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皮肤科、中医内科
疾病简介
剥脱性角质松解症是一种浅表的手足角质剥脱性皮肤病,好发于双侧掌跖,以非炎症性表浅脱皮为其特点。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可以自愈,但常复发,严重者可有手指皲裂、疼痛,对患儿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病因
尚不能肯定。Mac Kee等认为属于一种癣菌疹,但许多患者并无真菌感染灶;Becker等认为本病是一种先天性疾病,多汗症可能是一种诱因。
症状
根据皮损只有鳞屑而无水疱形成及炎症变化,不痒及分布部位的特点,诊断不难。本病多见于青少年,两性发病率相等,好发于平素多汗的病人。多见于春、秋换季时节。突然发于两手掌,偶尔也发于两足跖。两手掌皮下可见针头大之红色小点,自觉瘙痒,继而演变成粟粒大之小水疱,紧接着呈领圈样脱皮。层层剥脱,特别在大小鱼际处、手指掌面末端,大量剥脱。病人撕剥后可露出嫩薄的皮肤,此时出汗减少,双侧对称发生。经剥脱后可完全恢复成正常的皮肤,每于春、秋季又复发。 皮损开始为针头大散在的白色点状水疱,数目多少不定,渐向周围扩大,中央破裂形成浅表性脱屑。多数皮损扩展。可融合成片似薄纸样表皮剥脱。剥脱的表皮下皮肤几乎完全正常。缺乏炎症征象。常对称发生于掌跖部。病程缓慢,无自觉症状,约经2~3周鳞屑自然脱落而痊愈。每届春末夏初开始发病。秋季气候转凉则自行缓解,成人多见。 春末夏初开始发病。成人多见。皮损开始为针头大散在的白色点状水疱,数目多少不定,渐向周围扩大,中央破裂形成浅表性脱屑。多数皮损扩展。可融合成片似薄纸样表皮剥脱。剥脱的表皮下皮肤几乎完全正常。缺乏炎症征象。常对称发生于掌跖部。即可诊断。
检查
不需检查,根据皮损只有鳞屑而无水疱形成及炎症变化,不痒及分布部位的特点,诊断不难。
诊断与鉴别
应与汗疱疹鉴别,后者皮疹为多数深在性小水疱,红色或与肤色一致,疱内有黏液性液体,感染时可形成炎症显著的脓疱,自觉瘙痒或灼热感。常发于春夏之交,气温突然变化时。
治疗
中药治疗: 黄芪30g,当归30g,川芎15g,炒白芍15g,熟地15g。另取毛蟹3只(每只约30g左右),儿童适量减少。 服法:以上中药用水500ml煎至200ml,用此200ml药液文火煮3只毛蟹,水干后食下毛蟹。药渣2小时后可再煎服(不必用毛蟹),连续3天为1个疗程。
西医治疗
药物治疗:角质松解症的治疗比较简单,可在破裂脱皮的皮肤局部涂抹尿素软膏或维生素E软膏、凡士林软膏等油脂性软膏,前者可以软化角质层,后者则可以起到滋润和保护的作用,愈合后也要经常抹,作为手部的保养。用0.5%的醋酸铅与锌铜溶液浸泡,每天2次,每次20min,浸泡后外用10%~20%尿素软膏、硫黄、焦油类制剂,或用3%~5%水杨酸软膏或0.05%~0.1%维A酸(维甲酸)乳膏。
治疗用药
具体情况请向医生详细咨询。
并发症
本病主要累及掌跖部,偶尔也可见于手、足背侧,对称分布,皮损初起为针头大白点,由表皮角质层与下方松离形成,无炎症变化,并逐渐向四周扩大,类似疱液干涸的疱膜,容易自然破裂或经撕剥成为薄纸样鳞屑,其下方皮肤正常。皮损不断扩大,新鳞屑区发生,最终融合成整片可剥脱的鳞屑,无瘙痒感。本病易在暖热季节复发,往往合并局部多汗。
饮食与护理
皮肤角质异常与锌和维生素A的缺乏有一定关系,一旦孩子出现手足脱皮现象,应做微量元素检查,如果缺锌及时补充。平时还可以多让孩子吃一些蛋黄、猪肝、胡萝卜、菠菜、橘子、西红柿等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并尽量让孩子多喝水,以缓解干燥气候造成的体内水分缺乏。
忌吃
护理
每届春末夏初开始发病秋季气候转凉则自行缓解,成人多见目前没有其他相关内容描述。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亦有认为与发汗功能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本病常与汗疱并发。
注意事项
预防
预防:避免接触肥皂、洗手液等刺激性化学用品,2-3周后可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