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160 > 疾病频道 > 椎动脉型颈椎病 > 椎动脉型颈椎病简介

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骨科

疾病简介

颈椎是脊柱中最重要的部分,上接头颅,下连躯干,类似于“独木桥”。是人体生命信息上下传递通达的主干网络系统,是一个大的信息通达系统的“核心”。全身所有系统、组织、器官,都与其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密切联系。

椎动脉型颈椎病:由于颈椎解剖结构紊乱、错位以及椎间关节退变压迫并刺激椎动脉,或者是诱发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等直接或间接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进而引起头晕,恶心,甚至脑卒中等临床症状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典型症状为转头时突发眩晕、天旋地转,恶心、呕吐;四肢无力,共济失调,甚至倾倒,但意识清醒。卧床休息数小时,多至数日症状可消失。症状严重者,或病程长久者,可出现脑干供血不足,进食呛咳,咽部异物感,说话吐字不清,以及一过性耳聋、失明等症状。椎动脉所供应的组织有除额叶和顶叶以外的整个大脑,以及小脑、间脑、脑干、脊髓等中枢神经系统,又供给内耳和眼,因此它的症状和体征千变万化,不能一概而论。临床上比较多见,发病率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法治疗是最佳选择,无痛苦,效果肯定,由专业医生治疗,安全性高。

病因

⑴、姿势不良 长期姿势不良是引起颈椎病及相关疾病的主要原因,如枕头过高、过低、过硬、过偏,甚至没有枕头,头颈部长时间单一姿势、头靠在床头歪着看手机、电视,低头看电脑、看文件,侧身歪斜、低头伏案工作等等不良姿势均可引起颈椎位置结构发生异常变化,颈椎及周围组织退化,支撑力、稳定性和灵活性降低,引发各种颈椎病,有些不适当的体育锻炼也会增加发病率,如过度低头、倒立、倒行、翻筋斗等。

⑵、久坐位低头歪颈睡 办公室人员、教师、会计、设计研究人员、司机、公司文员、电脑操作员等,由于长期低头伏案学习或工作,长期坐不合适的凳椅、斜椅歪坐、趴坐睡眠、内衣标签摩擦颈背等因素,也容易引起颈项背部肌肉痉挛,导致颈椎及脊柱相关性疾病的发生。

⑶、退行性改变中老年人的机体、内脏、形态、功能逐步出现衰老退化过程中,运动系统也随之出现退行性变。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的退行性变尤为明显。除了在形态上出现椎体边缘退行性变的骨质增生、后关节肥大、骨质疏松脆度增加、关节韧带弹性减弱以外,骨髓细胞也随之老化,造血功能减退,骨的生长发育出现负平衡,骨质逐渐萎缩。随着颈椎形态、组织结构的退行性改变,其位置结构和功能就随之发生了病理变化,各种颈椎病接踵发生。

⑷、炎症、食热各种颈部软组织及咽喉部急慢性炎症,长期吃喝超越体温的食物饮料,均能使脊旁软组织充血、水肿、渗出,从而引起肌肉等组织痉挛、钙化和韧带松弛等,使颈椎失稳变形,产生颈椎和消化道疾病。 

 ⑸、外伤 外伤是造成颈椎病的一个重要原因。这里所说的外伤,不仅是指跌、扑、闪、挫等直接引起的颈椎及脊旁软组织的损伤,而且还包括在生活和运动中不当或持久的僵硬挤压姿势动作,造成的颈椎及脊旁软组织的急慢性损伤。在颈椎病的患者中,大约12%-20%有不同程度的急慢性外伤史。外伤可造成颈椎轻度骨折骨裂错位,使颈椎产生轻度移动及颈部严重挫伤,造成颈椎间盘的损害、局部软组织受损产生水肿、刺激或压迫神经根产生颈椎病症状。在颈椎退变、失稳的基础上,头颈部的外伤更易诱发颈椎病的产生与复发。病人往往在轻微外伤后突然发病,而且症状较重,合并骨折骨裂、滑脱者则给治疗增加困难。此外不当的推拿按摩、颈椎旋转性牵拉或过度牵引、暴力扳颈等也容易引起颈椎的医源性损伤。

⑹、心理因素    颈椎结构发生异常变化,有时也有心理上的因素。如一些怯生或过于腼腆的人,外出或遇到生人常低着或歪着头,日久会引起颈椎的病变,有些人遇到不顺心之事,常垂头丧气或猛摇头,也不利于颈椎正常位置的保持而异位发病。

