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160 > 疾病频道 >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简介

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骨科、营养科

疾病简介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vitamin D deficiency rickets),这是一种小儿常见病,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占总佝偻病95%以上,本病系因小儿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全身性钙、磷代谢失常以致钙盐不能正常沉着在骨骼的生长部分,最终发生骨骼畸形。其主要特征为正在生长的长骨干骺端或骨组织矿化不全,或骨质软化症,多见于2岁以内婴幼儿。佝偻病虽然很少直接危及生命,但因发病缓慢,易被忽视,一旦发生明显症状时,机体的抵抗力低下,易并发肺炎、腹泻、贫血等其它疾病。近年来,严重佝偻病发病率已逐年降低,但轻、中度佝偻病发病率仍较高。

病因

 1、维生素D摄入不足 维生素D摄入不足是本病发病的最主要原因。维生素D的来源有两个途径,一是内源性,由日光中波长296~310μm的紫外线,照射皮肤基底层内贮存的7-脱氢胆固醇(7-dehydrocholesterol)转化为胆骨化醇(cholec alciferol)即维生素D3(VitD3),为人类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另一途径为外源性,即从摄入地食物中获得维生素D,如肝类含15~50IU/kg①,牛奶3~40IU/L,蛋黄25IU/个。但这些食物中维生素D含量很少,不敷机体所需。麦角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后可形成维生D2(骨化醇,Calciferol)后才可被人体吸收。维生素D2与维生素D3皆可人工合成,且对人的作用相同。 生长过速,所需维生素D亦多。骨骼生长速度与维生素D和钙的需要量成正比。因此生长快的小儿容易发生佝偻病,早产儿或双胎婴儿体内钙、磷、维生素D储备不足,生后又生长较快,极易发生佝偻病。 食物中钙、磷含量不足或比例不适宜,亦可导致佝偻病的发生。如人乳中钙、磷比例适宜,其比例为2:1,易于吸收;而牛奶含钙、磷虽多,但磷过高,不易于吸收,故牛奶喂养儿的佝偻病发病率比人乳喂养儿为高。过多的谷类食物中含有大量植酸,可与小肠中的钙、磷结合形成不溶性植素钙,不易被人体吸收。 慢性呼吸道感染、胃肠道疾病和肝、胰、肾疾病等均可影响维生素D及钙、磷的吸收、利用,而引起佝偻病。肠道酸、碱度不适宜,亦可影响肠对钙、磷的吸收。一般以肠道pH较低时,钙磷吸收较多。 长期服用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等抗惊厥类药物,可激活肝细胞微粒体氧化酶系统的活性,加速维生素D和25-OHD3分解成无活性的代谢产物;糖皮质激素能拮抗维生素D对钙的转运而导致佝偻病。 2、紫外线照射不足 紫外线照射不足也是维生素D缺乏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北方。只要经常接受紫外线照射,维生素D就能内源生成而不会缺乏。婴幼儿缺乏户外活动也发病较高。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自然条件不同,尤以阳光日照时间长短不同,南方日照时间长,佝偻病发病率低,北方日照时间短,发病较高。冬季日照时间短,紫外线较弱,故本病春季发病较高。但日光中紫外线易被尘埃、烟雾、衣服及普通玻璃所遮挡或吸收。目前我国工业发展快、城市建筑多,给某些地区带来了空气污染,高楼大厦挡光,蛰居生活等,均能影响日光紫外线的照射。

症状

 佝偻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维生素D缺乏史、日光照射缺乏史和临床症状与体征,结合血生化及骨骼X线检查可做明确诊断。 维生素D缺乏史是指: ① 维生素D缺乏史:母孕期或妊娠晚期摄入含维生素D食品少或无及有缺钙症状者,乳儿期人工喂养、未加服维生素C制剂、未投辅食或少或不合理。 ② 日光照射缺乏史:母孕期或妊娠晚期日光照射缺乏,冬春季出生儿及日光照射时间少(即户外活动少)或不足等。 乳儿期佝偻病可涉及母乳史,2~3岁者则与母孕史无关。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碱性磷酸酶在佝偻病病程中增高出现较早,而恢复最晚。有利于检查诊断。 (2)测定血清中25(OH)D3或1,25(OH)2D3水平,其值在典型佝偻病几为零,在亚临床佝偻病也显著下降,而维生素D治疗后可显著回升,为敏感而可靠的生化指标。 2、X线检查: X线改变以骨骼发育较快的长骨为明显,尤以尺桡骨远端及胫腓骨近端更为明显。

