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160 > 疾病频道 > 脑血吸虫病 > 脑血吸虫病简介

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神经内科、中医内科

疾病简介

脑血吸虫病系血吸虫卵经血液循环沉积于脑组织引起病变的一种脑寄生虫病。在我国流行的为日本血吸虫病。脑血吸虫病患者约为血吸虫病患者总数的1.74~4.29%。

病因

血吸虫成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和其它血管内,产生的虫卵可经体循环、颅内静脉窦或椎静脉系统侵入颅内或椎管内。虫卵在脑或脊髓内沉积,可引起:①特异的炎性病变,主要发生在病灶区的软脑膜和其下的皮质和白质内,可表现为虫卵肉芽肿、假结核结节和疤痕结节等形式,并有浆细胞浸润、病灶周围毛细血管网形成。②非特异性病变,表现为胶质细胞增生,脑(或脊髓)软化或水肿,小血管炎性变化等。

症状

本病多见于男性青壮年,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可在感染血吸虫数周至数年后发生。 一、急性型:在感染数周后发病。主要为中毒反应与变态反应引起的脑水肿、急性脑炎或脑脊髓炎,突发高热、头痛、精神异常、痉挛发作、瘫痪、大小便失禁及意识障碍等,还可伴有咳嗽、咯血、腹泻、荨麻诊、肝脾肿大,脑脊液压力、蛋白含量、白细胞数均增高。 二、慢性型: 多在感染后数年发病。主要由于血吸虫虫卵沉积于脑组织内引起的症状,临床常见的类型有以下三种: 1.癫痫型,多数慢性型患者属此型。血吸虫虫卵沉积于大脑皮质所致。癫痫发作的类型最常见者为部分性运动性发作(局限性癫痫)及贾克逊型发作,其次为全身性强直一阵挛发作(大发作)及部分性复合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本型部分患者可伴有颅内压增高症状。 2.脑血管病型:急性起病,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甚至昏迷,还可伴有部分性运动型癫痫发作。可能系血吸虫虫卵栓塞脑血管所致。需与其它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病鉴别。 3.颅内占位病变型:系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及弥漫性脑水肿所致。缓慢起病,头痛、呕吐、视力模糊、视乳头水肿、偏瘫、失语、共济失调,常伴有部分性运动型癫痫发作。脑脊液压力及蛋白含量均增高,脑脊液白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增加,分类中嗜酸性粒细胞可占优势。

检查

1、脑脊液或脑组织活检中查到血吸虫虫卵。 2、血清学试验、血和脑脊液嗜酸粒细胞增多。 3、脑CT及磁共振成象能显示病变部位、数量。

诊断与鉴别

鉴别诊断肉芽肿型脑血吸虫病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常与颅内占位性病变相似,因此需与以下病变鉴别。  1 胶质瘤  增强扫描可见结节状、环状及花边状强化,延迟重复扫描90 s后病灶强化度逐渐降低并消退,为丰富的肿瘤血管供血所致。病灶多位于脑白质深部,占位效应明显。血清免疫学检查为阴性,有助于鉴别。  2 转移瘤  病变多位于皮质下区,可为单个或多个结节,环状或不规则强化灶,中心可有坏死囊变,无融合倾向,占位效应明显,临床上有原发瘤病史,而脑血吸虫肉芽肿为多个强化小结节聚集,部分融合成团块状,周围伴有不均匀小斑片状强化,较易鉴别。  3 结核瘤  可发生在脑实质任何部位,为结核杆菌沉积在脑内所致,易发生钙化,常为多发厚壁环形或结节状强化灶;多个聚集、有融合倾向的结核性肉芽肿呈串珠状或梅花样强化,可见微环征和靶征, 灶周水肿较轻;合并结核性脑膜炎有基底池强化及程度不同脑积水[27],临床上有脑外结核史与结核中毒症状,且血清免疫学检查阴性与之鉴别。  4 脑囊虫病  同为脑内寄生虫病,常为多发散在的小囊泡及小结节强化,可伴有头节、水肿及占位效应轻,主要位于脑白质区,也可发生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而脑血吸虫肉芽肿为多发聚集的大小不等结节,灶周水肿明显,血清囊虫或血吸虫免疫学试验阳性,有利于区分。