⑺、代偿性因素人体全身形态模样,是靠骨骼形成一个整体平衡的支架。在许多场合,由于不同体位姿势的异常改变,人的固有平衡状态被破坏,必然重新调整骨骼的角度曲度等以维持平衡。例如头颈向后过度仰时,会不自觉地抬起下颌,强力弯腰时也会向前伸头牵拉颈椎等刺激,如果长期从事此类动作,在不知不觉中,便会导致颈椎的位置发生异常变化。

⑻、诱发因素当颈椎失稳时,一些不经意的,看似与颈椎病无关的因素也可导致颈椎病的发生。

①轻微扭挫伤:如用力咳嗽、打喷嚏,洗脸刷牙,乘车打瞌睡等。

②过度疲劳:如长时间的伏案、驾驶工作等。

③内分泌失调 :更年期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内分泌失调,若合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时,常会加剧颈椎失稳,导致多种颈椎病的发生。

④感受风寒湿:感受风寒湿后,易因局部肌肉痉挛、痛阈降低而诱发颈椎病。

⑤精神因素: 颈椎病患者常因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引起肌肉紧张而发病或反复发作。

⑼、其他    各种先天性畸形,如先天性椎体融合、颅底凹陷,发育性椎管狭窄等情况都易于诱导颈椎病的发生。

症状

眩晕为本病主要症状,脑供血不足时表现眩晕旋转性、浮动性、摇晃性或下肢软弱站立不稳,伴有头昏眼花感,头颈伸屈旋转转换体位时加重。

头痛是由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下降而侧支循环血管扩张所致。头痛多在枕部及顶枕部,有时放射到两侧深处,可伴恶心呕吐出汗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

视力障碍也常见,多是双侧大脑后动脉缺血引起突然弱视或失明,数分钟可恢复视力。猝倒前察觉下肢突然无力而倒地,意识、视力和听力及讲话正常,并能自动站起来继续活动,本病是椎动脉痉挛或硬化过度伸展急促转头颈时血流阻滞下降所致。部分久病可出现定向和记忆障碍及面部五官肢体感觉异常等症状。

典型症状为转头时突发眩晕、天旋地转,恶心、呕吐;四肢无力,共济失调,甚至倾倒,但意识清醒。卧床休息数小时,多至数日症状可消失。症状严重者,或病程长久者,可出现脑干供血不足,进食呛咳,咽部异物感,说话吐字不清,以及一过性耳聋、失明等症状。

检查

(一)物理检查

1.颈后部:常见一边肌群紧张、发僵而活动受限。可扪及多个棘突偏离移位、颈椎的生理前凸减小、变直甚至后凸,出现颈部前屈、后伸、左右旋转、左右侧屈活动受限。

2.双侧风池穴疼痛程度不一的压痛:“风池穴”枕大神经处、椎动脉进入颅内的体表投影点。表明存在环枢关节半脱位和/或第二棘突偏离移位。

3.感觉检查:单纯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颈肩部、双上肢感觉一般均正常。

4.前屈旋颈试验:患者取坐位,检查者一手扶患者头顶,另一手托其下颌,将患者头部缓慢转至最大角度,在稍加用力移动,颈部出现明显疼痛或上肢放射痛为阳性。提示颈椎小关节紊乱错位。

5、椎动脉扭曲试验:患者取坐位,检查者一手托住患者枕部,另一手托住后颈部,将患者头部后仰至最大角度并向左(右)侧旋转至最大角度,停约15—30秒,若出现头昏、头晕、胸闷、想吐等症状为阳性,说明对侧椎动脉供血不足。 

6.臂丛牵拉试验:患者取坐位,术者一手放在患者一侧头颈部,患者低头屈颈,另一手握患者腕部,两手呈反方向牵拉,若患者感到上肢疼痛或麻木则为阳性体征。

7.椎间孔挤压实验(又称压头试验):患者取坐位,头偏向患侧,检查者位于病人背后,将双手重叠置于头顶部并向下加压或检查者左手掌置于患者头顶部、右手握拳轻叩左手背,若该侧上肢发生放射性疼痛或麻木,则为本试验阳性,说明臂丛神经受压。

