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消化内科、神经内科
常见症状:多食、呕吐
疾病简介
神经性贪食(bulimia nervosa)是一种以反复发作性暴食及强烈的控制体重的先占观念为特征、导致病人采取极端措施以削弱所吃食物的“发胖”效应的综合征。 神经性畏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都属于行为怪异的进食性疾病,虽然两者的临床表现及预后不同,但引发疾病的根源和本质相同,均起自于对肥胖的恐惧心态。因此有人把这两种疾病视为同一疾病的不同表现。这两种疾病均多发于年轻女性。 早在1959年,美国Stunkard就报道在肥胖和正常体重的人群中,存在暴食、继之呕吐、导泻等现象,并称之为“狂吃综合征”,后改为“贪食症”。1979年,英国Russell首次提出“bulimia nervosa”这一术语,并逐渐被公众所接受。目前,该症已有独立的分类诊断标准,但与anorexia nervosa间的关系仍然存在分歧。
病因
认为本症是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症状
患 者对食物存在强烈的、不可抗拒的欲望,不可自制地发作性暴食,在短时间内进食大量食物。发作的时候,患者往往不能控制和限制自己的饮食,于是发生阵发性暴食。有人报道,贪食症患者在短时间内可以摄入数量惊人的食物,一次发作可摄入48116千焦耳(11500千卡),一天可摄入209200千焦耳(5万千卡)的能量。进食后,因恐惧肥胖,又采用诱吐、导泻、禁食、服用利尿药、甲状腺素等方式以消除暴食引起的发胖的顾虑。患者体重下降不明显,有时甚至高于正常。但因长期暴食、诱吐、导泻等,可导致一系列躯体合并症。 诊断需具备以下条件: 1、持续存在进食的先占观念 对食物有种不可抗拒的欲望;难以克制的发作性暴食,病人在短时间内吃进大量食物。 2、病人试图以下列一种或多种手段抵消食物的“发胖”作用 自我引吐;滥用泻药;间断禁食;使用某些药物,如食欲抑制剂、甲状腺素制剂或利尿药。当糖尿病患者出现贪食症时,他们可能会无视自己的胰岛素治疗。 3、精神病理包括对肥胖的病态恐惧 病人为自己制定了严格的体重限度,它远低于病前适宜的或医师认可的健康的体重标准。病人多有(但并非总有)anorexia nervosa发作的既往史,两者间隔从数月至数年不等。
检查
水电解质紊乱时,可有血钾下降、pH值下降,肌酐增高和内分泌紊乱等。 心电图检查有心律失常或低钾血症心电图改变,影像学检查可发现急性胃扩张。
诊断与鉴别
在诊断过程中,需除外躯体疾病所导致的贪食、呕吐及其他精神障碍所导致的贪食现象。
治疗
暂无相关资料。
西医治疗
1.对症支持治疗 对于有严重躯体合并症的患者,应及早住院,予以对症支持治疗。 2.心理治疗 (1)认知治疗:认知治疗可改善患者对饮食、体重、体型等方面认知上的偏差,并使患者认识到自己个性中的不足,从而帮助患者建立起健康的审美观念,并改善患者个性中的问题,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2)结构式家庭治疗:因该障碍患者的家庭结构常存在问题,因此着眼于整个家庭的结构式家庭治疗,会改善患者家庭结构中的问题,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3.行为治疗 记录每天进食次数和进食量,严格评分,配合奖惩措施,逐渐增强患者对进食的自控能力。 4.药物治疗 抗抑郁药,如盐酸氟西汀、三环类抗抑郁药可减少暴食、改善抑郁症状。
治疗用药
小儿腹泻宁糖浆 异卡波肼片 盐酸氟西汀分散片。
并发症
急性胃扩张、低血钾、心律失常、肾功能紊乱、月经稀少,甚至闭经等。
饮食与护理
1、尽量食用低脂肪牛奶、酸乳酪、干酪等乳制品和蔬菜、水果。 2、增加米饭、面条、饼、冷面、大众面条、荞麦冻等碳水化合物和腐、豆花汤、大酱汤等植物性蛋白质。
忌吃
护理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和紧张。
注意事项
预防
神经性贪食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但调查发现,贪食症患者多来自饮食丰盛的家庭,常有家族、个人儿童期、青少年期肥胖史。 1、情绪预防 本病青春期女性发病较多,表明这一时期性格的不稳定,易受外界刺激,或家中不睦,父母之间的矛盾,家中亲友重病或死亡者,或在学校学习成绩意外的受挫折者等等,均易发生本病,因此保持精神的乐观、心胸开阔是至关重要的。 2、劳逸结合 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使脑力劳动与适当的体质锻炼、体力劳动相结合、适当安排娱乐活动与休息,可以防止因过分劳累引起下丘脑功能的紊乱。 3、进行正确人体美的教育 少数病例对进食与肥胖体重具有顽固的偏见与病态心理,以致出现强烈的恐惧变胖而节制饮食,保持所谓体形的“美”,因此对正确的健康的“美”的教育,也是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