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160 > 疾病频道 > 跟痛症 > 跟痛症简介

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骨科

疾病简介

跟痛症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足底的疼痛、行走困难为主的病症。起病缓慢,多为一侧发病,可有数月或数年的病史。

病因

多发于40-60岁中老年人,尤以肥胖者多见。足底的跖腱膜起于跟骨跖面结节,向前伸展,止于5个足趾近端趾节骨膜上。体重增加、久行久站、不合适的鞋都可增加足底负荷,如果跖筋膜长期持续地牵拉、足底脂肪垫负荷过大,可在跖筋膜跟骨附着点附近发生慢性劳损或骨质增生,使局部产生无菌性炎症刺激从而引起疼痛。

症状

足跟痛,行走疼痛,典型患者晨起后站立或者久坐后站立时足跟可有严重疼痛,行走片刻后疼痛减轻,但是行走或站立过久后疼痛又开始加重。

检查

X光片常可见跟骨跖面结节处骨质增生,但临床表现与X片征像不符合,有增生者可无足跟痛,有足跟痛者可无增生。

诊断与鉴别

1、诊断:

(1)足跟痛:多在晨起行走时开始,活动后可减轻,继续行走或负重时疼痛加剧;

(2)压痛点:局限于跟骨负重区偏内外侧或跟骨大结节处;

(3)肿胀:大多数患者跟骨周围无肿胀或有轻度红肿;

(4)跟骨骨刺:部分患者X线侧位片可见跟骨骨刺形成

2、鉴别诊断:

(1)可与足跟软组织化脓感染相鉴别,两者均有足跟疼痛,但后者局部有红肿热痛,严重可有全身症状,不难鉴别;

(2)可与跟骨结核相鉴别,后者好发于青少年,局部微热,X片及CT不难鉴别;

(3)可与跟骨肿瘤相鉴别,后者局部症状可相似,CT及MR不难鉴别。

治疗

1、非手术治疗:

(1)中药:可选用养血舒筋、温经止痛中药内服;选用活血化瘀通经中药熏洗及外敷;

(2)西药:可选择非甾体消炎镇痛药内服或外用;

(3)防护:可选择矫正鞋垫或支具减轻足底负荷,必要时可以使用肌内效贴、白贴、硬贴等贴扎治疗;

(4)手法治疗:点按、压揉、弹拨跖腱膜跟骨结节附着处以理筋止痛;也可以选用动态关节松动术、肌筋膜手法、牵伸技术、肌肉能量技术等治疗;

(5)物理治疗:可选择超短波、磁疗、蜡疗、光疗、热疗、离子透入疗法、冲击波疗法、超激光疗法、中频脉冲电治疗等以缓解疼痛;

(6)针灸疗法:可以选用循经辨证取穴、董氏奇穴、温针等舒经通络;

(7)特殊针法:严重者可选用小针刀治疗、浮针疗法以缓解疼痛;

(8)康复训练:重点训练腓肠肌、股四头肌及臀肌,注意训练强度,以不痛为原则;

(9)注射疗法:疼痛严重者可选用类固醇药物痛点局部注射;

2、手术治疗:有手术指征者可运用小切口开放手术清理不健康组织,重建或改善血液循环,使跖腱膜周围组织愈合。

并发症

可并发跟骨水肿、足底脂肪垫肥厚、跖筋膜撕裂甚则断裂。

饮食与护理

清淡饮食,急性期宜休息,并抬高患肢,尽量避免诱发严重疼痛的活动及运动,避风寒,待症状好转后可穿宽松鞋适度行走,以不引起严重疼痛为度。

预防

不能赤脚在坚硬的地面上行走,需穿舒适的鞋子;

保持健康的体重,减轻足跟的压力;

选择由可吸收一些压力的材料制成鞋跟的鞋子,或使用矫正鞋垫;

确保鞋子正确贴合,不要穿高跟鞋或鞋底;

在进行可能对脚后跟施加很大压力的运动和活动之前,进行充分而是当的热身;

增强臀肌、股四头肌及小腿三头肌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