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160 > 疾病频道 > 成人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 成人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简介

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血液内科

疾病简介

1845年以脾大、贫血和粒细胞增多为特征的CML被临床医师所认识。CML占所有白血病的15%~20%。在儿童CML可以表现为两种类型:成人型CML(ACML)和JMML,JMML只限于儿童,有独特的临床、实验室和细胞遗传学特征。

病因

1845年以脾大、贫血和粒细胞增多为特征的CML被临床医师所认识。CML占所有白血病的15%~20%。在儿童CML可以表现为两种类型:成人型CML(ACML)和JMML,JMML只限于儿童,有独特的临床、实验室和细胞遗传学特征。

症状

1、症状 大多数患者在诊断时处于慢性期,发病缓慢,开始时症状和体征比较轻微,常见的症状包括:全身不适、乏力、体重减轻、发热、骨关节疼痛。少数患者无症状,仅在血常规检查时发现白细胞数增高而诊断此病。剧烈骨及关节疼痛、出血、不明原因的高热或髓外浸润多见于急变期。
二、体征
(1)肝脾淋巴结肿大:可见巨脾、肝脏肿大、淋巴结轻度肿大、上腹饱满或左上腹有肿块。约90%的患者脾脏肿大,其程度不一,肋下可及,巨脾者质硬常有切迹。脾区剧痛或脾区有摩擦音是发生脾梗死的征兆。50%的患者有轻至中度的肝脏肿大。淋巴结肿大罕见。
(2)CNS受累:视网膜病变、视盘水肿等。
(3)皮肤:少数患者有皮肤浸润,出现皮肤结节。
(4)其他:肺功能障碍与关节炎、阴茎异常勃起也可出现。约14%的患者易伴发溃疡病,多由嗜碱性细胞增多所致。由于原始细胞数过高引起的白细胞滞留症在儿童ACML中常见,但症状轻微。



检查

1、周围血象 主要为白细胞增多,80%在100109/L以上。血色素在80g/L左右。血小板增多。分类可见粒系增多,包括嗜酸、嗜碱粒细胞增多。原始粒细胞增多不明显,以中、晚幼和成熟粒细胞为主。
2、血液检查 白细胞碱性磷酸酶减低。HbF不增高。血清免疫球蛋白不增高。血清和尿溶菌酶不增高,但维生素 B12和维生素 B12运载蛋白增高。
3、骨髓检查 增生活跃,以粒系增生为主,原始粒细胞10%,多为中、晚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细胞。粒∶红为10~50∶1。部分患者可见骨髓纤维化。骨髓巨核细胞明显增多,以成熟巨核细胞为主。骨髓培养集落与丛落皆增多。
常规做胸片、B超、心电图检查,其他根据临床需要选择。

诊断与鉴别

(1)Ph1染色体阳性和(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并有以下任何一项者可诊断。
①外周血:白细胞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不成熟粒细胞10%,原始粒细胞10%。
②骨髓:粒系高度增生,以中性中幼、晚幼粒细胞、杆状粒细胞增多为主,原始细胞(Ⅰ Ⅱ型)10%。
(2)Ph1染色体阳性和(或)bcr-abl融合基因阴性:须有以下①~④中的3项加第⑤项可诊断。
①脾大。
②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持续升高30×109/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不成熟粒细胞10%,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原始细胞(Ⅰ Ⅱ型)10%。
③骨髓象: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以中性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粒细胞增多为主,原始细胞(Ⅰ Ⅱ型)10%。
④中性粒细胞磷酸酶(NAP):积分降低。
⑤能排除类白血病反应、JMML或其他:类型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其他类型的骨髓增殖性疾病。
2、分期 临床上按疾病的发展过程可分为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
(1)慢性期分期标准为:
①无症状或有低热、乏力、多汗、体重减轻等症状。
②白细胞计数增高,主要为中性中、晚幼和杆状粒细胞,原始细胞(Ⅰ Ⅱ型)5%~10%,嗜酸粒细胞和嗜碱粒细胞增多,可有少量有核红细胞。
③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以粒系增生为主,中、晚幼粒细胞核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原始细胞(Ⅰ Ⅱ型)10%。
④有Ph1染色体。
⑤CFU-GM培养呈集落或集簇较正常明显增加。
(2)加速期:幼年型与成人型的差别。
确诊后第1年约10%的患儿进入加速期,少数患者于短期内即发展为急性白血病,常于数周内死亡。约2/3的患者确诊后2~3年间发展为加速期。本期的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和由于溶骨性损害而发生骨痛、关节痛。凡出现下述2项者考虑已进入本期:
①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出血加重及(或)骨骼疼痛。
②脾进行性肿大。
③非药物引起的血小板进行性降低或增高。
④血中及(或)骨髓中原始细胞(Ⅰ加Ⅱ型)10%。
⑤外周血嗜碱粒细胞20%。
⑥骨髓中有显著的胶原纤维增生。
⑦出现Ph1染色体以外的其他染色体异常。
⑧对传统的抗慢粒药物治疗无效。
⑨CFU-GM增殖和分化缺陷,集簇增多,集簇和集落的比值增高。
(3)急变期:75%~85%患儿持续1~5年(平均3.5~4.5年)进入急变期。少数病例在确诊后仅数月即发生急变。偶有病例10多年后才发生急变。具备下述之一者可诊断为本期:
①外周血或骨髓中原始细胞(Ⅰ加Ⅱ型)或原淋加幼淋,或原单加幼单20%。
②外周血中原始粒加早幼粒细胞30%。
③骨髓中原始粒加早幼粒细胞≥50%。
④有髓外原始细胞浸润。此期临床症状、体征比加速期更恶化,CFU-GM培养呈小簇生长或不生长。急变中以急髓变为主,包括急粒变、急单变,偶见急红变及急性巨核细胞变等。急淋变约占20%。
二、鉴别
1、类白血病反应 类白血病反应可继发于严重感染、先天性心脏病和转移癌等,这些疾病白细胞增高,但一般不超过50109/L,中性粒细胞中有中毒颗粒,嗜碱粒细胞缺如,原始和幼稚细胞很少见。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强。细胞遗传学检查正常,无Ph染色体,分子生物学检查BCR/ABL(-)。原发疾病控制后,白细胞数可以恢复正常。
2、Ph 的ALL ACML急性淋巴细胞变与Ph 的ALL进行鉴别,二者融合蛋白的大小不同,ACML通常是210KD,而Ph ALL为185KD,通过反转录PCR的方法检测融合转录的断裂点也有助于鉴别,对治疗的反应也不同。ALL患者经过化疗,完全缓解时Ph染色体消失,染色体核型恢复正常。