8.霍夫曼征试验:检查者一手轻托患肢前臂,另一手食指与中指夹住患者中指,检查者用拇指叩击患者中指指甲部,若出现其余四指屈曲反射为阳性,说明脊髓受压。

9.腱反射:肱二头肌腱反射减退或消失提示第6颈神经根病变;肱三头肌腱反射减退或消失提示第7颈神经根病变。

(二)辅助检查

1.颈椎普通X片:X线平片对骨骼的显示较清晰,一般包括颈椎正侧位、张口位、双斜位、过伸过屈侧位片,可以根据病情需要拍摄,不一定要全部均拍摄。通过这些片子可以了解颈椎生理曲度是否变直或反弓成角畸形,项韧带钙化、颈椎的椎间隙变窄、钩椎关节变尖增生、椎体骨质增生、前后纵韧带钙化、小关节紊乱错位、寰枢关节半脱位、各棘突是否存在偏离移位等等。

2.颈椎CT\MRI检查:对软组织如颈椎间盘、脊髓、韧带等显示较清晰,CT、磁共振(MRI)检查价格昂贵,大多数人对其检查意义不太了解,因而认为拍张X线片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如此花费。当然,对大部分颈椎病患者来说,拍一张X线片即可确诊,但这并不意味着CT、MRI是多此一举。事实上,不同的检查手段均有其不同的优势,特别需要确定是否进行手法正骨治疗、手术治疗及确定手术方案时,就要做CT或MRI检查。CT\MRI检查不仅能直接显示颈椎骨质改变情况及突出的椎间盘,而且能准确显示椎管各径线的大小及脊髓蛛网膜下腔受压程度、韧带钙化及排除肿瘤、畸形、结核、骨质破坏等情况。CT与MRI的区别在于二者可从不同角度观察颈椎及其内容物的情况。MRI对组织的微小变化的分辨力、清晰度均高,不仅可清楚地观察到椎间盘变性突出,以及后纵韧带、黄韧带的增厚,皱褶对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而且可以看到椎动脉受压的情况。这样就可比较完全合理地解释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进一步治疗提供更加确切、细致的形态学依据,更能排除脊髓内、椎管内是否有肿瘤、畸形等。但而它对骨质的改变,如增生、骨化、钙化等,不如X线平片和CT清晰,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都掌握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合理运用各种检查技术及手段,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肌电图检查:没有上肢的麻木、无力感症状者,一般不做此检查。

诊断与鉴别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X线拍片颈椎张口位、颈椎正侧位、双斜位和过伸过屈侧位拍片显示环枢关节半脱位、第二棘突或其它棘突偏离移位、小关节紊乱、曲度变直、反曲、颈椎不稳,钩椎关节骨刺纵向、横向增生、椎间孔形态改变等的颈椎解剖关系紊乱、退行性改变均可牵拉、挤压椎动脉、椎静脉、交感神经导致症状发生。

诊断依据:

① 多见于45岁以上中老年人,病程缓慢,无明显外伤史。儿童、青少年、中青年也常见。

② 有持续性头痛、头昏、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颈部旋转和后伸仰头时出现一过性眩晕、恶心、呕吐,甚至突然昏倒在地。

③双侧风池穴疼痛程度不一的压痛。

④颈动脉扭曲试验:阳性。

⑤颈椎X线摄片检查:环齿间隙不对称、第二棘突偏离移位、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椎间孔缩小,颈椎不稳、小关节紊乱、曲度反曲或变直等解剖关系紊乱、退变改变等异常影响。

⑥脑血流图检查:可显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椎动脉血流变慢等,但不是必须。

⑦颈部血管成像MRA检查:可见椎动脉孔变细等异常影像。治愈标准:眩晕、头疼、恶心等症状和阳性体征消失。能参加一般劳动和工作。好转标准:眩晕、头疼、恶心等症状明显减轻,有时仍复发,但不会进行加重。

5.鉴别其它疾病:

①梅尼埃病(别称美尼尔病):以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为主要表现,眩晕者常感周围物体围绕自身沿一定的方向旋转,闭目时症状可减轻。常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等自主神经反射症状,头部的任何运动都可以使眩晕加重。患者意识始终清楚,个别患者即使突然摔倒,也保持着清醒状态。一般眩晕发作持续时间较长,在数分钟至数小时,甚至数天,后期可能会有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和耳闷等。

② 耳石症:又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头的位置改变时,如转头、仰头、低头、向左、向右等,突然发生短暂眩晕,有看东西旋转、眼球震颤等表现,可伴有恶心及呕吐,一般持续在一分钟以内,可自行缓解。多数人在缓解期没有明显症状,少数人可能有头昏、头重脚轻感等表现。病程可在数小时至数月间。

