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皮肤科
疾病简介
太田痣又称眼上腭部褐青色痣、眼皮肤黑素细胞增生病,是日本人太田正雄于1938年首次报道,是一种波及巩膜及同侧面部沿三叉神经眼支、上颌支走行部位的灰蓝色斑片损害,好发于有色人种,如东方人及黑人。女性多见。发病年龄在婴儿期及青春期有两个峰段,其中1岁以内发病占61.35%,其余多在青春期出现,偶有晚发或妊娠时发生。
病因
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有关,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在胚胎发育期间,黑素细胞由神经嵴向表皮移行时,由于某种原因未能通过表皮、真皮交界,停留在真皮内而形成的病变。而有的研究认为可能不是黑素细胞的残留,而是一种与蓝痣类似的错构瘤或痣样损害。
症状
太田痣通常由针尖至数毫米的斑点融合而成,单个斑点可呈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而整个皮损边界不规则并常色素不均。整个皮损可从数厘米至单侧大面积受累,少数双侧均受累。颜色可以由浅棕褐色至灰色、蓝色、灰色和紫红色。太田痣常单侧分布,损害发生于一侧面部,特别是三叉神经第一支、第二支所支配的部位,故最常见于眶周、颞部、鼻部、前额和颧骨。2/3的患者会累及同侧巩膜,是太田痣的典型特征,较少的也可累及角膜、虹膜、眼底、眼球后脂肪、骨膜、视网膜及视神经。太田痣很少恶变,随时间扩大,可持续终生,颜色深浅也可发生变化,特别与激素水平周期变化有关。
检查
本病一般不需要特殊检查,必要时可行皮肤镜、组织病理学等检查。
诊断与鉴别
诊断:根据皮损的典型临床特征即可诊断,组织病理学检查示充满黑素颗粒的黑素细胞散布于真皮中上部胶原纤维束之间。
1、伊藤痣:皮疹与太田痣相似,色斑多位于锁骨上后支和皮肤臂神经侧支分布区域内,如肩部、颈侧、锁骨上区和上臂。
2、蒙古斑:出生即有,常好发于腰骶部和臀部,通常为单个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浅灰蓝、暗蓝或褐色斑,不波及眼和黏膜,生后数年内可自然消退。
3、颧部褐青色痣:发病较晚,发病年龄多在25-45岁,发病部位在面部,绝大多数在颧部近下眼睑外侧,少数也可在眼睑、鼻翼部。眼、口腔黏膜无受累。
治疗
太田痣影响美容,出于美观考虑,色淡而范围小者可试用液氮冷冻、化学剥脱与皮肤削磨术等,部分病例可获较好效果。色深或范围较大者,可选用不同类型激光进行治疗。
饮食与护理
目前本病尚未证明与饮食有直接关系。激光术后需进行预防感染及防紫外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