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小儿内科、中医儿科
疾病简介
婴儿痤疮(Infantile acne)又称新生儿痤疮(Acne neonatorum)。发病原因不清,可能出生时,雄激素分泌增加所致。有家族倾向发生在3个月以内者,几乎均为男婴。粉刺可在数月内消退。愈后可留凹陷性瘢痕。
病因
发病原因不清,常有家族史,在家庭中有同样的患者,可能与遗传有关,到青春期易患严重痤疮。
症状
罕见。发生在3个月以内者,几乎均为男婴。发生在3个月~2周岁,男婴略多于女婴。皮损开始为散在性黑头粉刺,少数可发生丘疹和脓疱,偶有结节或囊肿。多发生于两颊,亦可累及额部及颏部。粉刺可在数周内消退,丘疹和脓疱可于6个月内痊愈,愈后可留凹陷性瘢痕。少数可持续1年以上消退,并在青春期容易发病。
根据临床表现即可诊断。
检查
1、醋酸白试验。用3-5%醋酸外涂疣体2-5分钟,病灶部位变白稍隆起,肛门病损可能需要15分钟。本试验的原理是蛋白质与酸凝固变白的结果,HPV感染细胞产生的角蛋白与正常的未感染上皮细胞产生的不同,只有前者才能被醋酸脱色。醋酸白试验检测HPV的敏感性很高,它比常规检测观察组织学变化还好;
2、免疫组织学检查。常用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方法(即PAP),显示湿疣内的病毒蛋白,以证明疣损害中有病毒抗原。HPV蛋白阳性时,痤疮的浅表上皮细胞内可出现淡红色的弱阳性反应;
3、组织化学检查。取少量病损组织制成涂片,用特异抗人类乳头瘤病毒的抗体作染色。如病损中有病毒抗原,则抗原抗体结合。在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PAP)方法中,核可被染成红色。此法特异性强且较迅速,对诊断有帮助;
4、病理检查。主要为角化不全,棘层高度肥厚,乳头瘤样增生,表皮突增厚,延长,其增生程度可似假性上皮瘤样。刺细胞和基底细胞并有相当数量的核分裂、颇似癌变;
5、基因诊断。迄今,HPV难于用传统的病毒培养及血清学技术检测,主要实验诊断技术是核酸杂交。近年来发展的PCR方法具有特异、敏感、简便、快速等优点,为HPV检测开辟了新途径。
诊断与鉴别
本病应该和奶癣相鉴别。
治疗
暂无相关资料。
西医治疗
轻者不需治疗,重者参考痤疮治疗。
治疗用药
百癣夏塔热片 盐酸米诺环素胶囊。
并发症
本病可引起粉瘤、白头、粉刺、囊肿、疤痕、结节等并发症。
饮食与护理
1、适宜饮食: 宜清淡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
2、饮食禁忌: 忌烟酒忌辛辣。忌油腻忌烟酒。
忌吃
护理
注意保持患儿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果母乳喂养,乳母请注意加强营养,多吃瘦肉、鸡汤、鱼汤以及牛奶等高蛋白的食物,同时多吃点蔬菜、水果类等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
注意事项
预防
本病的原因和孩子分娩后胎脂未清洗干净,且在母体内存在有缺氧造成了胎粪污染,经胎粪的反复刺激皮肤而诱发痤疮的发作。故临床预防应针对病因进行,生后应重视保持皮肤黏膜的干净,可减少本病的发生几率,可予婴儿沐浴露进行皮肤清洗,彻底去除附着在皮肤黏膜处的胎脂,即可避免本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