治疗

中药治疗 【方药】 1、主方清脾饮(陈自明《妇人良方》)加减 处方:柴胡12克,黄芩12克,青皮6克,厚朴10克,草果10克,法半夏10克,茯苓12克,栀子12克,黄连10克,金银花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热毒偏盛者,可加服六神丸。湿偏盛者,可合用三仁汤(吴鞠通《温病条辨》)。黄疸者,加茵陈30克。腹痛、腹泻下痢者,可用葛根芩连汤(张仲景《伤寒论》)合白头翁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2、中成药复方槟榔丸,成人每次lO克,每日2次,饭前温开水吞服。 适用于杀虫、解蛊毒。20日为1个疗程,总量400克。 3、单方验方(1)南瓜子粉(方药中等《实用中医内科学》) 处方:南瓜子去壳、去油、研粉,成人每次80克,每日3次,连服4周。 适用于杀虫、解蛊毒;副作用有头晕、腹泻、食欲减退等,一般在连续服药10日后副反应可减少或消失。 (2)鸦胆子(方药中等《实用中医内科学》) 处方:鸦胆子去壳取仁,成人每次10粒(重0.4克左右),装入胶囊吞服,每日3次,连服40日为1个疗程。 适用于杀虫、解蛊毒。 (3)甘草粉(方药中等《实用中医内科学》) 处方:甘草粉,每次10克,每日3次。 适用于急性期退热。热退后减半量再继续服1周。 Ⅱ.慢性期 肝郁脾虚型【证见】胁肋胀痛,腹痛腹泻,大便有白色粘冻,纳呆无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疏肝健脾。 【方药】 1、主方逍遥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柴胡12克,白芍15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广木香6克(后下),党参15克,扁豆12克,枳壳10克,延胡索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金佛止痛丸,每次1瓶,每日2—3次。 2、单方验方 处方:花椒适量,研为细末,每日冲服5克,分3次服,25日为1个疗程。 瘀血内阻型【证见】面色黧黑,胸胁胀痛或刺痛,胁下或痞块,形体消瘦,舌质有暗紫或有瘀斑,苔薄,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   1.主方化瘀汤(张伯臾等《中医内科学》)加减 处方:当归12克,牡丹皮、红花、桃仁、青皮各10克,赤芍15克,丹参、牡蛎、穿山甲各30克,白术12克,鸡内金12克。水煎服。    2.中成药大黄廑虫丸,每次6克,每日3次。 Ⅲ.晚期 1、参照鼓胀进行辨证论治。 3、单方验方 (1)半边莲汤(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半边莲,每日6~48克(一般为36克),水煎,制成10%~20%煎剂服用。 (2)温补逐水丸(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中医科验方) 处方:淡附片、肉桂各9克,党参30克,炒白术15克,黑丑、白丑各6克,阿胶9克,茯苓15克,甘遂、大戟各9克,大枣30只。上述除阿胶、大枣外共研为细末,将阿胶熔化,大枣去皮核捣烂,与药末拌匀为丸,丸如绿豆大。每晨空腹服1次,用量3—9克(一般为6克),30日为1个疗程。必要时可酌加药量和延长疗程。

西医治疗
以手术切除肉芽肿或脓肿为主,术后辅以药物治疗。药物有: 1、二性霉素B:对隐球菌、球孢子菌、念珠菌等效果较好。剂量从0.25mg/kg开始,溶于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点滴,逐渐增至1mg/kg,使在3个月内总剂量达2~4g。滴注速度应缓慢,避光。由于本药不易透过血脑屏障,故常同时鞘内给药。方法:取二性霉素B0.25mg溶于等渗盐水1ml内,然后用5~10ml脑脊液再稀释后缓慢、分次注入鞘内。一般鞘内给药1次最大剂量为1mg,每周注射2次。应用本药前给予地塞米松和非乃根等,可减轻药物反应。 2、制霉菌素:对隐球菌、念珠菌等效果较好。剂量:成人200~400万U/d,儿童12、5~25万U/次,分2~4次口服。 3、克霉唑(三苯甲咪唑):对念珠菌、球孢子菌等有效。剂量:成人每天50~60mg/kg,儿童每天20~60mg/kg,分3次口服。 4、曲古霉素:对隐球菌、芽生菌、念珠菌有效。剂量:20~40万U/d,分3~4次口服。 5、5-氟胞苷:作用同二性霉素B,但它能通过血脑屏障,对肝、肾均有损害。剂量:每天100~200mg/kg,一般应用6~8周。 6、抗生素:大剂量青霉素、林可霉素、氯霉素对放线菌感染有效。 7、Ketoconazole: 对球孢子菌、组织胞浆菌有效。剂量:200~1200mg/d。 上述药物应用的期限视病情而定,并应根据脑脊液常规,生化,涂片检查和培养结果决定是否停药。用药期间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并调整全身情况,增强机体抵抗力,消除引起真菌感染的原因,这样才易于提高治疗效果。