③内耳药物中毒:有应用键霉素等对前庭毒性大的药物史,出现眩晕、听力平衡、口周围及四肢发麻。前庭检查异常,但无眼震颤。

④神经官能症:症状一过性与情绪变化有关,检查无明显体征。   

⑤颅内肿瘤导致的眩晕:头颅MRI/CT检查可明确。

⑥内耳疾患:可以是内耳听动脉栓塞,突发耳鸣、耳聋、眩晕,症状严重而不见好转。鉴别要点为其发病常与过度疲劳等因素有关,与颈部的活动无关。

⑦眼源性眩晕:由屈光不正等因所致。鉴别要点:闭目时眩晕消失,有屈光不正,眼源性眼震阳性等。

⑧动脉硬化症:动脉硬化症患者往往有高血压病史。椎动脉造影有助于鉴别。

⑨其他:如贫血或长期卧床后引起的眩晕等。

治疗

(一)保守治疗手法复位、定向正骨(整脊)治疗

1.术者利用手法纠正或改善患者紊乱的解剖结构(如环枢关节半脱位、第二棘突或其它棘突偏离移位、小关节紊乱、曲度异常等),解除脊柱和周围软组织的异常的力学刺激,使受到牵拉挤压的椎动脉、椎静脉、交感神经恢复或接近原本的解剖位置,颈肩部的肌肉、血管、神经等软组织与退变的颈椎建立新的平衡、从而达到治标、治本的目的。一旦确诊,该手法治疗,效果极佳,是首选的治疗方法。该手法要求高,要求经验丰富,具备良好的解剖知识和脊柱外科手术经验,成长曲线漫长;同时要严格掌握好手法适应症和禁忌症,要把患者的安全放在首位,在安全的基础上追求疗效。

2.药物:

①非甾体抗炎、镇痛药是颈椎病初期治疗中普遍使用的药物,可以缓解疼痛、消除炎症。比如:扶他林、芬必得、西乐葆等。

②肌肉松弛药物可以减轻颈椎小关节紊乱引起的椎旁肌肉紧张及血管神经受到牵拉扭曲的紧张。如妙纳、科达得龙等。

③适当运用脱水、消肿药物及营养关节软骨的药物。

(二)功能锻炼     颈椎功能锻炼的目的与作用主要有两方面:

①主要目的是力量训练,增强颈部肌肉,增强其对疲劳的耐受能力,改善颈椎的稳定性。练习的重点是椎旁肌、肩部肌群、上半躯干肌群,增强这些肌肉的力量,达到动、静平衡,从而巩固治疗效果,防止反复发作;

②通过颈部各方向的放松性运动,活跃颈部区域血液循环,消除瘀血水肿,同时牵伸颈部韧带,放松痉挛肌肉,调节颈椎应力,从而减轻症状。

颈椎功能锻炼注意事项:

①  在急性发作期宜局部休息,不宜增加运动刺激;

②在症状缓解期时,可进行以颈肌等长练习为主的锻炼;

③在症状基本消失或呈慢性状态时,可开始颈椎活动度、肌肉力量的训练以促进症状的进一步消除及巩固疗效。

④做颈部旋转运动时宜轻柔、缓慢,幅度要适当控制。

颈椎功能锻炼方式:

①静力训练是固定姿势的训练,引起椎旁肌肉紧张,但不引起颈椎活动。在急性期内,患者不能耐受颈部活动引起的疼痛时,使用这种方法可以避免肌肉萎缩。

②  有氧训练是改善疼痛耐受性的方法,可以增加机体的氧摄取量,提高患者的颈部肌力;同时,可以提高机体的疼痛阈值,可能对防止复发有一定的意义。在急性期内,应当避免高浓度给氧。    

③患者在疼痛能耐受时进行关节运动度训练,可以与有氧训练结合进行,随后可以采取阻抗训练。颈椎保健操

这是一套可以随时随地锻炼的颈椎保健操,可以恢复脊柱的序列,增加肌肉的力量,达到动静平衡的的效果。

第一节:头手相抗

双手十字交叉置于后枕部,保持双前臂平行,手往前拉,头颈部往后逐步增加力量,达到头手相抗的一个状态。颈后部的肌肉也会达到比较紧张的状态,维持十秒钟。

第二节:外展肩关节

双手十字交叉置于后枕部。收腹挺胸,外展肩关节,使颈背部的肌肉达到紧张收缩的状态。这个状态也是维持十秒钟,保持体位不变。

第三节:放松颈肩部肌肉

双手十字交叉置于后枕部。我们顺势往下滑,用大、小鱼际按压颈肩部肌肉,达到肌肉放松的目的。

刚刚前面两个动作的时候,肌肉有收缩,乳酸会积累,我们通过这个按压改善血液循环,使新陈代谢产生的乳酸可以排出去,达到缓解颈肩部疼痛的目的。

第四节:自我调整脊柱曲度

双手十指交叉置于背部,往下拉,往上抬,头颈部往后仰。这样的话可以纠正我们脊柱的序列,达到动静平衡的效果。坚持十秒钟 这一套颈椎保健操共四个动作,大家可以坐着做,也可以站着做,尤其是大家在工作岗位不能离开的时候,直接坐着做就好了。

