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160 > 疾病频道 > 唾液腺炎症 > 唾液腺炎症简介

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中医五官科、口腔科

疾病简介

唾液腺又称涎腺,有大小两种。大的有3对 :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各有导管开口于口腔;小的分布于唇、舌 、颊、腭、磨牙后等部位的粘膜固有层和粘膜下层内。

病因

涎石病  可以发生在任何唾液腺,因颌下腺导管长,导管口位于口底,颌下腺涎石最为常见,腮腺次之。可以发生在一个或多个腺体,涎石也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有时还伴有其他脏器的结石。病因不十分明确,但与以下因素有关:①涎液滞留、浓缩、化学成分改变,无机盐沉积于导管而形成;②异物如牙刷毛、麦穗芒、脱落上皮细胞、蛋白分解产物或细菌等,可形成钙盐沉积的核心;③全身因素,如与无机盐的新陈代谢和涎液的胶体状态有密切关系。

症状

因涎腺排出受阻引起的症状,唾液腺肿大、疼痛,进食时,尤其是进酸食时,发生剧烈胀痛,称为涎石绞痛,进食后逐渐消退。还常伴有唾液腺的慢性炎症,表现腺体变大、变硬,轻压痛,导管口红肿,导管内能压出少许脓液。根据病史和X射线检查,阳性涎石(钙化好,能吸收X射线)不难诊断。若为阴性涎石(不吸收X射线者),则需将有机碘水溶液自导管注入腺体,以显示导管系统及使少许腺泡充盈,称作唾液腺造影术,阴性涎石则可见导管中有圆形或卵圆形造影剂缺损处,操作时注意避免气体进入,以免混淆。若为完全阻塞,则可见造影剂阻于该处;若为不完全阻塞,则可见其远心端(导管口为中心)导管及腺体被炎症破坏的情况。手术摘除涎石或将其伴发炎症的腺体一并摘除。

治疗

对颌下腺疾病可进行颌下腺摘除术。对腮腺炎的治疗:①向导管内灌注抗菌药物,但疗效不能持久;②灌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后采用主导管结扎术,使腮腺逐渐萎缩,停止分泌;③保留面神经的腮腺切除术。   唾液腺囊肿和肿瘤  囊肿由唾液腺管阻塞引起。粘液腺囊肿位于粘膜下,为小唾液腺被阻引起,可手术摘除。舌下腺囊肿为某个导管阻塞(舌下腺有多个导管)或导管损伤破裂,分泌液外渗而形成,其外形与青蛙鸣叫时鼓起的咽囊相似,故俗称“蛤蟆肿”。病理研究证明,舌下腺囊肿的囊壁为纤维组织或肉芽组织,偶有上皮,单纯切除囊肿,不能准确切除舌下腺阻塞及外渗部分,难免复发,故手术时应切除囊肿及相连的舌下腺。唾液腺肿瘤在口腔颌面部的肿瘤中发病率较高,其中,腮腺的肿瘤发生率最高。唾液腺肿瘤有良性、低度恶性及恶性之分,混合瘤(又名多形腺瘤)最常见,虽属良性,但也可以恶变。良性肿瘤为生长缓慢的无痛性肿块,有活动,无粘连,无功能障碍;恶性肿瘤多有疼痛表现,生长较快,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组织有粘连,甚至浸润神经组织而导致面瘫、舌肌瘫痪;某些低度恶性肿瘤早期可以似良性肿瘤,但病程较长。唾液腺肿瘤一般不主张取活体组织检查,因切开包膜后可引起肿瘤扩散,易于复发及转移。常在手术时作冰冻切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但这样延长了手术时间,而且有时冰冻切片也不能确诊。所以,现在除唾液腺造影外,国内外学者都在探讨新的诊断手段,如CT、超声、同位素、细针吸取等方法,以提高术前对肿瘤性质的认识。因有的肿瘤包膜不完整,采用单纯沿包膜剥离的方法,常有复发,故手术时多从包膜外正常腮腺内切除部分腺体或整个腺体,保留面神经。恶性肿瘤不仅作腺体全切,有时还需切除肿块外正常组织,必要时牺牲面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