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160 > 疾病频道 > > 痈简介

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皮肤科

疾病简介

痈(carbuncle)为相邻近的多个毛囊及毛囊周围急性化脓性炎症。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常见于营养不良、糖尿病、肾炎或患严重的全身性皮肤病而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者。

病因

(一)发病原因  痈的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葡萄球菌,其次为链球菌、厌氧菌和绿脓杆菌等。皮肤不洁、局部擦伤、机体抵抗力降低是受感染的重要诱因,其中以糖尿病病人多见。  糖尿病病人易发生感染的原因除与高血糖导致的全身免疫功能异常有关外,还和感染病灶局部酸碱环境的变化关系密切。有研究将细菌注入糖尿病鼠软组织建立化脓性感染模型,3~6天后测定病灶内pH值。结果表明,糖尿病鼠模型病灶内pH明显低于对照组。其机制可能为高血糖可产生较正常为多的乳酸,由于白细胞内无丙酮酸羧化酶,乳酸在此不能合成糖原;又因为糖尿病时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病灶处的乳酸也不能进入三羧酸循环被利用,从而导致病灶内乳酸蓄积和pH值降低。病灶内pH值的改变可降低细胞修复能力和抗生素杀菌作用。因此糖尿病病人不仅易受到感染,且感染病灶迁延不愈。  (二)发病机制  发于机体抵抗力降低的患者,如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肾炎、糖尿病、心衰、营养不良、低丙球蛋白血症、天疱疮、剥脱性皮炎等。痈大多是由毛囊炎发展而来,病原菌先侵入单个毛囊底部形成感染,由于所在部位的皮肤厚韧,感染继而沿深部阻力较小的脂肪柱蔓延到皮下深筋膜组织,再沿深筋膜向四周扩散,从而累及周围的脂肪柱和毛囊,形成多个“脓头”的痈。

症状

痈初起为毛囊及其附近炎症性硬块,表面光滑,紧张发亮,色潮红,边缘局限。皮损迅速向四周及深部组织发展,继而化脓,中央区皮肤坏死,形成多个脓头,脓栓脱落后留下多个带有脓性基底的深在溃疡,状如蜂窝,愈后遗留疤痕。近位淋巴结可肿大,全身症状可严重,有畏寒、高热、头痛、食欲不振等。严重者可因败血症而危及生命。多见于成人,好发于颈、背、肩、臀及大腿等处。

检查

组织病理:痈是一种深部脓皮病,皮肤表面有多个溃孔。镜下可见弥漫的细胞浸润。有许多嗜中性粒细胞和多房性脓肿。这些脓肿被结缔组织隔开,或在纤维组织增生的皮肤下方互相通连。脓液从皮肤的溃孔中流出。  1、外周血象  (1)白细胞计数:发热者可有白细胞总数升高。  (2)白细胞分类计数:白细胞总数升高时常伴有中性粒细胞升高。  2.糖尿病有关检查  (1)空腹血浆葡萄糖测定:两次测定空腹血糖均升高,应考虑患糖尿病的可能。  (2)糖化血清蛋白:此试验不受临床血糖波动的影响,高于正常有助于糖尿病的诊断。  (3)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浓度呈正相关,且为不可逆反应。糖尿病时常高于正常的2~3倍。  3.细菌学检查  (1)细菌培养:对多发、反复感染者,可由脓肿直接抽取脓液进行细菌培养,阳性结果有助于致病菌的诊断。  (2)药物敏感性试验:在脓液细菌培养的同时,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可为临床药物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心电图:排除心肌受损的可能。

诊断与鉴别

鉴别诊断:1、头部乳头状皮炎 最初为毛囊炎,经过中出现增殖性瘢痕,无坏死灶和明显的全身症状。  2.疖 炎症较浅在,浸润较轻,呈锥形,中心有脓栓。全身症状轻微,坏死组织不明显,顶端化脓中心有脓栓,无蜂窝状脓孔。  3.脓癣 常见于头皮,无溃疡,坏死组织不多,皮损为毛囊性脓疱。患处有断发,可以查见真菌。  4.放线菌病 常见于单侧颌颊部,经过缓慢,脓液稀薄,其中可检出硫黄色颗粒。

