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中医五官科、眼科
疾病简介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视神经变性,失去传导功能,导致视物模糊甚至失明。
病因
1.急性大出血引起的失血性休克 使血压过低,以致视盘上的小血管供血不足,发生血循环障碍,从而发生梗死,局部组织缺氧。 2.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颞动脉炎等血管性疾病 使血管壁发生变化,血管狭窄或闭塞,视盘的小血管也因之发生改变,引起局部缺血。 3.严重的贫血 使血液带氧量减低;血液的黏稠度增加,如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等因血循环变慢,致使视盘缺氧。 4.青光眼的眼压增高 使视盘小血管受压,而引起血流不畅,供血不足。 5.血管炎类 巨细胞动脉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全身性红斑性狼疮,Buergers病、过敏性血管炎、病毒后血管炎、接种免疫后、梅毒、放射性坏死。 6.全身性血管病变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偏头痛、大动脉炎、颈动脉阻塞性病变 7.血液性疾病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镰状细胞病、急性低血压(休克)、G-6-P-D缺乏症 此外,还有一些眼眶和眼球局部的炎症,也可能引起本病。 二、发病机制: 据近年来的研究, 其发病机制是由于供应视盘的小血管发生缺血性病变,致使视盘局部供血不足而产生梗死所致。根据病理解剖及荧光素血管造影的研究资料证实,视盘的前端即筛板前区及筛板区的血源依靠睫状后血管的小分支供应。每个小支各供应视盘的一小部分,如果其中某1支或数支发生缺血性病变,则该支所供应的视神经纤维因供血不足而产生梗死等一系列病理变化,因而发生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最终可发展为视神经萎缩。有研究发现发生视神经萎缩的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中视网膜中央动脉管径较 其他原因引起的视神经萎缩细17%~24%。 一般说来,每人两眼的解剖结构和血管排列通常都比较一致。因此,两眼常先后发病,病变位置也往往极为相似,所以,双眼的视野缺损多比较对称。
症状
1.发病年龄: 一般多在中年以后。 2. 双眼发病: 通常多系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两眼可间隔数周至数年,甚至有相隔十多年者,少有复发。 3. 发病突然: 一般发病都较突然,病人常可明确指出其发病日期。 4.主要症状: 为单眼或双眼突发的视功能障碍,并在之后的几天或几周内逐渐加重。 5.少见症状: 病人很少有眼球胀痛或眼球转动时疼痛等感觉。 6、虽然视神经病变的眼底改变有其一定的特征,如视盘虽有明显水肿但不很充血,视网膜的血管无明显异常等。一些特点单凭检眼镜的检查很难明确判断 究竟是视盘炎还是视盘水肿或是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检查
可行以下检查以明确诊断: 1、眼底检查: 视盘多偏小,生理凹陷不明显杯/盘比较小。 2、黄斑区: 通常不受损害,因此中心视力障碍有时并不很重。 3、眼底表现: 为轻度视盘水肿,边界较为模糊,视盘可有局限性颜色变淡区域,视盘周围可有一些局限性火焰状出血,视网膜血管改变不很明显,少数人视网膜动脉稍细,在部分单眼发作的患者还可观察到对侧眼,虽然视功能正常然而也可能表现为视盘水肿,可能在不久后水肿加重,视功能下降。 4、视盘水肿消退后: 其边界仍非常清楚,但视盘的某一区域可能颜色稍淡或显苍白,有时可表现为一眼视盘水肿,另一眼视神经萎缩。 5、视野缺损: 比较特殊,如果仔细作周边和中央视野检查,常可发现其典型的视野变化。
诊断与鉴别
应与因颅内占位性病变,压迫视神经导致视物模糊相鉴别。
治疗
视神经萎缩症属肝肾阳虚、心营亏损、脾肾阳虚者,均由精亏血 少,或阳气不足,视神经失养所致,因此应针对性地选择滋补心、肝、脾、肾或助脾肾阳气的膳食,如鳖肉汤、龙眼肉粥、附子烧狗肉等,以达到补虚固本的功效,并且还要配合通络开窍药物,以启闭郁之玄府,发灵明之神光。
西医治疗
1、病因治疗如清除病灶及治疗原发疾病,并给予大量维生素B1、B12、能量合剂等。 2、根据病情全身及局部应用抗生素及皮质类固醇药物。 3、有手术指征者可行手术治疗。
治疗用药
病因治疗如清除病灶及治疗原发疾病,并给予大量维生素B1、B12、能量合剂等。
并发症
不少病人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偏头痛或颞动脉炎等疾病。
饮食与护理
不宜过食伤阴化燥的食物。饮食上还应注意增加富含维生素E、B1、B12及促进体内新陈代谢 的食物,忌食辛辣,禁止吸烟及饮烈性酒,少吃刺激性的食物,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及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亦可根据病情选择一些食疗验方试用。
忌吃
护理
1.在生活中应该选择一些清淡、易消化、并且营养丰富的食物。 2.在平时应该注意多进食新鲜水果、蔬菜,凉性素菜。在生活中应该注意多食一些动物肝、牛奶、蛋黄,但是不要暴饮暴食。多吃一些含维生素B1的食物,不要吃大量的甜食。 3. 平时应该忌烟、酒、辛、辣、炸烤食物。 4.适当活动以增强抵抗力,还应该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应该注意劳逸结合,生活应有规律,以积极锻炼身体的方式来增强体质,预防感冒。
注意事项
预防
视神经萎缩是视神经的一种退行性病变,多为高风内障、暴盲、青风内障等疾病发展到后期所致。所以治疗原发病,避免恶化是最主要的预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