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160 > 疾病频道 >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简介

基本信息

推荐科室:神经内科、中医内科

疾病简介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包括脑膜炎(脑膜或脊膜的炎症),大脑炎(中枢神经系统受到细菌侵犯出现的脑部临床表现),脑炎(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引起的脑部临床表现),脓肿以及蠕虫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对各种病原体的侵犯有较强的抵抗力,但是脑和脊髓一旦受到感染则后果非常严重。

病因

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性疾病,按病因分有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疾病。 由于个体免疫反应的差异,同一病原体可以引起轻的、反复的甚至致死的疾病,也可以不引起疾病。血液中的蛋白不能轻易地弥散进入CNS,因此不利于抗体的产生。脑脊液(CSF)正常时可见到IgG及IgA但无IgM,因为IgM分子量要大些。体液免疫反应,往往形成抗原抗体复合体。这种反应常在血管内进行,导致神经组织内或邻近组织的严重的血管炎性反应。

症状

 1.发病年龄   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的性别、地区性和季节性的差别。但脑干脑炎和新型隐球菌脑膜炎多发生于青壮年,而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则多发于青少年,特别是结核性脑膜炎约有20%在5岁前发病。   2.起病形式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依起病缓急分为急性起病,亚急性起病和慢性起病。呈急性起病的有化脓性脑膜炎;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有病毒性脑膜炎、单纯疱疹病毒脑炎、散发性脑炎和脑干脑炎;呈亚急性或慢性起病的有结核性脑膜炎和新型隐球菌脑膜炎。   3.首发症状常为发热、头痛、上呼吸道感染,或见腹泻、口唇疱疹等,部分散发性脑炎病人以癫痫为首发症状。   4.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可见高热,恶寒或寒战,烦躁,肌肉疼痛,全身不适伴有咽痛,咳嗽,腹痛,厌食等呼吸道、消化道症状。结核性脑膜炎可见低热、情绪低落、消瘦等。   5.颅内高压和脑膜刺激征   所有类型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呕吐、视物模糊、眼底视乳头水肿等颅内高压及颈项强硬,克匿格征和布鲁金斯基征阳性等脑膜刺激征。   6.神经精神症状   可有嗜睡、昏睡、谵妄、昏迷等意识障碍;可出现情感淡漠,记忆、思维障碍,烦躁、精神异常等精神障碍;也可出现动作行为、语言、知觉等障碍以受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碍。   7.中枢神经系统局灶性损害   可出现偏瘫、斜视或复视、、失明、腱反射不对称及病理性神经反射等。   8.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原发病的症状和体征   如腮腺炎引起的腮腺肿大、压痛,皮肤疖肿等化脓性感染,中耳炎,副鼻窦炎,肺结核,颅脑外伤等。

检查

脑电图:对脑炎性损害有辅助诊断价值,可区分弥漫性或局限性损害。 影像学检查(CT、MR):可能显示病变部位、范围、性质等,但不能代替脑脊液检查。

诊断与鉴别

1、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病后数日或数周达高峰。 2、常有发热等全身感染症状,血常规白细胞数增高,血沉增快。 3、神经系统损害症状:可累及脑、脊髓或脑脊髓膜。多呈弥散性损害。 4、脑脊液检查:多为确诊依据。可发现特异性或非特异性炎症变化,可能发现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螺旋体等感染证据。 5、脑电图:对脑炎性损害有辅助诊断价值,可区分弥漫性或局限性损害。 6、影像学检查(CT、MR):可能显示病变部位、范围、性质等,但不能代替脑脊液检查。

治疗

中医主要以辩证施治为主,以证用药。

西医治疗
1、观察生命体征,定期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注意心肺情况。 2、全身营养支持疗法:注意水和电解质平衡,给予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一般需静脉输液,根据病情可给肠内或肠外营养。 3、昏迷或精神错乱者,应加强护理,预防褥疮、肺炎、泌尿系感染等。 4、对症治疗:有抽搐者给予抗癫痫药物;高热者给予退热药或物理降温; 5、防治脑水肿: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脑缺氧。药物可给予20%甘露醇、速尿、甘油果糖或甘油盐水、地塞米松等。 如头部邻近器官有化脓病灶,需清除病灶,消除感染源。

治疗用药
药物可给予20%甘露醇、速尿、甘油果糖或甘油盐水、地塞米松等。

并发症

暂无相关资料。

饮食与护理

平时注意饮食,少吃肉类食物,多吃瓜果蔬菜。

忌吃


护理
1.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有规律地进行活动和锻炼,避免劳累。 2.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和紧张。 3.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大便,多食水果及高纤维素食物。 4.避免寒冷刺激,注意保暖。

注意事项

预防

暂无方法预防,早发现早治疗。