诊断与鉴别

 1、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 (congenitalhyPothyroidism),或称先天性克汀病 (cretinism)或呆小病。生后2-3个月开始出现甲状腺功能不足现象,并随月龄增大症状日趋明显,如生长发育迟缓,体格明显矮小,出牙迟,前囟大而闭合晚,腹胀等。与佝偻病相似,但患儿智能低下,有特殊面容,血清TSH等测定可资鉴别。 2、软骨营养不良。本病头大、前额突出、长骨骺端膨出、胸部串珠、腹大等与佝偻病相似,但四肢及手指短粗,五指齐平,腰椎前突、臀部后突。骨骼X线可见特征性改变,如长骨粗短弯曲,干骺端变宽,呈喇叭口状,但轮廓光整,部分骨骺可埋入扩大的干骺端中。 3、与其他病因导致的佝偻病相鉴别: (1)、家族性低磷血症。为肾小管再吸收磷及肠道吸收磷的原发性缺陷所致,佝偻病的症状多发生于1岁以后,且2~3岁后仍有活动性佝偻病表现,血钙多正常,血磷低,尿磷增加。 (2)、远端肾小管酸中毒。患儿身材矮小,骨骼畸形,有代谢性酸中毒,多尿,碱性尿,除有低血钙和低血磷外,还常有低血钾 (3)、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此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可分为两型。Ⅰ型为肾脏1-α羟化酶缺陷,Ⅱ型为靶器官1,25(OH) D 受体缺陷,临床表现为重度佝偻病,血钙、磷显著降低,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并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I型患儿可有高氨基酸尿,Ⅱ型患儿的重要特征为脱发。 (4)肾性佝偻病。因肾脏疾患引起的慢性肾功能障碍导致25-(OH)D3转变为1,25-(OH)2D3减少,出现钙磷代谢紊乱,血钙低,血磷高,碱性磷酸酶正常。佝偻病症状多于幼儿后期渐显示,身材矮小。 (5)肝性佝偻病。肝功能不良可使25-(OH)D3生成障碍,伴有胆道阻塞时肠道吸收维生素D及钙也降低,出现低血钙、抽搐和佝偻病征。

治疗

 治疗原则为健脾益气,补肾填精。病之早期,证属脾肺气虚者,治以健脾补肺;证属脾虚肝旺者,治以健脾平肝。证情较重者,多为肾精亏损,治以补肾填精为主。 分证论治 1)肺脾气虚 证候:形体虚胖,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多汗,发稀易落,肌肉松弛,大便不实,纳食减少,囟门增大,易反复感冒,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分析:脾虚气弱,则虚胖,神疲,乏力;脾主肌肉,脾虚化源不足,不能营养肌肉,则肌肉松软无力;脾主运化,运化失健,则纳食减少,大便不实。发为血之余,气血不足则发稀易落。肺主皮毛,肺虚表卫不固,则多汗,易反复感冒。 治法:健脾补肺。 方药:人参五味子汤加减。常用药:人参补益元气,白术、茯苓健脾助运,麦冬养阴生津,五味子收敛耗散之肺气,且能敛阴止汗,甘草辅人参以益气和中,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盗汗自汗,加浮小麦、龙骨、牡蛎固涩敛汗;大便不实,加山药、扁豆、苍术益气健脾助运;夜寐哭吵,加夜交藤、合欢皮养心安神;易反复感冒者,加黄芪、防风补气固表。

西医治疗
 1、维生素D治疗:治疗目的为控制病情及防止骨骼畸形,治疗原则以口服为主。 VitD制剂选择、剂量大小、疗程长短、单次或多次,途径(口服或肌注)应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而定,强调个体化给药。 ⑴轻度(初期):每日口服维生素D1000~2000IU或一次性口服VitD10万~20万IU。 ⑵中度(激前期):每日口服维生素D2000~5000IU或一次性口服20万~30万IU。 ⑶重度(激期):每日口服维生素D5000~10000IU或一次性口30万~40万IU。 以上口服持续1月,同时给以元素钙200mg/日,如临床及生化检查未达预防疗效,可适当延长投药时间,再改为预防量。用药1个月后应随访,如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均无改善时应考虑其他疾病、注意鉴别诊断,同时应避免高钙血症、高钙尿症及VitD过量。 2、突击疗法:重症激期患儿或合并其它疾病如长期腹泻、黄疸、急性传染病、迁延性疾病或先天性佝偻病患儿,可以进行维生素D突击疗法。但均应由医生指导,不可随意滥用。 ⑴口服法:每日服高浓度维生素D(每丸5万IU)连服1周后改为预防量。切不可长期及大量应用,尤其对后遗症者不用,有每日口服维生素D2万~4万IU连续4周发生中毒者。 ⑵注射法:用维生素D2或维生素D3制剂肌注15~20万IU一次后改为预防量,尽可能避免重复注射以免中毒。 在突击治疗前,一般先口服10%氯化钙3天,以防止低血钙抽搐,有人认为突击疗法可迅速提高血清钙,不必须先投钙,但在临床实践中仍见有肌注大量维生素D后发生惊厥的病例,对此,值得继续研究。此外,对虚弱儿及痉挛素质者,需慎用突击疗法。 3、人工紫外线照射法:利用紫外线灯。 4、矫形疗法:3岁后的佝偻病骨畸形者,多为后遗症,不宜用维生素D制剂,应考虑矫形疗法,可采用主动或被动运动方法矫正。对鸡胸宜采取俯卧位及俯撑或引体向上的活动,加强胸部扩展。治疗轻度“O”或“X”型腿时可按摩相应肌群,如“O”型腿按摩外侧肌群,“X”型腿按摩内侧肌群,可增强肌张力,以矫正畸形。游泳活动是最好的矫形方法。重度后遗症或影响生理及体形者,于青年期考虑外科矫形手术。 活动性佝偻病儿在治疗期间应限制其坐、立、走等,以免加重脊术弯曲、“O”或“X”型畸形。