治疗

应辨证施治,根据其症状,审其病程,划分阶段,同时结合部位及其热毒的轻重,气血的盛衰,年龄的大小等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按其病程可分为初期、溃脓期、收口期三个阶段。  1)辨证选方  (1)实证  初期多由于感受湿热风热之毒,蕴积皮肉之内,以致气血运行失常,气滞血瘀之证,治宜散风清热利湿,和营托毒为主,方用仙方活命饮加减。常用药物如:当归,赤芍、丹参、银花、连翘、紫花地丁、陈皮、象贝母、炙山甲、皂角刺、生甘草。溃脓期,宜上方如黄连、黄芩、生山药。收口期,上方合八珍汤。  (2)虚证  阴液不足,火毒炽盛型:滋阴生津,清热托毒,方以竹叶黄芪汤加减。气血双亏,毒滞难化型:扶正托毒,方以托里消毒散加减。常用药物如:党参、生黄芪、焦白术、当归、白芍、桔梗、皂角刺、茯苓、银花、生甘草等。  2)外治法  ①初期:实证用金黄膏或玉露膏,虚证用冲和膏外敷。  ②溃脓期:上方均掺人八二丹或九黄丹;如脓水稀薄而带灰绿色者,改掺入七二丹。若腐肉阻塞,脓液蓄积难出,可作十字形切开手术。  ③收口期:用白玉膏掺生肌散。若疮口有空腔,皮肤与新肉一时不能粘合者,可用垫棉法,加压包扎,如无效时,则应采取手术扩创。  ④若气血两亏,疮形不起,亦可配合神灯照法或桑紫火烘法。

西医治疗
系统治疗早期、足量、足疗程有效抗菌药物治疗,常用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酰胺类/克林霉素等抗菌药物,最好根据细菌药敏试验来选择抗菌药物。需要静脉给药,同时加强支持疗法。局部治疗早期损害可外用抗菌药物包括2%莫匹罗星软膏、2%夫西地酸乳膏、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1%截短侧耳素软膏等。患处辅以照射紫外线或红外线。外科疗法如范围较大,脓头虽未破而仍引流不畅者,需手术切开引流。手术应在全麻下进行,在患部作+或++切口。切口长度应达到病损边缘,深达筋膜,剪去坏死组织,创口内置高渗盐水纱布或庆大霉素纱条,外加包扎,以后定期更换敷料。

治疗用药
具体详情请咨询医生。

并发症

痈不仅局部病变比疖重,且易并发全身性化脓性感染。唇痈容易引起颅内的海绵静脉窦炎,危险性更大。  严重感染若不能得到及时治疗,病原菌及其毒素可对机体的重要器官造成损害。  1、中毒性心肌炎 表现为高热、胸闷、心悸、脉速,心律不规律,有频发室性早搏等。  2.肺炎。  3.脓毒血症 骤起寒战,继以高热可达40~41℃,或低温。神志异常,脉细速,肝脾可肿大,严重者出现黄疸或皮下出血。  4.唇痈病人有发生海绵窦血栓的危险。

饮食与护理

发病时应禁饮酒或食辛辣刺激食物。少食厚味食物。

忌吃


护理
(1)调整饮食。平时应少食辛辣刺激之品,忌饮烈性酒,以防辛辣之品损伤脾胃,致使肠胃积湿生热而诱发本病或加重病性。应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2)防止潮湿。尤其是暑天,天气炎热,常因工作环境差,或工作繁忙而汗湿衣襟,加之更换内衣不勤,容易发生本病。因此,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经常更换内衣,淋浴,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卫生。  (3)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毛囊炎、疖肿、湿疹等。  (4)防止搔抓。无论是颈部、腋部、脐部或是身体其他部位皮肤有破损或有湿疹,都应积极对症治疗,避免用力搔抓,因搔抓后可继发感染而形成脓肿。

注意事项

预防

增强机体抵抗力,勤洗澡,勤更衣,若发现小范围的毛囊炎及疖应及时彻底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