总结:

1、椎动脉型颈椎病应以非手术保守治疗为主,颈椎病95%以上的绝大多数病人经非手术治疗可以获得缓解或痊愈,特别是手法复位、定向正骨(整脊)治疗,效果明显。非手术保守治疗方法包括手法复位、定向正骨(整脊)、卧床休息、药物治疗、颈椎牵引、颈围领制动保护、按摩、理疗、颈椎功能锻炼等。

2、颈椎不稳导致的椎动脉型颈椎病可以行椎体融合术。

并发症

1、脑中风:脑中风是一组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又称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具有极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2、脑梗塞,尤其是头枕部的脑梗,这种情况比较容易导致就是失明,眼睛看不清,模糊。 

3、意外:由于颅脑短暂缺血,容易猝倒,导致颅脑外伤、交通意外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有时可并发猝倒。

饮食与护理

饮食: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那些富含钙、蛋白质、维生素B族、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饮食为主。

护理:

1、心理护理:了解患者病情及其心理状态,向患者耐心讲解该病的发病、发展及转归,使其充分了解病情并消除紧张、焦虑心情。治疗前积极向患者讲解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可靠性、有效性,并向其介绍治疗成功的案例消除其恐惧心理。

2、整脊治疗的护理:指导患者全身放松,勿用力与医生对抗。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脸色、神态、呼吸、脉搏。

3、颈椎牵引的护理:牵引前向患者解释牵引的目的,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做牵引时,观察其有无不适,如恶心、心悸、疼痛加重、肢体麻木等,若出现以上症状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注意牵引绳不脱离滑轮的滑槽,被子、衣物等不压迫牵引绳,不随意加减牵引重量,以保持有效牵引。牵引结束后卧床休息 10 ~20 min 后再起来活动。

4、输液治疗的护理: 让患者选择合适体位,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患者在疲乏、饥饿、精神高度紧张时禁止行输液治疗,若患者出现晕针、晕血现象,立即报告停止输液并报告医生,并嘱患者平卧,给予保暖。

5、 佩戴颈围外固定的护理:在医生指导下佩戴颈围,以不引起颈部不适为度,下床活动时佩戴颈围,卧床休息时取下,外出乘车时佩戴颈围(一般佩戴颈围2周,防止长期佩戴而形成依赖性、导致颈部肌肉萎缩、无力),避免急剧低头、扭转颈部等剧烈活动。

预防

1、工作生活中时定时改变头部体位,按时做一些颈肩部肌肉的运动锻炼;

2、在休息之余,做头及双上肢的前屈、后伸及左看看、右看看、上看看、下看看等活动,避免快速旋转头颈部;

3、避免长期低头、长时间(一般不超过1小时)保持某一姿势不变、高枕睡眠等不良习惯;

4、注意端正头、肩、背的姿势,不要偏头耸肩,坐位时保持脊柱的正直;

5、避免过度疲劳、颈肩部受凉,注意保暖。

6、同时可配合适当的运动,推荐蛙泳(每次1小时,每周3-4次),可以锻炼放松全身肌肉,也可以慢跑(每次40分钟,每周3-4次)。

7、日常工作、生活中每1小时左右进行3分钟左右颈椎功能锻炼,增强肌肉的力量、改善血液循环、恢复正常生理曲度。

8、避免头颈负重物,避免过度疲劳,避免跌倒。

9、开车时避免急刹车、坐车时不要打瞌睡导致头颈部受伤。

10、|注意睡姿:平卧软硬适中的床,头颈保持自然仰伸位,髋、膝关节略屈曲。

11、选择合适的枕头:颈部不能悬空,高度7~9cm。

12、注意正确的起床顺序:先采取侧卧位,然后在双上肢的支称下,使躯干离开床面。

13、有不适时及早彻底治疗颈肩、背软组织劳损,防止其发展为颈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