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中西医结合科、中医内科
疾病简介
指身体阳气虚损,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减退,出现机体温煦功能减退或衰弱,代谢减缓,产热不足的病理变化。
病因
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先天不足),或者后天失养(后天营养不足),或者劳累过度,或者大病耗伤阳气,或者房劳过度耗散肾精,或者长期久坐久卧缺乏锻炼所致。
症状
可见面色晄白、畏寒肢冷、脘腹冷痛、腰膝酸软、神情衰弱、男性性功能减退、舌淡、苔薄、脉细或脉迟或脉细弱,还有喜静蜷卧、声音低微等虚象。
检查
中医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综合诊断阳虚。
1、望诊:面色晄白、神情衰弱、双目无神、行动迟缓、舌淡、苔薄等诊断;
2、闻诊:声音低微;
3、问诊:脘腹冷痛、腰膝酸软、喜静蜷卧、男性性功能减退、早泄、大便偏稀、头晕目眩、动则气喘、浑身无力、困倦乏力等;
4、切诊:脉细或脉迟或脉细弱或脉沉。
诊断与鉴别
通过以上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可诊断为阳虚。阳虚可发于五脏六腑,如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等,需要具体鉴别。一般阳虚指的是以肾阳虚为主,肾阳为人身诸阳之本,通常以腰膝酸软、喜静蜷卧、男性性功能减退、早泄、大便偏稀、头晕目眩、浑身无力、困倦乏力等为主要症状。阳虚还需要与阴虚、气虚相鉴别。阴虚通常表现为手足心热,口燥咽干,鼻微干,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燥,面色潮红、有烘热感,眼睛干涩视物昏花,唇红微干,皮肤偏干、易生皱纹,眩晕耳鸣,睡眠差,小便短涩等症状,与阳虚鉴别不难。气虚通常表现为说话语音低怯,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面色偏黄或晄白,目光少神,唇色少华,毛发不华,容易头晕,记忆力减退,大便不成形,或便后仍觉未尽,小便正常或偏多等症状,通常不会出现脘腹冷痛、腰膝酸软、男性性功能减退等症状,详细与阳虚鉴别不难。
治疗
1、饮食原则:温补壮阳。常用中药包括: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小茴香、丁香、花椒、鹿茸、巴戟天、淫羊藿、紫河车、仙茅、杜仲、续断、肉苁蓉、补骨脂、益智仁、菟丝子、沙苑子、锁阳、蛤蚧、冬虫夏草等。常用中药汤剂及中成药包括:理中汤(《伤寒论》)、小建中汤(《伤寒论》)、大建中汤(《金匮要略》)、吴茱萸汤(《伤寒论》)、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右归丸(《景岳全书》)、麒麟丸、苁蓉益肾颗粒等。
2、阳虚症状多变,中药讲究配伍剂量,建议至正规中医院咨询医生,切勿自行盲目配伍药物服用。
并发症
阳虚日久易出现阳损及阴。阳损及阴:人体阴阳始终保持一定的平衡,当阳气虚损日久,以致阴气化生不足,形成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如肾阳虚所致的男性勃起功能障碍,其主要源于阳气不足、温煦、推动作用减退,导致阴茎难以勃起,但其病变发展,阴茎难以勃起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气血凝滞,久之影响气血生化而出现日益消瘦、烦躁潮热等阴虚之症。
饮食与护理
一、饮食调护:适宜食物:羊肉、狗肉、鸡肉、麻雀肉、韭菜、胡桃仁、海参、虾、冬虫夏草等。
1.生姜羊肉汤
【原料】羊肉500克,当归15克,生姜50克。
【制作】将羊肉片去筋膜,切成小块,飞水,捞出沥水后放在锅内。 再将羊肉加入当归、姜片,加用水煮约50分钟,煮至羊肉熟烂即成。油盐调味,饮汤吃肉。
2.白胡椒煲猪肚
【材料】白胡椒15克,猪肚1个。
【制法】将胡椒捣碎,放入洗净的猪肚内,并加少量的水,然后把猪肚两端用线扎紧慢火炖至烂熟调味。分次服食。
3.雀儿药粥
【材料】雀儿10枚(剥去皮毛、剁碎),菟丝子30g,覆盆子30g、五味子30g,枸杞子30g,梗米60g,酒60g
【制法】上为末。将雀肉先以酒炒,入水3大盏,次入米煮粥,欲熟,下药末10克,搅转,入无为调令匀,更煮熟,空心食之。
以上食用方法仅为参考具体食用方法请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二、情志调摄:自我排遣,与人倾诉,愉悦心境。
三、起居调养:暖衣温食,亲近阳光。
四、运动调养:和缓适量,微汗为度。
五、日常自我按摩保健:可按摩或温灸关元、涌泉等穴位。
1、涌泉:足掌心前1/3与2/3交界处。
2、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预防
针对病因进行预防。合理搭配膳食、避免久坐久卧、避免房劳过度、多进行户外运动、禁烟酒、禁止过度熬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