治疗用药
维生素AD滴剂、 维生素AD胶丸 。

并发症

 一旦发生明显症状时,机体的抵抗力已低下,易并发肺炎、腹泻、贫血等其它疾病。还遗留一系列的后遗症,如O形腿、X形腿、鸡胸等。  O形腿是指双脚踝部并拢,双膝不能靠拢,呈“O”字形。大多是由于站立过早,行走时间过长,缺乏营养和锻炼等原因引起的,造成大、小腿内外两侧肌肉群及韧带的收缩力量与伸展力量不平衡。在医学上称为膝内翻,俗称“罗圈腿”、“弓形腿”、“箩筐腿”。指的是在膝关节处,小腿的胫骨向内旋转了一个角度,故此称为“膝内翻”。  X形腿是指站立时,两膝并拢时网脚不能并拢,间隔距离为1.5 cm以上。它同样是由于先天遗传,后天营养不良,幼儿时期坐、走姿势不正确所引起的,造成股骨内收、内旋和股骨外展、外旋所形成的一种骨关节异常现象。尤以青少年发病率较高。医学上称为“膝外翻”。

饮食与护理

 一、宜多食: 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 多吃富含VD和钙的食物,如蛋黄,肝类,鱼类,奶类,豆类、虾皮等. 二、不宜食: 不要吃过多的油脂类和盐,以免影响钙在体内的吸收。

忌吃


护理
 ⑴患儿不要久坐、久站,不系过紧的裤带,提倡穿背带裤。防止发生骨骼畸形。 ⑵每日作户外活动,接受日光照射,同时注意防止受凉。

注意事项

预防

 1、普及预防措施 ⑴加强宣传工作,包括对孕妇、围生期、乳儿期的合理预防佝偻病知识,具体落实在妇幼保健管理系统工作中。 ⑵推广法定维生素D强化食品。近年来北京儿科研究所营养研究室研制了维生素AD强化牛奶(AD奶),含维生素A2000IU/L,维生素D600IU/L,经试验证明,此种强化牛奶是解决牛奶喂养儿维生素A、维生素D缺乏以及防止其过量最安全、有效、方便、经济的方法,现已在北京推广,值得介绍各地应用。 ⑶加强乳幼儿合理管理和喂养,母乳喂养至8个月,按时加辅食。 ⑷加强小儿户外活动,集体儿童加强三浴锻炼(空气浴、日光浴、水浴)。 ⑸预防和早期治疗乳幼儿常见病。 ⑹城建部门对居室设计中,应把日光照射角度考虑进去。在建筑群中应考虑设儿童(包括老人)绿化活动区。或于楼房平顶上建立儿童活动区,尤以北方急切需要。 ⑺人工紫外线装置应引入有条件的保托机构中去。 2、药物预防法 ⑴孕期时强调户外活动,不仅是接受日光紫外线对佝偻病的预防作用,对机体还有更多裨益。尤以在妊娠末三个月,除日照外需每日补充维生素D400IU。 ⑵新生儿期1~2周后,每日口服维生素D400IU,或每日口服一次维生素D3~5万IU,或每季度口服维生素D10~15万IU。母乳及牛乳喂养儿日食乳400~500ml则不需补钙,一般钙剂皆不及乳中的钙易于吸收利用。夏秋季可充分利用日光照射,每年入冬后口服维生素D10~15万IU,间隔2~3月(即来年冬末)再投一次,连续三年为妥在农村尤为适宜用此法。 ⑶早产儿、双胎儿以及消化道疾病患儿,可酌情略加维生素D预防量,但切忌过量以免中毒。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地区、城乡条件不同,散、集儿童条件不同,高楼、平房拥挤程度不同,应因地制宜地开展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