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160 > 疾病频道 >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简介

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疼痛科

疾病简介

带状疱疹是由嗜神经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以疼痛为首要特征的急性皮肤病。对此病毒无免疫力的儿童被感染后,发生水痘。部分患者被感染后成为带病毒者而不发生症状。由于病毒具有嗜神经性,感染后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背根神经节或颅神经感觉神经节的神经元内,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可快速大量繁殖,并通过神经纤维移至相应皮肤,使受侵犯的神经和皮肤产生强烈的炎症并出现剧烈疼痛。皮疹以集簇性疱疹散在或片状分布,且有单侧和按神经节段性分布规律,并伴有神经痛;年龄愈大,免疫力愈差,皮损范围越大,神经痛愈重,发生后遗神经痛的概率也越高,所以早期的精准干预很有意义。

本病好发于成人,春秋季节多见,老年人多发。带状疱疹出现1个月内疱疹结痂脱落,大部分人疼痛缓解,但少部分物殊人群超过1个月疼痛较前不缓解,甚至加剧,并出现新的疼痛方式,称之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病因

人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惟一宿主。对此病毒无免疫力的儿童被感染后,病毒经呼吸道黏膜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发生水痘或呈隐性感染,以后病毒可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者颅神经感觉神经节内。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如创伤应激、过度疲劳、恶性肿瘤、感冒、醉酒、熬夜、长期使肜激素、大手术后等),潜伏病毒可被激活复制并通过感觉神经纤维下行到达相应皮肤产生疱疹,同时受累神经发生炎症、坏死,产生神经痛。本病感染后体内可获得较短暂的抗体,一般情况下不易复发,但少部分人还是有反复发作经历。出现带状疱疹后未及时处理及处理不到位,均可导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少数带状疱疹患者即使即时处理及处理到位,也有可能因为免疫力差而导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率与年龄相关,小于40岁患者很少发生,60岁以上患者发生率为50%,70岁以上患者发生率为75%,约有10%-25%的后遗神经痛患者疼痛可持续超过一年。

症状

主要表现为带状疱疹相应神经支配区域阵发性自发性针刺样、刀割样、火烧样、电击样、紧箍样疼痛,可伴有骚痒及麻木等感觉,部分患者局部有痛敏形成,少部分患者可伴随疱疹区域远端窜痛感。

检查

1.血液化验疱疹病毒抗体检查多阴性,部分患者体内免疫球蛋白偏低;

2.肌电图检查;

3.红外热像检查

4.疱疹区域色素沉着及疤痕形成;

5.部分患者局部触诱发痛。

诊断与鉴别

根据临床症状、皮疹特点及检查结果可以明确诊断,不需鉴别。

治疗

1.药物治疗:新型钙通道阻滞剂普瑞巴林是针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主要药物,足量足疗程治疗,可抑制周围神经及中枢神经敏感化,可有效减轻疼痛症状及缩短病程;抗抑郁药度洛西汀,有调控情续及镇痛作用。疼痛症状重者还需辅用阿片类镇痛药物治疗。

2.系统规范营养神经治疗,可有效减轻疼痛症状,促进神经的修复及缩短病程。

3.局部皮损区域可皮下注射类固醇内药物及臭氧,可有效松解浅筋膜神经末梢卡压,从而减轻疼痛症状。

4.局部皮损区域小针刀皮下通透扫散治疗,解除局部疤痕对神经末梢的卡压,减轻水肿,改善炎症,加速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代谢,抑制外周神经敏感化,可迅速有效减轻疼痛。

5.脊神经阻滞治疗,可以降低受累及周围神经敏感化,可迅速有效减轻疼痛。

6.脊神经背根节脉冲射频/射频热凝治疗,需要DSA或CT引导下定位穿刺,通过改变痛觉信号的传递而发挥作用。脉冲射频术治疗后一般不遗留相应神经支配区域麻木不适感,而射频热凝治疗则会遗留麻木不适感。

7.脊神经背根节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需要DSA或CT引导下定位穿刺,通过改变痛觉信号的传递而发挥作作,效果优于脉冲射频/射频热凝治疗。

8.脊髓电刺激植入术(SCS),需要DSA引导下定位穿刺将电极植入脊柱椎管内,以脉冲电流刺激脊骨神经治疗疼痛类疾病的方法,主要针对顽固性神经痛的治疗,疗效方面个体差异较大,费用昂贵。

并发症

1.疼痛本身诱发的心脑血管疾病意外,如脑卒中、心肌梗塞;以及导致一些慢性疾病的不可控,高血压,2型糖尿病;

2.与治疗相关的药物并发症:对营养神经类药物过敏,如甲钴胺;新型钙通道阻滞剂、抗抑郁药及阿片类镇痛药的药物反应如头晕、恶心、呕吐、嗜睡、便秘、足踝水肿等;

3.微创治疗的并发症如局部感染、胸部穿刺引起的气胸、血肿等

饮食与护理

饮食:清淡饮食,多吃蛋白含量高的食物,禁吃辛辣刺激、寒凉食物等,忌烟酒,可以适当服用蛋白粉提高免疫力。

护理:

1.充分休息,避免劳累导致免疫力进一步下降;

2.保持乐观心态,坚持治疗信心。

预防

1.规律作息,避免熬夜;

2.适当运动,提高免疫力,避免感冒;

3.避免醉酒,特别是醉酒后吹空调;

4.避免过度劳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