治疗用药
吡喹酮片、马洛替酯片、复方紫参颗粒、马洛替酯缓释片。

并发症

 癫痫持续状态是常见的并发症。

饮食与护理

(1)苡仁赤豆粥:薏苡仁、赤小豆各30克,粳米100克,共煮粥,白糖调味服用,适用于腹水消退后常服。 (2)参芪糯米粉:党参、黄芪、白术各50克,研粉过筛;炒熟的糯米粉1000克,与药粉混匀。每次50克,加白糖适量,开水冲服,每日2次。适用于腹水消退后服用。 2、脑血吸虫病最好不吃哪些食物: 注意患病后,饮食宜以富有营养为原则,凡生冷、油炸、酸辣、烟酒、油腻之品,皆不宜食用。有腹水者还应忌盐。

忌吃


护理
注意患病后,饮食宜以富有营养为原则,凡生冷、油炸、酸辣、烟酒、油腻之品,皆不宜食用。有腹水者还应忌盐。

注意事项

预防

1、切断传播途径 1.查螺、灭螺灭螺是切断传播途径的关键。灭螺应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彻底改变钉螺孳生和生布的环境。因地制宜采用物理方法和化学药物灭螺。 2.粪便管理防止人畜粪便污染水源,严格做到无害化处理,严格实行粪管制度。 3.水源管理保护水源,改善用水,做到饮用水无害化处理。 2、保护易感人群 不接触疫水,雨后与早晨不要在河边草地赤足行走。湖沼地区收割、捕捞、作战训练必须与疫水接触时,应确实做好个人防护措施。条件许可,可穿桐油布鞋,长统胶鞋、塑料防护裤等,也可将1%氯硝硫胺碱性溶液浸渍衣裤,以稀盐酸中和,防护效果可维持法年以上,防护药涂擦防具有良好功效。与疫水接触前皮肤涂擦15%邻苯二甲酸丁二酯,原液涂布1次能维持8小时有效,乳剂涂布1次,防护效果维持4小时。用2%氯硝硫胺的酯肪酸制成的防蚴笔(2%氯硝硫胺和10%松节油制成)具有强大杀灭尾蚴作用,涂擦暴露皮肤,防护效果持续10小时以上。 3、控制传染源 1.普查与普治病人:在普查的基础上对查出的血吸虫病,普遍进行治疗,即可及时治疗病人保护劳动力,又可迅速控制传染源,兼收防治结合之效。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多年来通过坚持不懈的防治,病人显著减少,有的地区消灭了血吸虫病,整个流行区感染度普遍下降。普查主要是采取综合查病的方法,根据病史,皮内试验、体检、环卵沉淀试验、虫卵孵化、直肠粘膜活组织检查等进行综合判断,确定需治疗病人。近年来在疫区进行普查普治,对防治工作有重要意义。在实施中建立普查普治病人卡,并详细登记,正确统计与观察本病的消长情况。 2.普查、普治病牛:普治病牛是控制传染源的又一重要措施。而且对发展畜牧业有重要意义。在普查的基础上,确定治疗对象,病牛的治疗用硝硫氰胺,以2%水混悬液1次静脉注射疗法。剂量为水牛1.5mg/kg体重、黄牛为 2mg/kg,1次治愈率为9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