治疗

具体请向医生详细咨询。

西医治疗
CML型在慢性期的治疗以白消安(马利兰)或羟基脲为首选药物。白消安(马利兰)剂量为2~6mg/d。一般用药2~4周后白细胞开始下降,白细胞降至20×109/L或血小板100×109/L时应停药,2周后用原剂量的一半,维持白细胞在15×109/L左右。应根据血象调整用量。羟基脲用量为20~40mg/(kg·d)。白细胞下降后减量,白细胞降至15×109/L左右时用1/4量维持。
近年来,干扰素治疗慢粒取得了令人注目的进展。在成人的慢粒中,其完全缓解率可达到60%左右。但目前在儿童慢粒中应用较少。
近年新研制的ST1571(为二苯基氨基咪啶的衍生物)能抗蛋白络氨酸激酶的活性,特定抑制CML的bcr/abl基因,而被世人重视,但其仍不能使bcr/abl转阴,使CML达到根治。
CML进入加速期,对慢性期常规治疗有效的药物不再产生疗效,治疗比较困难。有报告应用羟基脲、干扰素对加速期有效。慢粒急变是最难治疗的白血病。不少学者曾应用各种不同的化疗方案进行治疗,效果均不理想。
骨髓移植是目前惟一可使CML患儿获得治愈的治疗方法。Gluckman 1990年统计980例CML,经异基因骨髓移植,其5年无病生存率达到50%。自体骨髓移植起步不久,尚不能作出结论。


治疗用药
CML型在慢性期的治疗以白消安(马利兰)或羟基脲为首选药物。白消安(马利兰)剂量为2~6mg/d。一般用药2~4周后白细胞开始下降,白细胞降至20×109/L或血小板100×109/L时应停药,2周后用原剂量的一半,维持白细胞在15×109/L左右。应根据血象调整用量。羟基脲用量为20~40mg/(kg·d)。白细胞下降后减量,白细胞降至15×109/L左右时用1/4量维持。
近年来,干扰素治疗慢粒取得了令人注目的进展。在成人的慢粒中,其完全缓解率可达到60%左右。但目前在儿童慢粒中应用较少。
近年新研制的ST1571(为二苯基氨基咪啶的衍生物)能抗蛋白络氨酸激酶的活性,特定抑制CML的bcr/abl基因,而被世人重视,但其仍不能使bcr/abl转阴,使CML达到根治。
CML进入加速期,对慢性期常规治疗有效的药物不再产生疗效,治疗比较困难。有报告应用羟基脲、干扰素对加速期有效。慢粒急变是最难治疗的白血病。不少学者曾应用各种不同的化疗方案进行治疗,效果均不理想。
骨髓移植是目前惟一可使CML患儿获得治愈的治疗方法。Gluckman 1990年统计980例CML,经异基因骨髓移植,其5年无病生存率达到50%。自体骨髓移植起步不久,尚不能作出结论。
2、预后
大约90%的患者诊断时处于慢性期,慢性期诊断需除外非侵袭性疾病。在甲磺酸盐(格列卫或STI-571)问世以前,患者在慢性期用小剂量化疗无病存活期从数月到数年不等。如不治疗,大多数患者将在3~8年内病情进展。进入加速期后,通常在3个月内进展到急变期。75%~80%的患者如不治疗将会发展到急变期,急变期是ACML的恶性变,很难通过化疗控制,短期会导致死亡。
ACML慢性期为单纯费城染色体,发展到加速期或急变期时有新的异常染色体核型(如双费城染色体,Y或8号染色体三体等)出现。ACML急变类型多数为急性髓系白血病,大约1/3为急性淋巴细胞变,免疫分型多为B-ALL,T-ALL极少见,急淋变患者的年龄较急性髓系白血病变的患者小。

并发症

可见巨脾,肝脏、淋巴结肿大,视盘水肿,肺功能障碍,脾梗死,出血,髓外浸润等。

饮食与护理

具体请向医生详细咨询。

忌吃


护理
具体请向医生详细咨询。

注意事项

预防

1、避免接触有害因素 孕妇和小儿均应避免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电离辐射等引起白血病的因素, 接触毒物或放射性物质时,应加强各种防护措施;避免环境污染,尤其是室内环境污染;注意合理用药,慎用细胞毒药物等。
2、大力开展防治各种感染性疾病,尤其是病毒感染性疾病。做好预防接种。
3、做好优生工作,防止某些先天性疾病,如21-三体、范可尼贫血等。加强体育锻炼,注意饮食卫生,保持心情舒畅,劳逸结合,增强机体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