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160 > 疾病频道 > > 疖简介

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皮肤科

疾病简介

  疖是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自毛囊或汗腺侵入所引起的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炎症常扩展到皮下组织。多个疖同时或反复发生在身体各部,称为疖病,常见于营养不良的小儿或糖尿病患者。

病因

  感染发生与皮肤不洁、擦伤、环境温度较高或机体抗感染能力较低相关。疖可发生在任何有毛囊的皮肤区,往往以头、面、颈、腋下及臀部等常受摩擦的部位为多见。  (一)发病原因  疖的致病菌以金黄葡萄球菌为主,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亦引起本病。皮肤局部与全身的抗感染能力降低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故婴幼儿、营养不良者、糖尿病病人是本病的好发人群。皮肤不洁、皮肤擦伤、环境温度较高等常是导致局部感染的直接诱因。  (二)发病机制  细菌侵入毛囊及其所属的皮脂腺和汗腺后,在毛囊及周围组织中迅速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局部组织变性、坏死,而形成疖的中心,表现为局部充血、渗出、硬结。聚集的中性粒细胞对受损的组织细胞和病菌体加以破坏,使其逐渐坏死和溶解,在真皮下形成脓肿。因金黄葡萄球菌的毒素含有凝固酶,故形成脓栓,向外突起。临床可见在红肿硬结的中央有黄白色脓栓。此为金黄葡萄球菌感染病灶的特征。破溃排出脓液后,脓腔逐渐被新的纤维组织修复而愈合。

症状

1、局部红、肿、热、痛的小结,呈圆锥型。  2.炎症继续发展,结节增大,疼痛加剧。  3.数日后结节中央组织坏死,溶解形成脓肿,硬结变软,疼痛减轻,中央脓头大多自行破溃,排出脓液,炎症消退痊愈。  4.疖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但若发生于血流丰富的部位,全身抵抗力减弱时,可引起不适,畏寒,发热,头痛和厌食等毒血症症状。  5.面部疖肿如合并颅内感染时,面部肿胀严重,可伴寒战,高热,头痛等海绵窦感染性栓塞。  疖因部位、严重程度不同,临床表现可有差异。  局部红肿痛硬结:病初多无全身症状,仅感染局部红、肿、痛,范围不大于2cm直径,小结节逐渐肿大,成丘疹状隆起。数天后病变扩大约3~5cm,结节逐渐软化,中心处呈白色,触之稍有波动;继而破溃流脓,并出现黄白色的脓栓。脓栓脱落、脓液流尽后,炎症逐渐消退而愈合。有的疖无脓栓(所谓无头疖),自溃稍迟,需设法促使其脓液排出。  发热、淋巴结肿大:疖感染严重时,局部区域的淋巴结肿大,有压痛,并可伴全身发热,有时淋巴结形成脓肿。  鼻、上唇及其周围(称“危险三角区”)的面疖,在加重或被挤碰时,病菌可经内眦静脉、眼静脉进入颅内,引起颅内化脓性感染。此时可有发热、头痛、呕吐、意识失常等。  初期毛囊局部红、肿、热、痛、硬结。化脓后中心处呈白色,有波动。可伴全身发热、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升高。

检查

  1、外周血象  (1)白细胞计数:发热者可有白细胞总数升高。  (2)白细胞分类计数:白细胞总数升高时常伴有中性粒细胞升高。  2.糖尿病有关检查  (1)空腹血浆葡萄糖测定:两次测定空腹血糖均升高,应考虑患糖尿病的可能。  (2)糖化血清蛋白:此试验不受临床血糖波动的影响,高于正常有助于糖尿病的诊断。  (3)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浓度呈正相关,且为不可逆反应。糖尿病时常高于正常的2~3倍。  3.细菌学检查  (1)细菌培养:对多发、反复感染者,可由脓肿直接抽取脓液进行细菌培养,阳性结果有助于致病菌的诊断。  (2)药物敏感性试验:在脓液细菌培养的同时,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可为临床药物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诊断与鉴别

