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皮肤科、综合内科
疾病简介
寒冷性荨麻疹是指皮肤在暴露于冷风、冷水等后,数分钟内局部出现瘙痒性水肿和风团,保暖后缓解。冬季接触寒冷物体的机会多,故本病易见到。
病因
家族遗传:可能患者的父母有这样的疾病,遗传给下一代。 后天获得:连续熬夜,适度疲劳造成的免疫力低下,或者是一些疾病导致的免疫力下降等。 认为寒冷可使体内某种正常代谢产物变为抗原,从而引起抗体产生,亦可能因寒冷因素改变了皮肤蛋白的立体结构而成为抗体不能识别其自身组织蛋白的抗原性物质。 风团的形成是因皮肤受冷后IgM大分子球蛋白聚积的结果。 主要介质是组胺和激肽。发病机制属IgE介导的速发型变态反应。
症状
其临床表现主要是暴露在寒冷条件下,不同部位出现的瘙痒及风团。皮损可以局限于寒冷条件下暴露部位或接触寒冷物体的部位,也可泛发,可累及口腔粘膜,甚至表现为头痛,寒战,腹泻以及心动过速等。 ①家族性寒冷性荨麻疹: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见,系生后不久开始发病,可持续终生,发病机制及介质均不清楚,女性多见,症状可随年龄增长而减轻。一般暴露于冷空气或冷水中0.5~4h后发病,呈不超过2cm直径的红色斑丘疹,非真性风团,不痒有灼烧感,常伴有寒战、发热、头痛和关节痛及白细胞增高等全身症状。 ②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可能为自体免疫性变态反应,对冷过敏,大多属特发性,约1/3有遗传过敏史。常从儿童开始发病,在气温骤降,接触冷风、冷水或冷物后,于暴露或接触部位发生风团或斑状水肿,可持续0.5h~4h消失,重者可有手麻、唇麻、胸闷、心悸、腹痛、腹泻、晕厥甚至休克等。若游泳时发生,可致寒冷性休克甚至溺水致死。
检查
冰块试验为阳性,用冰块放在皮肤表现,2min后可在该部位引起典型的风团。亦可用冰水浸手法测验,可把手臂浸入5~10℃的冷水中5min,若引起风团及红斑者为阳性。
诊断与鉴别
在极少数情况下寒冷性荨麻疹可发生于球蛋白血症(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白血病、肝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梅毒性)、冷纤维蛋白原血症、冷溶血症、特别在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等。
治疗
中药中医以为本病证属风寒外袭、不和,故扶正散寒,调和营卫为其基本治则。
西医治疗
西药常用抗组胺药物和白三烯拮抗剂或二者联合治疗。 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对部分患者有效。 抗生素青霉素或四环素等可使部分患者完全缓解或症状改善。 对寒冷性荨麻疹患者,在发病期间可采取“脱敏疗法”,即从用温水洗脸逐渐过渡到用凉水洗脸,适应一段时间后接触凉水或冷空气就可避免出现过敏反应。此法简便易行,对多数患者有效,但水温不可太低,不能低到有冰凉的感觉,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原发性寒冷性荨麻疹的治疗比较困难,继发性寒冷性荨麻疹的治疗需治疗其原发病,原发病好转,则荨麻疹也会随之好转。
治疗用药
具体详情请咨询医生。
并发症
统计有约25%患者在进冷饮食时可引起口腔和喉头肿胀,严重者发生窒息死亡。 寒冷性荨麻疹会形成连续性发病史,即每年的相同季节反复发作。不仅会在皮肤表层出现风团疹样的红肿,严重者还会在内脏中出现风团疹红肿,治疗不及时甚至会导致死亡。
饮食与护理
少吃鱼、虾、蛋类、奶类,其次是肉类和某些植物性食品,如草莓、可可、番茄。另外腐败性食品分解为多肽类,碱性多肽是组胺释放物。另外加入食物中的色素、调味剂、防腐剂、食物中的天然或合成物质也能引起荨麻疹。
忌吃
护理
一旦患上此症,患者除了及时到正规医院积极治疗外,自己不要强烈抓挠患处,也不要用热水烫洗,并忌食动物蛋白性食物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若病情较重,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抗过敏药治疗。 对于家族性寒冷性荨麻疹,除了发作时对症治疗外,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根治良方。
注意事项
预防
留意保暖。到了冬天和冷风吹时,身体的暴露部位,如面部、脖子和手部等应该戴上帽子、手套。身体其他部位也应留意保暖,避免冷风和冷水等直接刺激。 调整饮食习惯。冬天尽有可能避免进食鱼、虾、蟹、羊肉等高蛋白和辛辣、酒等刺激性食品。 加强体质。加强体育锻炼,适应寒热的变化。 冬天一定要外出,没有办法完全避免冷空气刺激的患者,需要口服抗组胺药物以减轻其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