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小儿内科、中医儿科
疾病简介
透析失衡综合征(dialysis disequilibrium syndrome)是指人体在血液透析(通常仅指人工肾透析)以后,由于体液容量及化学渗透平衡校正过速,引起机体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失衡,进而出现的一系列与肾功能衰竭无直接关系的临床症状。又称为平衡失调综合征(disequilibrium syndrome)。
病因
透析失衡综合征是一个特殊的医源性疾病,主要由于透析后细胞内外渗透压失衡引起。
症状
主要临床特征为血液透析后减轻的症状再次出现。
肾衰症状无明显改善。多余毒物已排除,但临床症状并无相应的改善。
检查
血清电解质。可见血钾和尿素氮、肌酐较透析前已明显下降,但脑脊液中含量尚相对偏高。
诊断与鉴别
与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在透析后,尚未得到有效纠正相鉴别,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助鉴别。
肾功能衰竭,主要指肾脏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的病理状态。按其发作之急缓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肾功能衰竭系因多种疾病致使两肾在短时间内丧失排泄功能,简称急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是由各种病因所致的慢性肾病发展至晚期而出现的一组临床症状组成的综合证。
根据肾功能损害的程度将慢性肾功能衰竭分为4期:
①肾贮备功能下降,患者无症状。
②肾功能不全代偿期。
③肾功能失代偿期(氮质血症期),患者有乏力,食欲不振和贫血。
④尿毒症阶段,有尿毒症症状。
治疗
中医主要以辩证施治为主,以证用药。可作后期调理。
西医治疗
1、透析速度。在肾衰竭的治疗性透析过程中,若出现反跳现象,应立即减慢人工肾透析速度,特别是多次透析时更宜减慢,但影响透析疗效不易被采纳。
2、对症治疗。
轻症失衡综合征可对症治疗,入呕吐者肌注胃复安,症状轻者可吸氧,静脉注射50%葡萄糖40—60ml或2.5%氯化钠、白蛋白,缩短透析治疗时间,静脉补充生理盐水或使用镇静剂、止痛剂和糖皮质激素。
症状重者,应减慢透析血流量以降低溶质清除率和PH值改变,出现昏迷、抽搐、应停止透析,静滴20%甘露醇,癫痫样发作,可静脉注射安定10mg。
严格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必要时纠正高血压和电解质紊乱,及时抢救。
3、防止血浆渗透压减低。有人主张加用高张果糖、葡萄糖、或径加入透析液中,以弥补因透析而发生的血浆渗透压减低的反应,但此法易导致高血糖渗透压血症,因而不易掌握。
4、尽可能避免使用低钠透析液,因为容易恶化脑水肿。
治疗用药
呋塞米注射液 氢氯噻嗪片。
并发症
1、人工透析校正过程中,可出现出现惊厥、昏迷等精神状态异常。
2、颅内压增高。由于脑脊液增多而引起脑部出现急性水肿,临床可见有呕吐、恶心或病理性反射等颅内压增高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饮食与护理
多吃水果,少吃油腻的食物。
忌吃
护理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和紧张。
注意事项
预防
早期血液透析是一、预防失衡综合征的关键。
1、应对患者进行合理的诱导透析,对初次透析的患者根据其耐受程度,进行短时间、小剂量、多次透析,防止血浆渗透压急剧下降。
2、透析过程中提高警惕,透析后加强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