  诊断要点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可伴发热、恶寒、口干、便秘、小便黄等症状。一、有头疖患处皮肤上有一色红灼热之肿块,约3crn大小,疼痛,突起根浅,中央有一小脓头,脓出便愈。二、无头疖皮肤上有一红色肿块,范围约3cm左右,无脓头,表面灼热,压之疼痛,2—3天化脓后为一软的脓肿,溃后多迅速愈合。三、蝼蛄疖好发于儿童头部。临床上可见两种类型。一种以疮形肿势小,但根脚坚硬,溃脓后脓出而坚硬不退,疮口愈合后,过一时期还会复发,常一处未愈,他处又生。另一种疮大如梅李,相连三五枚,溃后脓出而疮口不敛,日久头皮窜空,如蝼蛄窜穴之状。四、疖病好发于项后、背部、臀部等处,几个到数十个,反复发作,缠绵数年不愈。亦可在身体各处散发,此处将愈,他处又起。尤好发于皮脂分泌旺盛、消渴病及体质虚弱之人。鉴别诊断 1、多发性汗腺脓肿 也在夏季发病,多见于婴幼儿及体弱的产妇的头、额等处。皮损为多发性皮下脓肿。表面压痛、炎症较轻。无脓栓,遗留瘢痕。通常伴有很多痱子。一般人称为痱毒。也有人称为假性疖病(Pseudofurunculosis)。  2.化脓性汗腺炎 多见于青年女性,皮损为皮下硬结。形成皮下脓肿,随后表皮红、肿、热、痛、破溃结疤。皮损好发于腋下、腹股沟、生殖器及肛周、脐周等。  3.痤疮 痤疮轻度感染时,有红、肿、痛,但病变小,顶端有点状凝脂。  4.皮脂囊肿 皮脂囊肿感染时有红、肿、痛,但先前较长时间内已有圆形无痛性肿物,表皮如常。  5.痈 痈有红、肿、痛,但同时有多个毛囊感染,病变范围较疖大。

治疗

  疖总由热毒引起,治疗以清热解毒为基本原则。  一、辨证论治:  1、热毒蕴结证:患处突起如锥,灼热疼痛,或有发热、口渴,舌淡红,苔黄,脉数。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加减。  2.暑湿热郁证:见于夏秋季节,患处结块如锥,单个或多个,灼热疼痛,胸闷纳差,小便短少,舌红,苔白腻或微黄,脉滑数。清暑利湿、解毒消肿。清暑汤加减。  3.正虚邪恋证:散发于全身,局部色暗红,脓水稀少,此起彼伏,迁延不愈,伴发热,烦躁,口渴,或乏力肢软,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扶正解毒。六味地黄汤加减。  二、外治及其他治疗:  1、初起宜消肿解毒,以天仙子适量,开水调和,敷患处。或如意金黄散外敷。或用绿药膏外搽。  2.溃脓时,夹出脓栓。  3.溃后不愈者,疮口可用少许九一丹,以药捻或药线插入疮口,外敷黄连素纱布。  4.内服梅花点舌丹、牛黄解毒片、防风通圣丸,六神丸等中成药。  5.单方验方:银花30g、甘草10g,煎汤,代茶饮。

西医治疗
  1、局部治疗为主,如热敷,理疗,涂10%鱼石脂软膏。面部疖肿应卧床休息,切忌挤压或挑刺疖肿,以免扩散至颅内。  2.肿胀范围较大或有明显全身症状者,应给以全身抗生素治疗(第三代头孢抗菌素)。  3.形成脓肿者,应及时切开引流但面部疖肿应尽量避免切开。  (一)治疗  1、治疗原则 早期促使炎症消退,化脓后及早排净脓液;及时消除全身性不良反应。  2.局部治疗  (1)物理治疗:初起,紫外线微量照射,可促进局部消炎、防止扩散。红肿阶段,选用超短波、红外线等热疗,促进疖肿液化。2~3次/d,20~30min/次。  (2)药物涂擦:0.5%碘伏涂擦,该药不仅对皮肤刺激小,且作用时间持久,无色素沉着。亦可用红霉素、四环素软膏涂抹。  (3)药膏外敷:局部红肿有小脓疱时,用鱼石脂、如意金黄散、玉露散等。  (4)切开引流:疖肿成脓后,结节软化,有波动感,即可作小切口引流或火针引流。禁忌挤压化脓病变。  (5)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坚持局部皮肤的清洗,有条件者最好每天淋浴。小儿皮肤幼嫩,夏季浴后外敷痱子粉,可避免形成多发疖肿。  3.全身治疗 疖一般不需要全身治疗。但对面部疖或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应给予抗生素治疗。临床观察和药效试验结果表明,青霉素、头孢噻吩、头孢唑林及阿米卡星疗效较好。  (二)预后  一般经过积极治疗预后好,无后遗症。

治疗用药
具体情况请咨询医生。

并发症

  如被挤压或挑刺,感染容易沿内眦静脉和眼静脉进入颅内的海绵状静脉窦,引起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出现延及眼部及其周围组织的进行性红肿和硬结,伴疼痛和压痛,并有头痛、寒战、高热甚至昏迷等,病情十分严重,死亡率很高。一般极少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但若机体免疫极度低下,或对疖不恰当的挤压,使脓栓入血,病菌随血液播散,亦可引发疖病、败血症和颅内感染等严重情况。

