分慎重。
忌吃
护理
禁用麦食,多用各种维生素和蛋白质,少进脂肪和碳水化物,避免多渣食物,供给充足水分。治疗初期不用淀粉类食物,而较多给葡萄糖和果糖。
注意事项
预防
1、积极防治营养不良性疾病。
2、积极治疗各种梗阻性或反流性黄疸,治疗各种肠道感染性病症。
3、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注意多休息,多参加体育锻炼,多进食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