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皮肤科
常见症状:脓疱疹
疾病简介
寻常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毛囊皮脂腺疾病,发病呈慢性,多发于青春期,男性较女性略多,但大多数女性发病年龄比男性早。经调查,80%~90%青少年患过痤疮。青春期后往往能够减轻或者痊愈,部分患者可能会迁延至30岁以上。
病因
寻常痤疮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内分泌因素 雄激素在痤疮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雄激素能够支配皮脂腺的发育,调控皮脂腺的增生、分化和皮脂分泌。
2. 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 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过度,导管口径变小、狭窄或者堵塞,就会影响毛囊壁脱落的上皮细胞和皮脂的正常排除,从而形成粉刺。
3. 微生物的感染 痤疮丙酸杆菌、卵圆形糠秕孢子菌、表皮葡萄球菌等可促使皮肤的炎症反应,产生丘疹、脓疱、结节和脓疱。
4. 其他 除了上述因素之外,痤疮的相关因素还有遗传因素、饮食因素、精神因素等。脂肪、糖类、可可等可改变表面脂类成分或增加皮脂的分泌、刺激性食品如辣椒、烈性酒、油炸食品等可使皮损加重。过度劳累、情绪紧张等也可使病情加重。
症状
痤疮的皮疹多发生在面颊、额部、颊部及鼻颊沟,其次是胸部、背部、肩部。初起的皮疹表现为圆锥形的丘疹,顶端呈黄白色,也可因黑素沉积形成黑头粉刺,用手挤出头部是黑色,下面是呈白色的半透明的脂栓。比较重时,黑头粉刺可形成炎性丘疹,顶端可有米粒至绿豆大的脓疱。炎症继续发展,可形成大小不等的暗红色结节或囊肿,挤压时可有波动感。寻常型痤疮通常以粉刺、炎症性丘疹及脓疱最为常见,少数重者可出现结节、囊肿及脓肿,皮损一般没有自觉不适,炎症明显可伴有疼痛。
检查
寻常痤疮通过临床表现可进行诊断,一般无需进行特殊检查。
诊断与鉴别
好发于青少年,皮疹主要发生在面部及胸背部,皮疹以黑头、白头粉刺、炎症性丘疹、脓疱为主等特点,易于诊断。有时需要与下述疾病相鉴别:
1. 酒渣鼻 多发于中年,皮疹多发于鼻周、鼻尖、面颊等部位,局部常常伴有毛细血管扩张,晚期可形成鼻赘。
2. 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 皮损多发于下眼睑及鼻周,多发为扁平或半球形丘疹或小结节,暗红色或者褐色,质地比较柔软。典型的皮损用玻片按压时,可见苹果酱色小点。
治疗
1. 局部治疗:可外用溶粉刺的药物,如阿达帕林、他扎罗汀、异维A酸、全反式维A酸、维胺酯等。可外用抗微生物药物,如过氧化苯酰、莫匹罗星、夫西地酸等。因抗生素耐药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以及不同类型外用药适应症不同,故治疗应用时,应注意不同类型外用药联合使用或交替使用。对于炎症性丘疹或脓疱型痤疮,外用中药也往往取得较好疗效。
2. 内服治疗:可适当内服抗生素治疗,如米诺环素、多西环素、四环素、阿奇霉素等。临床症状较重者,可考虑口服维A酸类药物,但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对于雄激素过高的女性患者,可考虑雌激素或抗雄激素药物治疗。男性用抗雄激素药物较谨慎,可短期考虑应用西咪替丁或螺内酯等治疗。中药辩证内服治疗,效果较好,且副作用较低。
3. 物理治疗:对传统治疗不能耐受或者效果不佳,可选择或者联合物理治疗。红光(660nm)和蓝光(415nm)混合光照射疗法具有抗炎和抗菌作用。420nm光子可通过杀死痤疮丙酸杆菌起到治疗中重度炎症性痤疮的作用。
并发症
部分患者局部挤压后可出现较大面积皮肤感染。
饮食与护理
多吃蔬菜和水果,控制甜食、动物脂肪类、油炸类、辛辣食品及烈性酒等。不用手挤压皮损,常用温水及中性肥皂水洗脸,以祛除油脂。选择合适的面部清洁剂及化妆品。
预防
多吃蔬菜和水果,控制甜食、动物脂肪类、油炸类、辛辣食品及烈性酒等。选择合适的面部清洁剂及化妆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避免熬夜,避免过度劳累及长时间精神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