饮食与护理

食疗方:1、组成:独头蒜1 个,蜂蜜9 克。用法:捣匀敷患处。  2.组成:独头紫皮大蒜适量。用法:去皮切成2~3 毫米薄片,用时先将患处用温盐水洗净擦干,再用蒜片贴敷,并轻轻按摩10~20 分钟,每日2~3 次,2~3 无可愈。主治:疖肿,毛囊炎。说明:如局部刺激严重者可缩短按摩时间,病情严重者应加服消炎药物。  3.组成:茶叶2 克、干金银花1 克。用法:沸水冲泡6 分钟后,每于饭后饮1 杯。主治:疖肿,外感发热。  4.组成:鲜马兰头100 克、白酒适量。用法:前一味加食盐少许捣烂用酒拌成糊状,涂敷于疖痈患处。主治:疖、痈。  5.组成:松香10 克、白酒。用法:松香研细末,调白酒成糊状,隔水加温,溶解后敷患处,以全部覆责为度,上面再盖以蜡纸,胶布固定,为加强药效,可滴酒数滴,保持松香湿润。主治:疖、痈、毛囊炎。  6.木瓜叶捣烂外敷,治痈疖肿毒。  7.鲜嫩桃叶,捣烂塞患处,治鼻疖。  8.鲜香蕉根茎或叶捣烂绞汁,涂敷患处,治痈肿、疖肿。  9.杏仁研末,用香油调搽,治热疖。  10.紫甘蔗皮煤炭存性,研末,搽患处或用麻油调敷,治疖痈,口腔炎,湿疹。  11、生芋加食盐少许,捣烂如泥敷患处,一日更换两次,可治筋骨痛,无名肿毒,小儿头上热疖,指头疔。  12.生丝瓜(或叶),捣烂取汁,涂患处,治天泡疮,黄水疮,热疖,荨麻疹。  13.海带绿豆糖水:海带60克,切丝,绿豆150克,同煮汤,加适量红糖调味食用。有补心,利尿,软坚,消痰,散瘿瘤作用。适用于高血压,脚气水肿,颈淋巴结核,单纯性甲状腺肿,小儿暑天热痱疖毒,痰热咳嗽等症。  14.冬瓜苡仁汤:冬瓜(不去皮)500-600克,苡仁50-100克,共煮汤。可加糖或食盐调味,代茶饮用,有清热,解暑,利尿,除湿作用。适用于疮疖痱毒,湿疹脚气,小便黄赤短少。  15.白萝卜生捣汁,调醋擦患处,治热疖。  16.绿豆30克,研末,每次10克,开水送服,治乳部疮疖肿痛。  17.采开败的月季花3--5朵洗净,加清水两怀,用小火煎熬至一杯,加冰搪30克,制成月季花汤,待温服下,可治血瘀性闭经、疮疖仲痛、创伤性肿痛。  18.疮疖溃破及流脓的皮肤疮毒或湿疹,用浓茶水冲洗,可使伤口清洁,促进愈合。  19.生白番薯洗净去皮,切碎捣烂,亦可加鲜鱼腥草等量同捣烂,敷于患处,敷至局部发热即行更换(约两三小时之久),连敷数天可愈,治乳痈疮疖。  20.黄豆适量,放水中浸软,加白矾少许共捣烂如泥,外敷患处,治疖肿疔疮。  21、赤豆用水浸软,捣烂,用水或醋或蜂蜜或鸡蛋清适量,调成膏状,外敷患处,治腮腺炎,热疖。  22.木棉花30-50克,白砂糖适量,用清水两碗半煎至一碗饮用。有利湿,清热作用。适用于肠炎,尿道炎,湿疹,暑疖等症。  23.鲜荞麦叶6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或荞麦面炒黄,用米醋调成糊状,涂于患处,早晚更换。治疮毒,疖肿,丹毒,乳痈和无名肿毒。  患者适宜吃什么?  1、可食加锌食盐或葡萄酸锌,其他食物如大豆、葵花子、麦麸、酵母片、红糖等。  2、宜食性味清淡、寒凉之食物,如马兰头、马齿苋、冬瓜、红白萝卜、苦瓜、丝瓜、绿豆、赤小豆、百合、菊花脑、芹菜等。  患者不适宜吃什么?  忌食生姜、胡椒等辛辣刺激的食品,以及芥菜、黄鱼、虾、蟹、鸡头、鹅肉、猪头肉等发物。  应避免食用油煎炸食品及肉类罐头。

忌吃


护理
  疖是一种生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随处可生,小儿、青年多见。《外科理例》谓:“疖者,初生突起,浮赤无根脚,肿见于皮肤,止阔一二寸,有少疼痛,数日后微软,薄皮剥起,始出青水,后自破脓出。”本病多发于夏秋季节,突起根浅,肿势局限,掀红疼痛,范围多在3cm左右,易肿,易溃,易敛。初起可分为有头、无头二种,一般症状轻而易治,所以俗话说“疖无大小,出脓就好”。但亦有因治疗或护理不当形成“蝼蛄疖”,或反复发作、日久不愈的。多发性疖病”,则不易治愈。

注意事项

预防

注意皮肤清洁,及时更换内衣和避免表皮受伤,特别是在盛夏,要勤洗澡、洗头、理发、勤换衣服、剪指甲,幼儿尤应注意。用金银花、野菊花煎汤代茶喝。疖周围皮肤应保持清洁,并用70%酒精涂抹,以防止感染扩散到附近的毛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